苏梦夏:不要误读中俄关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46 次 更新时间:2014-06-01 10:25

进入专题: 中俄关系  

苏梦夏  


普京访华期间,中俄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两国和外界都更多关注这些协议的政治意义。俄罗斯媒体多聚焦于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东转”上,并对中俄战略伙伴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中俄是否可能成立对抗西方的联盟等有颇多讨论。更有媒体将中俄天然气协议能否签署,看作中俄关系、尤其是中俄会在政治上走多近的试金石。但很少有人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分析中俄关系带来的可期待利益。但两国关系带来的影响事实上不只是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也包括你我这样的普罗大众。

 

中俄合作减少政治因素影响是趋势

首先要强调的是,中俄两国间的合作增加,始于2001年中俄签署的睦邻友好协议,这一趋势已经已超过十年。而且双方的合作背景是全球化,而非近期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和西方国家产生的争执,也不是因为中国需要盟友以应对和日本的钓鱼岛问题。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这次与普京总统的会谈中所提到的,“中俄进一步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促进国际公平正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需要,是两国共同发展繁荣的需要,也是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俄罗斯的目标应是和中国建立非政治联盟化的经济合作,减少干涉经济活动的政治风险,并将两国关系从政府高层间的合作,转向对民间普通民众也具有吸引力的经济和人文合作。对此,笔者曾撰文建议,应加大中俄间的经济、科技和人文合作,而非政治化的联盟,加强交流,以更好地理解双方的需求,减少误解,并使利益惠及两国的普通民众。

 

更应关注的是中俄协议会让普通民众受益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地出现的雾霾污染严重危害着中国环境,伤及普通民众的身体健康。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能源消费严重依赖易产生大气污染的煤炭。而天然气属于清洁能源,增加天然气比重可以起到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日趋恶化的大气环境的作用。

事实上,很多中国城市已经在公共交通引入天然气以减少污染,如使用天然气的巴士和出租车就是一例。而中国自身的天然气产量有限。因此,中国和俄罗斯的天然气交易将有望改善中国的城市雾霾,是惠及中国普通民众的项目。当中俄两国天然气合作协议最终签署的新闻最终发布时,我感觉很愉悦。我仿佛看到北京的灰色雾霾烟消云散,故宫、天坛、颐和园都笼罩在蓝天白云之下。

普京访华期间签署了49个中俄合作协议,这些合作协议并不仅限于自然资源的合作,还涉及许多不同的领域,比如中俄大学、银行业、飞机技术和制造业等(甚至包括养老行业)。这些都将给中国和俄罗斯普通民众带来大量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给普通民众带来实惠是建立良好的中俄合作的基础。同时,俄罗斯人和中国人有着很多文化上的共同语言,习近平和普京就曾多次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而显然,相似的文化背景总是更容易进行经济合作。

在合作协议中还提到,中俄将建设第一座连接两国的跨阿穆尔河铁路大桥,建设将于近期启动并于2016年前完成。从经济方面看,大桥建成后将缩短两国铁路运距700公里,也将给两国间贸易创造更多的便利。同时,这座大桥也具有中俄之间友好的象征意义。我曾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生活过一段时间,那里有一座跨莱茵河的欧洲大桥连接着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和德国的凯尔——1871年到1945年,随着两次世界大战,这里的法德边界发生四次重大变更,本是充满硝烟和血腥的多事之地,但这座欧洲大桥却使这里成为连接欧洲和平和友谊的象征。

 

消除对中俄关系的误解需要摒弃“结盟”

中国的政治家邓小平有句常被引用的名言:“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句话很适合中俄关系的发展方向。发展中俄关系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避免误解,既包括中俄两国之间减少误解,也包括减少其他国家对中俄关系的误解。

对于中俄关系的发展,最大的风险是相互误解或刻意歪曲。这些误解会源自文化差异,对行动和意图的不同解读,文字和符号的解释差异等。比如曾经的中苏联盟,这种联盟使两国关系史无前例地亲密,友谊却在一夜之间结束。这就包括了苏联对中国的利益和愿望不切实际地评估和极大地误解。

因此,为了应对一些外部的挑战和不必要的误解,中俄关系不应该是封闭的或敌对第三方的。对于中国来说,美国近年来一直是其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伙伴;对于俄罗斯来说,欧洲国家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其思想进步和经济合作的重要伙伴。建立敌对西方国家的结盟将会损害中国、俄罗斯和整个世界的利益。尽管俄罗斯网络上有些强硬派呼吁,但庆幸的是这样的一个联盟并没有真正列入议事日程。

比起建立敌对西方联盟,中俄之间的关系更应成为连接整个世界合作圈的桥梁,这不仅仅因为中国与美国贸易密切、俄罗斯与欧洲贸易密切,还在于中国和俄罗斯能够同被西方国家列入黑名单的国家和平对话,比如朝鲜,伊朗和叙利亚。

在某种程度上,试图改善和提升国际地位的国家总是不可避免地引起其他周边国家的警惕和敌视。对于中国和俄罗斯皆是如此。因此,依托发展软实力,而不仅是硬实力,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理解和缓解恐惧。

最后,中国和俄罗斯都应该继续推动国内的社会改革,使其更加开放和发展。从来没有一个封闭的社会可以产生伟大的创造。中国改革开放和俄罗斯苏联解体以后,都已经在开放和融入世界的方向走了漫漫长路。不论是中国经济改革之路,还是俄罗斯政治改革之路,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教训。两国可以从彼此不同发展道路上得到一些启示和教训,同时在开放、发展和全球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翻译/张雄飞

(注:作者Larisa Smirnova(苏梦夏)是居住在中国的俄罗斯人,是厦门大学外籍教师,法国国家行政学院ENA、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双硕士。)

来源: FT中文网


    进入专题: 中俄关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514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