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志:密尔如何评论“公务员热”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20 次 更新时间:2013-11-17 09:48

进入专题: ​密尔   公务员热  

安立志  


约翰·密尔(1806-1873)是19世纪的英国思想家。英国的文官制度借鉴了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借鉴了英国的文官制度。英国是否出现过公务员热不得而知,但密尔在其名著《论自由》(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许宝骙译,以下只注页码)中,的确谈论过政府热衷招募人才,人才蜂拥挤进政府的现象。

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代,完善于唐代。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曾情不自禁地赞叹:“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唐摭言?述进士上》)李世民的心态代表了7世纪中国政府的心态。1200年之后的19世纪,君主专制制度日薄西山,世界上涌现出了远比前者先进的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制度。与此同时,政治理念也有了根本变化。专制皇权虽然日益森严、日益精致、日益严密,同时也日益冷酷、日益衰朽、日益腐败。于是在政治学上出现了权力必然腐败,权力必须制衡的先进理念。在这种情况下,网罗天下英才而用之,其所提供的并不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意义。密尔指出,政府“这种行政机器愈是构造得有效率和科学化,网罗最有资格的能手来操纵这个机器的办法愈是巧妙,为患就愈大。”(P132)

《论自由》这部名著出版于1859年,当时的密尔,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21世纪的中国,政府为了巧妙地“操纵这个机器”,正在大规模地“网罗最有资格的能手”。截止2012年底,四年之内公务员就增加了近50万人,总量竟然超过708万人。(2013年7月2日人民网)2014年度中央机关及直属机构公务员招录名额只有1.9万,通过资格审查的报考人员就有152万人,最热岗位竞争比达7192:1。多少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为了一圆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好梦想,而沦为“炮灰一族”。(2013年10月29日人民网)

密尔不赞成政府大量网罗人才,反对政府的人才垄断,主要见于该书第五章《本书教义的应用》。他是从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政府对于人才的垄断,将会造成政府权力对社会的压迫。在英国,“政府行政职务上所用职员一概应以竞试的办法来选取,以便为那些职务求得所能得到的最有智力和最有教养的人士。”(P132)我国的公务员选拔几乎是英国这套办法的模仿与翻版。然而,密尔并不赞成“一国中所有高才”全部“被吸入政府的职务中去”,他认为,“假如……社会事业……各个部分都掌握在政府手中;又假如政府的职司普通都有最能干的人来充任;那么,一国中所有扩大起来的文化和实践出来的智慧,……势必都集中于一个人数众多的官僚机构,而群体中其余的人,势必只注目在它身上来谋求一切:一般群众要做什么,须求它指导和指挥;有能力有大志的人们则向它谋求个人的升进。”(P132)这样的政府,往往会成为无处不在、无所不为的政治幽灵。在当代政治结构中,人们推崇的是有限政府,而非万能政府。政府触角的无所不在,有形之手的无所不为,并非社会的福音。公权的强势必然导致私权的弱势,权力的扩张必然导致权利的萎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密尔指出,“所要办的事,若由个人来办会比由政府来办更好一些。”(P130)“不必要地增加政府的权力,会有很大的祸患。”(P131)大量人才拥挤在政府机构,尸位素餐、养尊处优者外,的确对政府履行职能或有增进,然而,一个将全部人才都掌握其中的强势政府,不仅对于相对弱小的社会与公民构成极大的生存压力,而且“都足以更加扩大散布其对人们希望和恐惧心理的影响,都足以使得活跃而富于进取性的一部分公众愈来愈变成政府的依存者,或者变成旨在组成政府的某一党派的依存者。”(P131)这对于以保障公民权利为目标的社会建设,对于建设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显然是南辕北辙。

政府对于人才的垄断,将会增加政府的腐败机率。政府对于人才的“虹吸”效应,是以其产生的实际利益为前提的。在国外,很多国家的公务员属于服务性岗位,待遇差,油水少,法纪严,并不具有多么强烈的吸引力。而我国的公务员不仅福利好、稳定性好、保障好、工作轻松、社会地位高,而且存在权力过大、权力寻租的广阔空间。这无疑是一种政策导向,于是“谋求钻进这个官僚机构,钻进之后又谋求步步高升,就成为大家进取的唯一目标。”(P133)在中国社会中,公务员不仅享受着退休双轨制的显性福利,而且还有着福利分房之类的隐性实惠。在中国,“公务员热”高烧不退,这首先是浓重的“官本位”观念所致。“官本位”强调以官为本,唯官独大,官位不仅是决定权力配置和利益分享的唯一标准,也是衡量事业成就和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在另一些人看来,报考公务员几乎等同于只赚不赔的投资行为,进入这个队伍可以获得丰厚的本息回报。在“官本位”的强力导向之下,众多年轻人为获得当官的资格,千军万马通过“国考”“独木桥”,千方百计谋求仕途飞黄腾达。密尔似乎也曾深受官场之害,他指出,“在凡事必经官僚机构来办的地方,凡为官僚机构所真正反对的事就没有一件能办得通。”(P134)我国攻坚阶段的改革之所以步履维艰,这与一些政府机构已经成为既得利益群体的消极抵制不无关系。政府机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在我国的普遍存在,其所显示的不仅是政府的权力傲慢,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官员的索贿暗示。在缺乏监督的体制下,权力必然会为自己创造大量寻租机会,这不仅会助长权力的专制,而且会助长权力的腐败。

政府对于人才的垄断,将会强化政府对社会成员的控制。密尔指出,“这个组织自身愈是完善,它从群体各等级中为自己吸收并训练最能干的人员愈是成功,那么它对包括这官僚机构的成员在内的一切人们的束缚也就愈加完整。”(P134)政府机构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是平庸、随和与听话,最不能容忍的是下属的能力超群、个性鲜明与独立思考。政府是典型的官僚机构,潜行着十分强悍的同化机制,由于“时代中的一切政治变化都在促进同化,因为所有这些变化都趋向把低的提高而把高的降低。”(P86)政府机构如同执行同化功能的“绞肉机”,一群思想不同、性格不同的青年人,一旦被投入这个“绞肉机”,他们之间的种种不同与差异,无一例外地被绞烂、被打碎,然后,按照官僚机构所要求的统一模式、统一规格重新塑造与组装,使之成为只会等因奉此、照章办事、唯唯诺诺的思想一致、性格趋同的木偶与奴才。密尔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管治者自己也成为他们的组织和纪律的奴隶,正不亚于被管治者之成为管治者的奴隶。”(P134)他以中国为例,“中国的一个大官和一个最卑下的农夫一样,同是一种专制政体的工具和仆役。”(P134)《红楼梦》中的晴雯固然是贾府的工具与奴仆,贾府的主子贾政,不也是皇帝的工具与奴仆么?

政府对于人才的垄断,将会导致人才本质的异化。在国外,博士的培养目标是进入科研领域,在国内,不少理工科博士却争做公务员,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当大量优秀人才热衷于挤上公务员通道,而忽略生产性工作的参与,这将造成生产单位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和短缺,导致社会创造财富能力的弱化。市场经济缺乏持久和足够的活力和创新力,社会何以实现快速的转型和发展?密尔不无担忧地指出,“若把一国中的主要能手尽数吸收入管治团体之内,这对于那个团体自身的智力活动和进步说来,也迟早是致命的。”(P134)政府机构作为官场,其自身有着惰性十足、病态十足的运行规则,这些规则不分明暗,在社会评价上,大多是负面的。一大批承载着民族智慧与现代知识的年轻的精英群体进入官僚机构,“他们既经结成一个队伍,运用着一个和所有制度一样必然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定则来进行的制度,这个官吏团体便不免在经常的诱引下逐步堕入惰性相沿的例行公事之中”(P134),牺牲掉的是青年人的朝气、智慧、自主性与创造性,从而陷入无限的循环性、重复性的通知、会议、统计、报表的平庸的事务之中。密尔的忠告是,“如果我们还想永久保有一个有技巧、有效率的工作团体——尤其是一个能够创新和愿意采取改进办法的团体;如果我们还不想让我们的官僚机构堕落为一个腐儒机构,那么,这个团体就切不可把一切足以养成为管治人类所需要的才具的职业都垄断起来。”(P135)

政府对人才的垄断,无益于社会对于权力的监督。密尔指出,对于这个已经将大批人才纳入彀中的官僚机构,“要刺激这个团体的能力使其保持高度水准,唯一的条件是应对在这个团体外面的有同等能力的监视批评负责。”(P135)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在政府之外保有某些手段来形成这种能力,并给以为对重大实际事务做出正确判断所必需的机会和经验,这是必不可少的。”(P135)一个“政府之外”,一个“同等能力”,密尔的意思很清楚,只有异体监督才是有效的。而在我国,监督机构林林总总,但从本质来看,在“统一领导”、“保持一致”的要求之下,这些监督机构都是自体监督,在此情况下,监督成效必然大打折扣。由于以“官本位”为指导思想的连年的“公务员热”,大批人才进入了权力机构或与前者本为连体的监督机构,人们期待真正有力的社会监督而不可得,因为拥有同等能力与水准的人才已经被政府所垄断,“不仅在外边的公众由于缺少实践经验之故没有资格来批评或约制这个官僚机构的工作,就是专制制度的偶然机遇或者平民制度的自然运用,间或使一位或若干有志改革的统治者掌握大权,也不能实施与这个官僚机构利益相反的改革。”(P133)的确,大量的思想者、管理者被招安进入政府机构,他们要么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一分子,要么被动地受制于供职单位,更无论一些人对权势者的卖身投靠了。在社会变革的历史关头,社会上的精英分子严重缺乏,体制内积压的精英分子已经受惠于或受困于这个体制,因此,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变革将会变得更加困难。

    进入专题: ​密尔   公务员热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民权理念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9616.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