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静秋:凯斯西储的法学之旅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18 次 更新时间:2013-11-10 23:58

进入专题: 法学  

邓静秋  

 

2013年5月的一个下午,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法学院A58教室里,Adler教授的财产法最后一节课。他以其一贯的绅士风度道着对我们的不舍,祝愿我们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期待我们今后的法律学习和事业能一切顺利。他在大家的掌声里微笑着环视整个教室,眼角带着美丽的弧度,他说想要记住每一张年轻的脸庞。而大家的掌声也充满尊敬、珍惜和留恋。随着这堂课的结束,我的美国留学生活也渐进尾声。回想这一学年的留学生活,才清楚意识到自己收获的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不只是美国法学教育的熏陶和体验,还有对自我的磨砺和超越,对异国生活的深切体会和认识世界的情怀。

学海畅游

2012年8月,我来到人大法学院的合作院校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法学院攻读国际商法方向的LLM学位,开始了一年的美国留学生活。在开始真正的留学生活之前,早已听闻美国法学院近乎残酷的严格训练,因此也做好了准备去经历这种苦读的学习生活,去适应与国内不尽相同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去领悟两种不同法律传统的碰撞,去理解制度表面差异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而一开始的生活真的是苦不堪言,每天都有长长的待办事项清单,旧的东西没有消化,新的东西又扑上来。就像是一出多幕的舞台剧,你可能还在状态外,但是帷幕已经拉开,舞台摆在那里,属于你的一幕已经开始。于是疑惑和软弱。还在新生周没有正式上课时,项目负责人Turner教授就给出严肃而善意的提醒。他告诉我们一定要提前采买好各种学习和生活用品,因为新生周结束后有写作测验,周末不可能有空闲时间;可能以后经常会凌晨两三点睡,早上六点就起来,每天靠咖啡提神看完案例,否则你不可能补上;可能需要在凌晨时间来准备第二天的便当,因为你白天一直都在法学院,晚上12点才坐校车回家。你不可能只在考试前突然爆发,只看别人最后的考试笔记而考出好成绩;如果你要真想学东西,那就必须每一步都按照老师的指示走,而这样的生活又会异常艰难。原来法学院的生活需要这样来度过。

凯斯西储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主体由JD和LLM组成。一年制的LLM学生可以和一年级的JD一起上课。在JD的三年学制中,以学业而论最为辛苦的是第一年,必修课包括最基础的宪法、合同法、财产法、侵权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些都要求在第一学年全部修完,还要配合法律文书写作,资料研究,律师职业道德等课程。对于LLM学生而言,可以选择JD的课程。同时考虑到刚开始适应新环境的留学生需要面对语言、文化以及不同制度的挑战,法学院同时又为LLM学生设置了专门的课程,以帮助我们逐渐适应专属于美国法科学生的案例式教学法和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每一周教授们都会提前在教学系统中布置下一周的阅读任务。我们通过自学案例和教材的一些解释之后,教授们会在课堂上随机提问关于案例的事实内容、双方的主张和争点、适用的法律规则、涉及的法学理论以及法官的推理等,希望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来x学习和理解法律规则。教授们把案例翻来覆去细细讲解,要求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案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或许它推翻了先例,或许被告律师提出一个预料之外的反驳意见,或许法官考量了除法律规则以外的其他因素。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即问答式教学法,教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之间相互辩论,教授再给予解说与点评。有可能连续两个礼拜教授都不会向你提问,因为课堂上积极发言的人太多;有可能在一节课上你只被点中一次,刚好这个问题你知道答案,或者有所准备或者同桌有所准备;也有可能一节两个小时的课上,教授一直站在你的身边,关于这个案例所有问题都会由你来回答。所以不敢奢望每次上课都有不被点到的“好运气”,为了不在这种国际课堂上给中国留学生丢脸,为了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是唯一的选择。

随着学习状态的渐入佳境,我们渐渐适应了法学院生活。拿到一份判决书,我们开始不知不觉地在大脑中进行理性思考,直接寻找案例的事实,双方律师的辩护意见,法庭适用的规则,法官的说理和分析。如果说一开始事实部分中令人愤怒、同情或者寒心的案情还会引起我们情感和心境的跌宕起伏,那么在此阶段我们已经学会冷静地以专业眼光来解读这份判决书,对它进行条分缕析。借用一位韩国同学说过的话来描述这种感受:正如一个医学院的学生开始镇定自若地拿着手术刀解剖人体,我们也开始对人性冲突的故事抱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每天的课后作业除了阅读案例之外,还有各种书面作业,备忘录、律师函、课堂报告、论文等。这些作业的完成伴随着大量的资料查找和阅读分析,以及对于各类法律文书写作模版和技巧的熟悉与掌握。这一过程教会我们在实践中将相互交叉的法律实体和程序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用英语的逻辑和思维来表达,运用一些咨询协商的技能尝试着解决问题、进行整体规划并作出最终决策。在法学院里,所有的学生都对自身的能力期望非常高,对于充满挑战的法学院生活,只要用心付出,回报你的必然是充实的生活和专业的提升。

法学院的老师们都很和蔼,极有责任心,他们的循循善诱和耐心指导带着我们慢慢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现在回想起来,每一位老师的课都值得细细品味,重温丰富的内涵。比如,Colares教授是讲授国际贸易法的老师,这门课的阅读量非常大,除了作为常规的案例教材和参考书,Colares教授还会补发材料和讲义,大多是国际商事仲裁的经典案例和其他重要的文献资料。他讲课的条理极为清晰,节奏舒缓。尤其是他细致而全面的PPT,慢慢呈现像盛开在浅蓝色屏幕背景上的黑色花朵。他在课堂上从来都是启发和诱导,像是指挥一样引领我们在繁复的音符中挑拣出动听的音律。在学年结束的校友招待会上,Colares教授还勉励我们说道,未来五十年,得看东方世界。又比如,讲授侵权法的Mehlman教授幽默而充满激情,这是一堂和一年级的JD学生一起上的大课。如果说Colares教授是个爱笑的老师,Mehlman教授就是一个爱逗我们笑的老师。他在课堂上特别热情,总是会用极为洪亮和中气十足的声音来讲述各类有趣的事例来诠释一条规则,也会像个年轻人一样用热切而渴望的眼光期待着我们想出各种奇怪理由来反驳对方律师的辩护意见。Mehlman教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像一个律师那样去思考”,这也体现了美国法学院的核心训练内容之一是法律职业思维和实务能力。

法学院的图书馆,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图书馆有隔开的单独的房间,可以在里边独自读书,或者进行小组讨论;有大片的公开的书桌,供多人分享;有一人一个相对独立的小隔间,适合避开外界的打扰独自沉思;还有可以随心所欲闲坐的长椅和沙发,那是中午小憩打盹的绝佳地点。经常见到有人在沙发上睡着,手中还紧握着笔,旁边是标满各种记号的书;有人快速啃完一个三明治,继续投入到文献查找中;有人把脚放在桌上,眉头紧锁极为专注地看书;有人坐在沙发上望着窗外的绿草地,抱着书品咖啡;有人就直接坐到地毯上,靠着书架,咬着吸管,翻着厚厚的工具书。有人是紧张的,有人是放松的,但是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姿势看书,敲击键盘的声音和翻书的声音也成了图书馆里最和谐悦耳的音乐。大家都自觉地维持着这里的卫生和秩序,虽然不是有模有样地正襟危坐,但是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读的书里面,毕竟图书馆不是靠规矩来禁锢和束缚人的,而是靠书香来吸引和启发人的,管理员从来不会来打扰我们,但是都在学生有困难需要请教时,热情、友好并面带笑容地答疑解惑。比如“大胡子管理员”Andy,我们总说他自己就像一部文献检索器;他总自豪地说同学们来提问题,让他觉得自己的存在和工作都非常有价值。图书馆是有魔力的,让我们愿意把一天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这里。这里的众生万象是专属于法学院的一道风景线,也是最宽敞的舞台,见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书香里,懂得我们的努力与蜕变。

伴随着学期的尾声到来,期末考试也悄然而至。这是一个绝佳的舞台来展示一学期中掌握的法律知识和培养的法律思维。与案例式教学法相契合,考试题也是案例分析。每一场考试中,我们需要阅读教授们虚构出的各种案件事实,或者说它们更像一个个情节缜密的故事,这些故事里不乏让人啼笑皆非的悲欢离合和戏剧冲突。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忽视事实中的情感内容,抛除那些关于悲惨遭遇、背信弃义、穷凶极恶等情节的描述,努力搜索有关系的事实陈述和建构答题框架的细节。并且不断变换自己的立场,尽一切可能为原告和被告设想出在任何条件下可能提出的辩护意见,“像一个律师那样去思考”,为自己的委托人争取利益的最大化。每一堂考试都在考查我们专业冷静地作出法律分析的理性思维。尽管一些考试题的虚构事实会引起内心情绪的波动,但是只能暂时放下情感因素,运用思辨精神,找到摆脱情感和舆论的影响的方法。绝不在没有任何事实支撑时空谈追求公平正义的雄心壮志,也绝不在没有规则依据时突破法律框架而主观臆测地进行道德伦理的分析。只有冷静解读事实、寻找可适用的法律规则、思考相关辩护意见并客观进行可操作法律分析的学生才能在法学院的考试中笑傲全场。我们学会了坦然卸下个人感情,抛弃先入为主的主观偏见,退一步思考并兼听曾被迅速忽视掉的观点;我们也尝试着以专业和理性的态度去分析有限的事实要素并权衡现实利益,在被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思考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们还坚信案例中虚构出来的当事人都是有担当和负责任的个体,给予他们充分努力空间来维护权益,相信每个人都有权利作出自己的选择并接受这个选择带来的结果。

Katz教授说,当你结束法学院的学习,你要告诉自己,所学的一切,包括知识、技能和思维都属于你自己了,他们不再是老师灌输的规则,也不再是书本上冰冷凝固的文字,更不是为了最后的考试而形成的条条框框,而变成了你头脑里的财富。在我真真切切经历了凯斯西储大学法学院一年学习生活之后,对这样的教诲有了更深的体会。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珍惜。在这里的法学之旅虽然已经结束,但与法律相伴的人生旅途才刚刚启程。

异国流连

克利夫兰(Cleveland),这座内涵丰满而多姿多彩的城市,伴随我度过了在美国整整一年的留学生活。在这里,我用眼睛去看,耳朵去听,双手去触摸,还有心去感受,想象着昔日工业文明带给她的忙碌和繁荣,体会着今日她呈现出的多姿态,并在脑海中勾勒着她未来的美好图景。

克利夫兰是美国俄亥俄州最大的工业城市,位于伊利湖南岸,横跨凯霍加河的河口,昔日西储地的范围内。1796年,地产公司测量员摩西·克利夫兰来这里开埠建城,故后取名克利夫兰市。凯霍加河纵贯城市东西,将城市分为东西二城。两岸间架有多座大桥,沿岸分布着钢铁、炼油等大部分工厂,以及原料、燃料的堆栈和仓库。在历史上,伊利湖大运河帮助了克利夫兰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钢铁和其他工业产品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支柱。每次站在凯霍加的跨河大桥上,想象着那个工业繁忙,人来车往的年代,想必当年勤劳的人们也在希冀着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曙光吧。工业的兴盛使得克利夫兰成为美国早期的移民城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移民,第一批是爱尔兰人,随之而来的是其他西欧与东欧国家的移民。不同民族的风俗、语言和习惯,构成了克利夫兰多彩多姿、兼收并蓄的文化特点。

今天,大工业时代的硝烟散去,克利夫兰并不是一座被人遗忘的落魄工业城市。而是以她的历史积淀延续着昔日西储都会(Metropolis of the Western Reserve)的绰约,更以其开放态度彰显着现代都市的丰富多元。在大型工业衰退后,这里渐成为金融、保险和医疗中心。在市中心的街头漫步,充分感受在喧嚣之外她的生活气息。尤克利德大街向南北延伸,贯穿大半个城市;主要公共建筑集中于从伊利湖到市中心的大道两侧。市内绿地众多,占整个城市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有“森林城市”的美称。“南北战争战士和水兵纪念碑” 以及城市创始人克利夫兰的塑像矗立在市中心的公共广场上,广场上的特米纳尔大楼是俯瞰全城和伊利湖碧波帆影的最佳去处。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就坐落在凯斯西储大学校园里,这里收藏宏富,中世纪的冈尔夫珍藏品,尤为名贵。克利夫兰的最大公园是洛克菲勒公园,由大资本家老洛克菲勒捐献,它是一个由多座文化公园组成的公园系统,结合风景和雕塑,反映了克利夫兰民族渊源和文化风貌的多样性。

克利夫兰的丰富多彩还体现在,她是美国摇滚乐的圣地,其交响乐团闻名全美,还有竞技体育在每个比赛日给她带来的动感。摇滚乐从上个世纪中开始就风靡全球,它的叛逆也曾影响了西方一代人。现在这些当年的青年都已风华不再,但人们对于摇滚的热情却始终不减。克利夫兰的摇滚名人堂对于很多资深摇滚迷来说是不折不扣的圣地。这里记录着摇滚乐发展的全部历史,寄托着一代人的音乐梦想。声誉卓著的克利夫兰交响乐团是美国五大交响乐团之一,其主场塞弗伦斯演奏厅就在凯斯西储大学的校园里。均衡透明的音响和严谨细腻的演奏带来的默契完美,让我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余,也领略了真正的西洋音乐传统和艺术文化的沉淀结果。这样一座弥漫着浪漫音符的城市里,也不失竞技体育所带来的精彩与亢奋。这里有征战美国杯足球职业公开赛的星城俱乐部,还有驰骋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的印第安人队。当然为众人所知的还是NBA赛场上的克利夫兰骑士队。尽管现在的骑士已经不再如昔日有勒布朗·詹姆斯驻守时那般为世人所瞩目,但正如其队徽上那把威武的重剑所提醒的勇往直前的“骑士”精神一样,该队依然拼搏于各个球场,而在每一个比赛日的晚上,克利夫兰的球迷们依然聚集在downtown的大街小巷,为其摇旗呐喊,用特有的美式狂欢点燃伊利湖畔的热情,残酷而精彩的竞技体育在此时此刻让这座城市更添魅力。

克村寄情

初到异国,除了兴奋和跃跃欲试,也必然伴随着对未知生活的惶恐和寂寞。在克利夫兰这个充满人情味的城市里,我们这些国际留学生得到了凯斯西储大学的热情服务和当地美国家庭的友好帮助。源于在这里留学的缘分和幸运,我和当地热心的人们结下了深厚的异国友谊,他们的倾情关怀也消解了这份异国生活的寂寞,同时也在交流中感悟中外文化的交融,并在异国的土地上播下珍贵的友谊种子。

这样的异国友谊故事首先来自法学院,这里有着小地球村一样的热闹非凡。必须要提到的是让每一个留学生都备感温暖的是学生事务负责人Liz。她是位热情的中年妇人,说话的声音象唱歌一样动人,鼓舞性很强。在她温暖的办公室里和她谈话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她那么善谈而和蔼,解答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惑。侵权法课上,坐在我左边的是美国人Sara,一年级JD。她在课堂上从来都奋力敲着电脑键盘记笔记,而她的笔记就是帮助我度过一开始困惑期的一剂良药,最后也帮助我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考试笔记。来自俄罗斯的“学霸”Marina,金发碧眼,活力十足,她的笑容总给人带来阳光般的明媚;泰国同学Ply极具个性,他曾是乐队的贝斯手,学习之余也会为大家演奏一曲;来自科威特的Maha是我们公认的气质美女,她已是一名两岁男孩的妈妈,但举手投足间总是彰显优雅和魅力。我们常在法学院组织的International Coffee时间交流,发出自己的声音,彼此了解并熟悉一个曾经陌生国度,思想的碰撞总会促进更广泛的沟通和更深入的解读。

这样的异国友谊故事也是由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克利夫兰当地人物来讲述的。Don和Linda夫妇都年逾八十,但二人却鹤发童颜,依然精神矍铄。Linda是一位热心肠的老太太,常在教会组织中协助开展各种慈善活动。她每周坚持游泳和跑步,保持着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一人开着中等厢型车连续一周载着我们从克利夫兰的东城到西城,采买家具和生活用品,健硕而灵活,充满活力。Don年轻时是一位律师,曾经在一家钢铁公司做法律顾问,所以每次见面时他总是向我讲述曾经的法律执业心得,解答我在法学院学习过程的困惑,成为我的课外老师。Sandy是一位全职太太,年轻时全心投入对两个女儿的培养中;两个女儿出嫁后,全力辅佐丈夫的工作,搞好家庭后勤,因此她有一套让周围邻居都纷纷称羡的家务经验。当我们自己刚开始学着下厨,陷入自己做家务的诸多尴尬中时,Sandy的帮助化解了我们不少困难。Anna是一名中学的化学老师,带着我听取了一节当地最普通但也是最典型的中学课程,也观赏了学生们暑期文化活动的汇报表演,这是最平凡但也最真实的美国中学教育。而在每一个传统的美国节日里,Anna也总会送来意料之外的惊喜,感恩节时的南瓜派,圣诞节时她家的全家福,复活节的彩蛋。每一份情谊都传达着克利夫兰迷人的亲和力,留给我无尽的回忆和感动,并告诫自己将这份感激铭记于心,让自己也拥有这种品质和这份热心并将之传递,使它带给更多人以正能量。这些也让我切实感受到了揭开美剧里浮华的艺术面具之后美国平常人家的生活状态,这是一抹最真实的色彩,一种简单的满足感,一份可以触碰到的幸福。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中国文化也随之播散到世界各地。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海内外华人的纽带,越来越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以在国外过春节为例,“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含义对于留学生来讲更深更重,春节的意义也更显非比寻常。尽管身在异乡,也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按照国内那样的习俗欢度新年,但是内心的期盼依然让我们不断释放着自己的新年热情,为自己营造一段年味浓浓的时光。国内零点的钟声敲响时,我们也守候在电话旁,与家人闲话家常。即使在异国他乡,华人的新年也绝不会冷清。可以看到,最初的春节只有华人华侨在唐人街筹备年货,舞龙舞狮,欢度春节,而现在很多美国人也穿起唐装,挂起中国结,向我们道上“新年快乐”和“恭喜发财”。热闹红火的节日气氛也驱散了克利夫兰大雪纷飞的冬日严寒。最让人记忆深刻的还是凯斯西储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在元宵节之夜举办的欢庆晚会。中国留学生欢聚一堂,学校的美国老师和各国同学受邀与我们共度佳节。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孙国祥先生也透过视频向广大美东地区的中国留学生们送来节日的问候和祝福,不同国度不同背景的人们都在共同分享这个节日。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从四面八方赶来,在这样的节日里团聚在一起,吃中国菜,过中国年,叙中国情。共同的漂泊让那份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在这里得到安慰。通过对传统习俗的呵护,我们更能凸显自己的文化身份,体现自己的文化认同。而每一个海外学子都是传承中国文化和构筑国际友谊的最好载体,我们都需要坚持这份自信和笃定。

结语

凯斯西储的法学之旅不只是为了最后的考试成绩和毕业证书,这是一个重新审视自己,读懂周围和认识世界的过程。在犹豫和退缩的时候,投入到简单但并非机械的读书中并接受各种新的挑战是一种对旧我的超越。虽然亚里士多德说过,“法律是没有激情的理性”(“The law is reason free from passion.”),但是法律并不是僵化而死板的文字和教条,它需要我们带着对生命和对未来的激情来学习,带着热情和耐性来感受她的吸引力,带着自省和深思来坚守这份信仰。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信任自己,才能卸下一切困惑和苦恼的束缚;只有信任伙伴,才能奉献和传递最美好的情感。借用一位留美前辈的话来表达追忆中的感受,在克利夫兰的这一年,在凯斯西储大学法学院的这一年,我接受了法学课的洗礼,也经历了戏剧课的演绎,文学课的启迪,还有哲学课的沉淀。在这些课堂上,我碰触并领悟到人生最重要的东西,自信,谦逊,信任,坚持,思考,热情,进取,感动,珍惜。

作者简介:邓静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法律硕士(LLM)。


    进入专题: 法学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法学 > 法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942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