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领:希望中国实施“教育第一”的发展战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374 次 更新时间:2013-11-08 23:48

进入专题: 中国教育  

柯领 (进入专栏)  


事实上,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从近代以来一直把“教育第一”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从而在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造就了现代化的国家。请看下面的描述:德国是如何走向现代化的?1806年10月,当拿破仑的铁蹄在德意志的大地上肆虐,最后将西部和南部的16个邦组成莱茵同盟,这些小邦从德意志的版图全部退出时,德意志帝国已经寿终正寝了。1807年7月7日 《提尔西特和约》的签订,更是普鲁士含羞忍辱地苟活于拿破仑脚下的标志。在四分五裂,颜面全无且陷入深刻的生存危机面前,怎么办?怎样才能拯救德意志?整 个民族都在思考。不过,德意志很快便作出了选择,并且,从统治者到学者,到普通民众,其选择都是共同的,这就是发展国民教育——靠教育救国,靠教育强国。 国王威廉三世认为,对国民的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发展措施。他说,“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力量来弥补躯体的损失。正是由于国穷,所以要办教育。我从未听过一 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威廉三世还把自己的宫殿捐献出来用作柏林大学的校舍,教育大臣洪堡积极向国王威廉三世进言,建议加快开办大学教育,认为 大学教育是为国家的政治统一所能做的最重要准备。他说,“大学是一种最高手段,通过它,普鲁士才能为自己赢得在德意志以及全世界的尊敬。”这时,整个德意 志出现了一种办教育的狂热情绪。人们认为,要救国强国必须在教育上占得先机,必须通过教育唤起一切积极的力量,催醒所有沉睡的人,帮助所有被束缚的人解除 身上的枷锁。1825年,普鲁士在全国开始了实行强制性教育制度,受教育与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的义务。1850年,普鲁士颁布“学校法草案”,对国民教育用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和保障;同时法定教师享有公职人员的一切权利与义务,学生免交学费。回报总是与投入成正比的。普及全民教育为德意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国民素质空前提高,德意志在19世纪中后期终于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1864—1869年,在世界生理学的100项重大发现中,德意志占了89项;到1869年,德意志取得了33项医学发明,同期的英,法两国合计只有29项;到1870年,德意志取得了136项电学,光学和热力学的重大发明,同期的英,法两国合计只有91项;在这一时期,还有成千上万的美国学生在德意志的大学学习。历史证明了德意志的选择。1870年9月,当普鲁士军队在色当一役中最终打败法国军队并生俘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时,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曾意味深长地说:“普鲁士的胜局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的。”毛奇讲这番话时,普鲁士的适龄儿童入学率高达97.5%已经十年以上。20世纪90年 代初,时任德国总理科尔仍然这样说:“我们德国人对大学教授的尊重远远超过对商业巨子、银行家和内阁部长的尊重,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所在。”在这里,科尔不 只肯定了德国教育的成功,而且还道出了大学教育在德国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在德国,大学教育是培养德意志新人的基地,是现代科学家的摇篮,是社会思想 的发动机,同时也是最能体现德意志的教育传统的。 再看一看美国:美国是建校先于建国,从殖民时代起,每拓荒一个地区先办教堂和学校。自1776年独立后,教育思想经历了19世纪的欧洲教育思想与本土教育思想并存阶段——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的教育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现代人本主义的教育阶段,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当代的美国是一个极其重视教育的国家,政府每年将占GDP6%左右的资金投入教育,使得美国早就在全社会普及了教育,5--20岁的青少年在校人数,在1970年时就达到了90%以上。美国的高等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末即达到成熟的大众化阶段,18—21岁适龄青年的入学率高达82%以上,常年有超过1600万以上的人在40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中学习。这一比例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基本满足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和社会对各种专门人才的需求。美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教育和科学研究成就。在世界排名前20位的研究型大学中,美国即占17席。至2004年,在诺贝尔奖诞生以来共产生的672名得主中,美国人就有284名,占获奖总人数的42%。2006年,该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学奖和生理学--医学奖3大奖项全部被美国科学家包揽,又重现了1983年时的情景。美 国的教育对全世界的吸引力是无可比拟的。数十万中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南非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在美国的高等学府求学,世界顶尖的学者竞相申请到华盛 顿,波士顿,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开办讲座,各国政界,工商界的领袖都以获得美国大学授予的名誉学位为莫大荣誉。如此这些说 明,美国强盛的标志已不是航空母舰在四大洋游戈,高科技设施在外层空间扬威,而是超强的“人气”。中国的邻国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的时候,日本的人均GDP只有英国的1/4,美国的1/3。但到1999年时,日本的人均GDP即达到35715美元,超过美国的34047美元,为英国的1·5倍。 国土狭窄,资源贫乏的日本,为什么能在百年之间一跃而成为经济和科技强国?有西方学者认为,重视教育是日本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人自己也对其教育成就 引以为豪,认为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是日本经济,社会高速成长的基础。在日本,现代的政治,现代的经济是靠改革得来的,现代化的教育也同样是走的这条路。一百 多年间,日本先后进行明治维新初期的教育改革,二战结束后的教育改革和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特别是1987年 发表的《关于教育改革的最终报告》指出了教育改革的四大方向:第一,改变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向建立能够广泛提供学习机会的终生学习体系过度;第二, 重视个性,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新一代日本人;第三,加强高等教育,振兴基础科学研究;第四,适应信息化时代,积极与国际接轨。经过这3次改革,日本的教育有了脱胎换骨的发展,终于实现了现代化。至今已有19名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这是对日本教育先进性的最好证明。通过以上对三个国家教育的简要描述,我们可以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为什么对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来说,教育第一?因为经济的背后是政治,政治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是教育。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并掌握了教育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发展与竟争的主动权。显然,欧美日发达国家的强大,首先是他们的人文、制度与教育系统的强大,其次才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强大,也就是说是精神的强大才导致了物质的强大。我说过,根据我的“以美为本的教育理论”以及对中美教育比较后的综合感觉,我认为美国的教育系统已接近教育总规律70%左右,而中国的教育系统才接近30%左右。那么,现在的中国教育体系能否接近或超越美国的教育体系呢?我认为,只要我们综合东西方文化的优势并重建中华民族的“以美为本”的教育文明,努力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就完全有可能。这就要求中国要实施“教育第一”的国家发展战略。这里,教育第一最重要是两个方面:教育经费第一与教育思想第一。在我看来,一个国家的教育要办好,主要有六个方面: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二要有个人主义的教育文化与“美是教育的本质”这样的核心教育理念以及美学导向的“课程、教材、教法”体系,三要有多元的办学机制与灵活多样的管理制度和考试方法,四要有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课程计划,五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实现,六要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可供学生们自由选择。以下,就对这些方面展开具体的论述。 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 号称“全球教育第一”的芬兰,孩子们7岁入学,比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晚。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芬兰的教育有明确答案:一,让孩子成为可以独立生存的人;二,为每个孩子找到他们的兴趣,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芬兰学生花在课本学习上的时间只相当于中国学生的一半,大量的时间花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去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而兴趣爱好与特长是产生丰富个性与创造性的源泉。芬兰政府将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的近8%投入教育,要求教师均取得硕士以上学位,不仅学费、书杂费全免,就连孩子们吃的午餐也由政府买单。芬兰人全心全意孕育着一个国家的未来。下面是2006年主要发达国家与金砖四国教育投入情况比较表,从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主要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慨况。

数据来源: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竞争力报告》,数据以2006年为主。(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从2012年开始,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了2.2万亿,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4%的目标已经实现。我希望中国的教育经费在理想的情况下占GDP比例应由目前的4%逐渐提高到5%——6%左右,教师的工资水平由目前的与国家公务员工资水平同步,提高到高于国家平均收入的1.5—2倍 左右,用较高的工资吸引社会精英投身到教育事业之中,要让教师们过上体面与有尊严的生活,使社会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从而对教师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幼 儿教师与小学教师全部要本科学士学位以上,中学教师全部要硕士学位以上,大学教师全部要博士学位以上。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二、要有个人主义的教育文化与“美是教育的本质”这样的核心教育理念以及美学导向的“课程、教材、教法”体系 教 育经费第一还要与教育思想第一相配合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就目前中国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而言,其课程·教材·教法可能是全世界最落后的教育体系之 一。这样的教育思想主导的教育体系,无论投资多少钱,其效果是很差的,主要是数量的增加而质量不会有多少提高,整个中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是“分数教育”,高 等教育是“职业教育”,教育在重复制造着无精神的形式,全部大学还处于“高等技工学校”的水平。在我看来,中国人要走出儒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怪圈,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温腾水民族”才能真正活出人的“气象”。要不顾一切地倡导唯心主义与个人主义,要把个人主义的儒家心学、道家哲学和禅宗美学与西方的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东方文化将吞并西方文化,创造出人类的一种新文明,天人合一的精神将拯救全世界。我生活在旧金山以南50多英里的美国高科技的心脏“硅谷”地区,这里有十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全世界电子科技的著名公司的总部主要集中在这里,比如,斯坦福大学、谷歌公司、雅虎公司、苹果公司、脸书公司、英特尔公司、惠普公司、思科公司、甲骨文公司等。这里的基本情况是,公司里的CEO群 体与市场营销部门以及最顶级的设计师大多数是白人或犹太人,中间层的技术经理许多是印度人,中国人主要是第一线从事生产的电子工程师。坦白地承认,华人的 素质属于中等,上不沾天,下不着地,主要在生产的第一线闷头闷脑地干活。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华人很难在各行各业突颖而出成为领导者?成为最顶级的发明家与设 计师?成为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的精英呢?大陆的人不行,因为社会制度落后,政治代替人文,过早分科,学理工科的不懂文科与学文科的不懂理工科,教育的内容以 “知识训练为中心”苍白无力,个人的潜能达不到有效开发,那么台湾人呢?他们也是自由竟争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有来自世界其它地区的华人多数也是“温腾水个性”也不行,又怎么解释呢?据我观察,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上都缺一种超越功利的理想主义的精神,缺一种人文修养和一种“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缺少一种我行我素的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这实际上是文化价值观造成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标长久以来不重视体育与美育造成的。中国大陆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从苏联教育那里学来的;台湾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从民国教育那里继承下来的;都把“道德”作为教育的中心,都倡导“以德治国”, 这就是中国社会落后的根本病根。在我看来,儒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都属于“反个性”的整体压倒个体的文化,都是崇尚官本位的文化,其核心价值观是一致 的,重视国家价值轻视个人价值,重视群体轻视个体,重视共性轻视个性、重视集团意识轻视自我意识,甚至千方百计消灭人的自我意识。儒家文化以等级制与家长 制消灭人的自我意识,马克思主义文化以唯物主义与公有制消灭人的自我意识,在这样“大一统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的社会里生活,个体是被动的、渺小的、被捆 绑的、人格是萎缩的,这正好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价值观相反。这就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不重视体育与美育的根本原因,因为体育与美育讲动态之美,讲自我意 识,讲超越,讲个性,讲野性,讲高贵,讲独来独往,这种人不好管,不好统治,与官本位的社会格格不入,水火不溶,你死我活。所以,我的教育思想就倡导“美是教育的本质”,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美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这是教育的普遍规律。发达国家的教育很重视体育与美育,这是创造性的全部基础,是自古希腊开始就形成的“博雅教育”的传统。这就是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生花在课本上的学习时间大约只有中国学生的一半,而身体的强悍与个性和创造性都远远超过中国学生的根本原因。在我看来,如 果中国社会不实现由国家主义的教育文化向“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的个人主义的教育文化的转型,不实现由功利主义的“培养工具人”的教育文化向超越功 利主义的“培养文明人”的教育文化的转型,那么,中国将永远落后下去。人的自由度与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以及个人“幸福感”的建设永远是社会最根本的 问题。今天,中国教育如何与世界教育潮流融合?如何回归教育的本质?无论是政府、学校、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和他的家庭,都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新视野中,坚定对中国教育的信心,重新确定中国教育的坐标,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培养个性化的人”当成教育的最后归宿。这就要求我们要重建中华民族的教育文明,要由“以德为本”的教育体系转型到“以美为本”的教育体系——这里是教育“春、夏、秋、冬”的节奏,是唯心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教育体系:教育是什么?这是学校与每个家长和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核心问题。在我看来,教育就是一种引导,引导孩子与学生们形成极积的自我意识、形成高级的美感。也就是说,教育说到底,就是对人的自我意识、对美感的唤醒。从宏观上看,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好的教育应根据“效法自然”的原理,从感觉开始,也就是从身体的感觉与形象的感觉开始,按人的成长进程的顺序依次是“躯体—情感意志—理性灵魂”的内在节奏来按排课程。教育的规律是人在12岁以前主要是“躯体—情感意志”优势地成长,也就是人格优势地成长;12岁以后主要是“理性灵魂”优势地成长,也就是智能优势地成长。教育的全过程要以审美教育为中心,贯彻“人格成长第一,智能成长第二,专业学习第三”这样一种教育思想。以 人为本的教育,就应当遵循人的这种自然进程,通过体育、美育、德育、智育、劳育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和谐的发展。教育要以人为本,要遵循由外而内的“动作把 握、形象把握、逻辑把握”的认知成长的建构规律,在教育孩子与学生时,应从动作把握与形象把握开始,说的少一点,要尽量引导孩子与学生们去活动、去发现、 去探索、去看、去听、去感觉,通过动作、形象与逻辑的内化来建构智能,而非一味地将枯燥的知识硬塞给孩子与学生们。0-12岁主要是“心”的教育,也就是“躯体—情感意志”为主的教育,以培养“审美的人”为教育目标,通过玩耍、体育、劳动、音乐、文学、美 术、手工、生态世界观、公民、数学、科学、野外体验式学习等,培养孩子与学生们“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为人生打好“身体与精神”的基础。12-18岁主要是“脑”的教育,也就是“理性灵魂”为主的教育,以培养“具有审美精神与和谐发展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为教育目标,通过“艺术 素养教育、道德修养教育、科学思维教育、体能意志教育、劳动技术教育”这五个方面的系统训练,用高贵的人文精神来“唤醒大我”,培养学生们浪漫主义和理想 主义的“自我意识”与高屋建瓴的人生世界观以及“实验化、逻辑化、模型化、定量化”的科学思维方式。这里,对中学生来说,最需要的是培养审美精神,为一生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因此,对中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建构与尽可能精确地掌握所教学科的内容并 顺利地通过 升学考试,就应该成为中学教育的三大主要任务。真正的中学教育要尽可能采用艺术的方式,通过“讲课教学式、自学教学式、讨论教学式、活动教学式、实践教学 式、综合教学式”这六种教学模式的组合应用,把感性的审美精神灌注到“美、德、智、体、劳”的各门学科之中,让教学在美的“形象性、情感性与活动性”的过 程中展开,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审美教育场,使学生们的心灵在这个审美教育场里受到感性与理性的全面熏陶,以形成独立而又高贵的人格与全面发展的智能;18岁以后进人大学,主要是“心脑手合一”的教育,以培养“具有世界文化胸怀和善于解决问题的人”为教育目标,围绕“人文学科教育、自然科学与 社会科学教育、专业技术教育”这三个层次进行系统训练,培养学生们“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并熟练地掌握专业技术,实施一种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用“问题教学法”把学生们导入一种学习的状态,通过提问、自学、讨论、学科结构分析与讲解、案例分析、作业、实验、活动、实 践、课题研究、写学术报告等,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人文学科的问题,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问题,专业技术的问题,自我实现与就业的 问题,努力培养大学生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实现“心、脑、手”合一的全面整合,并从内心深处升发出一种走向世界的扩张性 与创造性。这样的课程观,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教育思想——课程是变化的,随个体年龄的成长节奏而变化。课程的目标由教育的目标所决定。中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审美精神与和谐发展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根据这一目标和知识结构三分法的模型,我们可以设计出中学阶段三层次的课程结构:                                                                             人文学科课程:生态世界观、公民、音乐、文学、美术、艺术史、身心道训练、中西人生哲学、宗教、科技发展史、舞蹈、摄影、戏剧表演、电影艺术等。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历史、地理、成才设计与职业指导、社会学与生活、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投资理财等。 活动课程:体育、劳育、实验、社会研究、兴趣小组社团活动、义工活动、课后自由玩耍、野外体验式学习,各种类型的专题讲座、参与寒暑假的各种训练营等。                                                                                

以上的课程设计在“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一核心理念的主导下,充分地展现了“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这一普遍教育原理的精神,体现了我的“生态人文科学 主义”的课程观。这一课程观在“躯体—情感意志本位”、也就是“心本位”理念的主导下,把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作为教育奋斗的目标与课程展开的灵 魂,追求“生态世界观、公民、体育、艺术、数学、科学”六位一体的综合训练。“野性”就意味着“身强力壮、吃苦耐劳、追求自由”,“高贵”就意味着“情趣 高雅、追求卓越、严于律己”,于是,基础教育就应该为孩子与学生们创造许多“自由探索的时间”与“自由探索的空间”,就应该有经常性的野外生存训练,玩耍 多,体育课多,艺术活动多,科学活动多,探究性学习活动多,课后社团活动多,父母带孩子参与文化活动多……这种以人格为中心的教育就全面奠定了人生的根 基。有 了先进的课程计划,还需要有先进的教材与先进的教育方法相配合。在我看来,优秀的教学应把学生们的学习引向一种彻底的生命体验。生命体验是学习的起点,学 习只有靠体验和理解才能把握。因此,学习任何学科要经历“体验—理解—实践”这样三个阶段的训练才能完整与深刻。学习科学如果注入了形象性、情感性与活动 性的审美体验的要素,学习科学的过程也就成了艺术审美的过程,参与科学的活动本质上也就成了审美活动。这 里,我要向教师们推荐一种“以学科精神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们的学科教学要采用一个普遍有效的“从体验走向理解与实践”的教学模式作为我们进行教学设计 与教学实践的理论模型。这个以学科精神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智能结构的建构模式,可以表述为:智能结构的建构应遵循“学科=学科精神(哲学精神、美学 精神、科学精神)+学科理论+学科技能”的三维立体建构模式,才能形成具有哲学精神、美学气质与科学实证的富有创造个性的智能结构。认识与 掌握一门学问,只有把它放入过程的联系中去认识与掌握,才能完整与深刻。学科精神、学科理论与学科技能是一个完整而和谐和的整体,在我们掌握或传授一门学 科的时候,永远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去理解学科的内在结构与普遍的哲学原理。掌握的理论与技能,如果没有一种隐藏在更深处的综观全局而又生机勃勃的哲学精神、 美学精神与科学精神作为内在支持,那么,无精神的理论与技能只不过是一种苍白无力而又缺少创造性的笨拙的工具。因此,从“体验—理解—实践”的系统思维过 程出发,建构有哲学精神、美学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智能结构就应该成为我们的教育方针制定、教材编写、课程结构设计与学科内容展开的最高指导原则并坚定不移地 转化为我们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实践,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经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把学习或讲授一门学科的思路概括为以下三大要点:第一,领悟学科精神:学科的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学科的应用;第二,掌握学科内在的理论体系: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第三,应用学科理论解决问题:做练习题、做实验、做课题。 比 较一下我们现在的教学,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当今的课堂教学最缺少的就是学科精神的教育。当今课堂教学的“闷课”存在的“死”、“硬”、“涩”等问题,要靠 “美”为中介来克服。优秀的教学总是与“美”连在一起的。马克思说,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那么,教学中的“美的规律”是什么呢?我以为,以学科精神来带 动学科理论与学科技能的教学模式就是一条最根本的“美的规律”。在我看来,任何一门学科的教科书至少应该花五分之一的篇幅来编写学科精神的内容,通过学科 精神的学习来培养学生们学科的历史观、学科的思维方式与学科的实际应用,拓展学生们的形象性、情感性与创造性的学科视野,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 科的审美心胸,这是学好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动力基础。学习的根本规律是:学习的内容需要经过审美体验才能进入内心。如果我们的教学过程缺少或没有引起学 生们的生命体验与审美共鸣,那么,这种学习只是浅表的必然缺少内化的多半会遗忘的学习。事实上,“学科的精神——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学科的练习 题训练”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结构。长久以来,我们的从小学到大学的教材与教师们的讲课,基本上没有学科精神这一部分内容。由于缺少对学科精神的领悟、彻照和 穿透而升华出的审美境界与自我实现的满足,我们对学科的学习大多只是一堆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机械记忆而缺少学科演变与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感。其结果是只 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悲惨结局。这是我在中学学习与大学学习的令人痛心的个人学习体会。在这里,我真 诚希望中国能编出有学科精神的教材,我们的教师也应该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一体的评课标准,采用以学科精神带动学科 理论与学科技能的教学模式,通过形象性、情感性与活动性的教学实践,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从而使学生们走上好学上进的成长道路。 三、要有多元的办学机制与灵活多样的管理制度和考试方法  这 里,我主张学习美国“私立大学、州立—市立大学、社区学院”三位一体的高校系统与灵活多样的国家基础教育系统和学校教学系统,以及学习美国大学“三合一” 的大学录取方式,给学生们创造更多大学选择的空间,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与自主学习的空间,去充分发展兴趣、个性与创造性,培养“独立生活与独立思考 以及独立实践”这三大能力。    我主张中国的高校招生与高考要 全面引进美国的招生体系与SAT水平考试体系,主要考三科:阅读、数学、写作。每年有七次考试机会,每科每次考试四个半小时。高校录取学生主要从三个方面 入手,学生成绩=个人自传(填写十多页表格,我的背景、我爱好什么、我做过什么、我做义工的情况、我有那些才能、老师的推荐信)+高中4年的平时成 绩+SAT水平考试成绩(每年可以考七次,以最好的一次成绩计算),每项大约占三分之一的比重。在美国社会生活,个人、家庭与学校升学考试的压力是较小的,许多学生高中毕业时用不着复习与上补习班,或者花少许的时间复习并熟悉考试的风格,就轻轻松松报名去参加SAT考 试,美国的招生体系与考试体系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们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是非常科学而又合理的。在我看来,如果我们不从改革招生制度与高考内容入 手,中国的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存在着失败的危险。我主张中国高考只考三科:阅读、数学、写作;把学生们从繁重的课堂学习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引向课外活动与 个性化的学习,去发展特长。我到现在都无法理解,中国为什么不学习美国或其它欧洲国家的招生体系与考试体系。在中国,高考指挥棒“绑架”了整个基础教育,“语文、数学、英语”成了基础教育的三大核心学科,由于教育理论界没有搞清楚人文学科的教育价值,体育、劳动、音乐、文学、美术、世界文明史、哲学、美学是不重要的豆芽学科,而在美国的基础教育与常青藤大学这些就是核心学科,人文教育使人“务虚”,科学技术教育使人“务实”, 务虚与务实要保持一种平衡,感性与理性要构成互动,人才有想象力与创造性,才有更多的幸福感。否则,中国人只能做一些低端的技术工作,整个中国就只能成为 世界低端产品的制造工厂,成为发达国家廉价物质消费品的生产基地。不过,当前中国大陆正在普遍推广人文学科课程,这是中国教育的希望与新生长点。在我看来,文、史、哲是大学的灵魂学科,大学学风在文、史、哲教育;文、史、哲强,则大学强,国家强;文、史、哲弱,则大学弱,国家弱。这 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应把人文学科的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建设放到核心、灵魂与本体的地位。因为人文是埋在地下的精神基础,是国家走向强大的必须的精神土 壤;人文、民主与科学是一个整体,人文能充分唤醒人的自我意识,为个人灌注浪漫、深度、有品味的精神生活,为民主灌注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为科学灌注 充满创新精神的审美价值,为社会灌注生态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因此,人文是立人之本,科学技术是立人之术,二者合一,才能造就出抱持健康价值观与充 满创造活力的个体。要有一流的文科,才有一流的理科,要有一流的理科才有一流的工科。这就是教育的生态系统,道·理·术合一,构成一个文理良性互动的教育 生态系统。 四、要有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课程计划 在 我看来,学校文化建设首先要在校园里建设一种向往绝对的“真理至上”与“学术至上”的精神场,让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主导学校的方方面面并成为教师与学生们 的共同生活;其次,就是要为教师与学生们营造一种能够“自我实现”的环境。在这个充满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人人都能“自我实现”的环境里,使人有正确 的价值意识,知道权衡轻重,知道自己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制度与教育体系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鼓励人人追求自我实现,并从制度 上保证人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可能性,这也许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最根本的区别。从中西教育对比的角度看,西方教育是动态的,开放的,培养善于自我实现的人;中国教育是静态的、封闭的,培养善于考试的人;在我调查的人群中,美国高中毕业生80%都知道自己的特长在哪里,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将要选择什么样的工作;美国高中是四年制,制度设计象是大学的预科,课程灵活多样充满了各种活动,充分培养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中国高中毕业生80%都 不知道自己有何特长,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将要选择什么样的工作。请问,中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哪里?我们的教育为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了吗?这 里,如何在教育中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因材施教?这方面,中国应要好好向美国学习。美籍华人智陈博士向我们描述到:“中国有过灿烂的文明,是世界上文化最先进的民族/国家,只是近三五百年才落后了。中国的老祖宗也有很先进的教育思想,其中一条是“因材施教”。对比中国现在的中小学,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试;美国有不一样的教育系统。依我们看,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更符合我们老祖宗的“因材施教”的先进教育思想。在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美国高中的学分制与选修课制度。我们认为这是实现“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重要制度安排。建立选修课制度的基本依据是什么?那就是“因材施教”,就是适应学生的自身水平、个性喜好与特长。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权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另一方面,老师也有较多的自主权来选择或开出课程。在 美国,没有全国性的教育大纲或官方的统一考试。但一般州里有一个统一的毕业考试,不过也没有官方的统一教材。教材是由学校选择的,或者说是由老师自己选择 的。但有一点是全国统一的,即选修课制度。美国的高中开设许多课程供学生选择。课程分类:一为主修课程,一为选修课程;难度等级又分为“一般”、“荣 誉”、“高级”三个等级。现在以俄亥俄州为例(其他州也大同小异),具体谈谈美国高中的学分制与选修课制度。俄亥俄州教育委员会规定:高中毕业学生毕业时至少要修满20学分(一个学分为持续一年二个学期的课程,半个学分为仅一个学期的课程)。规定主修科目14学分:4年4学分的英语(美国高中是四年制的),3年3学分的数学课程,3年3学分的科学课程,3年3学分的社会学课程,0.5学分的体育,0.5学分的健康。主修科目具体课程英语写作、英语文学、美国文学,等数学代数I&II、几何、初级微积分,微积分,概率与统计,金融数学,等科学生物、化学、物理、环境科学、地球科学,天文学,解剖学和生理学,地理学,大学物理,等社会学世界历史、美国历史、欧洲历史、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比如数学,虽然要求四年中要有三年来学满3个学分的课程,但不同学生选的课程可以是难易程度相差很大。比如一个数学弱、今后要读文科的学生,就可以只选最简单的:代数I,代数II,与几何(一般班)。而一个数学基础好、今后准备读相关专业的学生,会选择读四年的数学,如一开始就读代数II,几何(荣誉班),再读微积分(这一般是大学AP课了),然后,可能再学概率与统计等。这样,虽然,两个学生都满足毕业的要求,但在数学的程度相差是很大的。美国的中学生还可以到大学修课在得到特别许可后也可算学分,另外若成绩合格,今后上大学可免修。科学的课程也一样,学生可以在多门科学课程中选择3门自己喜欢的课。其他主修课也以此类推。这是主修课中的选修。至于选修课,那范围就更大了。” 在 中国,所有的课都在同一个教室,学生们不动,老师跑教室。美国却是老师不动,学生跑教室。每天把大背包存放在自己的柜子后,就开始找教室。每个人每天每堂 课都要很警觉很独立的分配时间、分配资源,早上四堂课,要交的作业、要带的书、要考的试,该做的实验,分秒都挑战他们组织与独当一面的能力。学生跑教室的 另一个好处是,学生可以跟能力程度相当的同学一起上课,所以孩子可能英文跟这30个学生上课,数学跟另外20几个同学上课,一个学期下来,跟全年级几百人都可能在不同的科目同班过,可以扩大学生的接触面。这样说好了,美国的中学教育是看你的脚多大,再给你配适合你的鞋;相较起来,台湾与中国大陆则是不管脚大脚小,鞋子的尺码全一样。

五、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实现 德 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说:“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培养人去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 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能使他们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作出有意义的选择。”现在,我们要去努力追求如洪堡说的那种教育境界,要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那么,我们的传统教育是什么呢?是以教育者为中心,以教材与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应试为目标,以灌输和控制为手段,以培养求生存和服从的人为宗旨。现代教育则是以人为本,以儿童或者学生为中心,以享受学习为目标,通过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然后充分把他发挥出来,以培养有意义的生活和创新为宗旨。这是教育价值观与教育模式的一次大转型。为了能更好实现这一转变,我们需要了解人与社会互动的生存哲学——儿童期所要征服的是物质世界,青年期所要征服的是精神世界。人生的过程是一个“和谐—冲突—和谐”的过程。从人生过程看,中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唤醒学生们的“自我意识与职业意向”。人的成长过程同人类的成长过程一样,是一个不断尝试失败而选择成功的过程。一个人的一生有两次诞生:一次是肉体的诞生,一次是精神的诞生,而自我意识的产生与职业意向的形成则是精神诞生的标志。自我意识的精神是 一个人的灵魂,是在人心中灌注生气与活力的情感动力,它不是一种静态的实体,而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它产生于一系列的尝试失败与尝试成功的选择之中,它与人 格的建构是一致的,遵循“自由—选择—责任”的建构辩证法。自我意识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需要通过驾驭理想来把握现实,需要通过驾驭目标来把握未来,需要 通过驾驭简单来把握复杂,需要通过驾驭有限来把握无限,需要通过驾驭信仰来把握永恒,这是稳定而积极生活的基础,也是人作为人能主动选择未来并出自内心积 极承担责任的最完美的生存哲学。在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展开的过程中,我们要倡导“唤醒生命体验”的思维方式。事实上,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情、知、行”合一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要从引动学生的 情感入手,要善于引起学生的“生命体验”。生命体验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极积主动的学习、思考与实践。在教学活动中要实施唤醒教育,在个体体验性学习与多元开 放性的讨论性学习过程中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心世界的学习冲动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能更好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这里,我们把教学作为唤醒教育的一种 方式,意在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和方式方法上的局限,把学习活动当作学生生命体验活动来看待,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过程性与生成性,以期进一步拓宽、开创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新天地、新境界。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采用“唤醒式教学模式”,通过提问、自学、讨论、学科结构分析与讲解、案例分析、练习、实验、活动、实践、演讲、写 研究报告等来引起学生的生命体验与唤醒学生的主体思维,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与主动实践,作为一个思考着与实践着的灵魂来参与学习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独立地 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全面能力,这是把自己与别人区别开来的首要条件,也是具备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开始。当 然,以学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高质量的进行,需要教师们根据具体学科的教学内容,在“明确目标、掌握结构、培养能力、复习巩固”这四大学科教学原则的主导 下,把“讲课教学式,自学教学式、讨论教学式、活动教学式、实践教学式、综合教学式”这六种教学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用,对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才 能更加完整与深刻,并且,教师们也能从这丰富多彩的充满生命体验的“教师主导教学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教书育人的乐趣。 六、要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可供学生们自由选择  中国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共计2138所,其中本科以上大学841所。 然而,就在很多地方高校合并的同时,又有新的高校正在筹建。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到底需要多少所高校?下表列出了主要发达国家人口和本科大学数量 的对照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本科层次的大学数量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其中,除中国外,其它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3万人口就有一所本科大学,而中国平均159万人口才有一所本科大学。中国目前人口为13.4亿人口,以平均寿命70岁为例,平均每个年龄段为2千万。以99%的小学、初中入学率,以80%高中入学率,以80%的大学入学率,大学应该录取1千2百万。如果每一所高校招收4千人,我们一共需要有3000所大学。因此,即使将来有一天把所有专科升级为本科,也还是不够的。主要国家人口和大学数量(本科)*国家国家人口总数(万)本科大学数量每所本科大学的承担教育人口中国134000841159.3美国31000261811.8日本1270069518.2德国820033024.8英国620024025.8法国620010459.6韩国480019824.2加拿大33009435.1澳大利亚22004252.3新加坡500862.5新西兰4002714.8*数据来源于网络,可能有部分出入 然而,目前教育界也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即大学生就业难。此时,我们必须反思:为什么在中国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困难呢?有关教育专家总结出了中国高校目前存在的四大问题。(1)大学等级化。现在大学有985大学、211大学、一本大学、二本大学、三本大学等不同的层次,与此同时,在各大学招生过程中,完全按照各大学所在批次进行录取。这样的后果就是用人单位根据大学的录取批次定义学生的“素质”。因而,很多大学的学生毕业时,都存在很大的压力。(2)大学同质化严重。基本上所有的大学都在追求建设综合性大学,讲究学科全面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大学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因而,全国各所大学培养的学生在专业上都有很大的“雷同”之处。(3)大学名称“相似”化。现在有几个名称大家争相应用。“科技”大学、“理工”大学。就“科技”大学而言,世界著名的有香港科技大学、浦项科技大学。这两所学校 都有相似点,即通过极短的时间,跃升为世界级名校。为此,很多地方都积极学习这两所大学的成功之道,“科技”大学如雨后春笋,以超规模的迅速增加。目前,国内的科技大学保守估计有15所以上。若干年以后,如果有人说是“科技”大学毕业的,就可能会贻笑大方了。是不是现在再以“复旦”、“南开”、“清华”等名字命名大学就要被认为是民办大学了?(4)地 区发展极不均衡。目前,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少数城市聚集了最多的高校数量。由于中国独有的户籍管理制度,让这些高校利用地域优势建立了很大的招生优 势。试想,如果北京地区的大学招生时,学生的户口都不能转到北京市,是不是会有所减少呢?如果有一天,全国所有大学生的户口都统一由某个部门管理,是不是 会好一些呢?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大学数量上可以再进一步增加,但是这并不是当前的主要问题。的确,如何建设好现有大学才是真正应该思考的大事。关于创办本科大学,除了数量以外,更要重视教育质量。这方面应好好学习美国的办学经验。美国有四年制本科大学2500多所,注册本科学生700多万。本科教育在美国大学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向上支撑着近300万在校生规模的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础,向下则是高中毕业生求学和两年制学院毕业生继续深造的首选通道。美国大学对本科教育极其重视,哈佛大学一直公开宣称,本科教育在哈佛居于中心地位。其他大学亦是如此。美国本科教育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1、美国本科教育的基础是通识教育:美国本科教育的最大特色,应该是它的LiberalArtsEducation,即"通识教育",也有人称之为"自由教育"。而且每个学校的通识教育都具有鲜明的本校特色,越是名校越是如此。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自19世纪后期以来的又一重要传统,几乎所有大学都有详尽的通识教育计划。在 美国,通识教育一般被定义为主修和副修专业教育之外服务于学生的智能、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教育。传统上,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人文教育、社会科学教育、 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等。在当今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全球化和国际化愈益加强的时代,通识教育的范畴也相应地得到了拓宽,很多大学都将信息技术应用、外语、多 元文化等的教育包括进去了,并在通识教育中融入了跨学科、跨文化教育的理念,更注重通识教育的整合性、目的性和确定性。如洛杉矶加州大学1998—1999年修订后的通识教育原则就包括了普通知识、整合学习、公民教育、文化多样性、经典原著学习、智能教育等。

通识教育的实施形式有多种,这些不同的形式都是各大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 的,或经过专门委员会充分研究后确定的,具有鲜明的本校特色。但概括起来讲,最普通的形式还是核心课程。多数大学根据自身的通识教育理念,组织一组或多组 课程,作为核心课程,要求本科生必修或限制性选修。如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思维、数量思维、科学与社会分析等领 域;麻省理工学院的要求则是核心科学课程、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课程、限制性理工选修课程和实验室工作;斯坦福大学的核心课程包括人文概论计划、自然科 学、应用科学、工程科学与数学领域、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世界文化、美国文化和性别研究等领域;波士顿学院的核心课程包括艺术、历史、文学、写作、数学、 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神学、多元文化10个方面的课程;各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本科生教育计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具体要求则相差很大。如哈佛要求本科生修满32门课程方可毕业,其中16门课程为主修专业课程,8门课程为核心课程,8门课程为任意选修课程。一般而言,学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头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学习,第三年开始则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识教育的课程不是随意确定的,而是经过研究,精心挑选、组合而成的。如波士顿学院核心课程研究小组经过长达两年的多方征求意见和深入研究后,于1991年6月向学校提出了重组核心课程的建议,内容主要包括核心课程的学科分布与特征和成立学校核心课程开发委员会及其组 成方式等。该研究小组提出的核心课程的特征主要是:(1)持久性问题讨论;(2)重视学科历史;(3)重视学科方法论的教学;(4)重视将写作融入课程教学;(5)包含多元文化的观点;(6)关注学生的道德观与实践。根据这些要求,研究小组精选了10大学科领域的15门课程作为核心课程,供学生选修。一般来讲,担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是教授或高级讲师,有的学校,比如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即使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要给本科生上课。虽然也有硕士和博士身分的助教(TA)参与本科生的教学工作,但助教通常只负责习题课辅导和组织讨论课(DiscussionSection)。个别大学的高年纪博士生也有承担正式课 程教学任务的情况,比如美国西北大学凯罗阁Kellogg商学院的博士生在第五年开始给本科生上课,有些甚至给 Kellogg的MBA学生上课,因为这些顶尖商学院的博士生毕业以后就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了,如果到某一个高校任教就可以带自己的博士生了,在第五年的时候他们完全有能力开课,同时学校也是有意识地鼓励甚至是逼迫自己的学生接受教学任务的挑战。2、 本科教育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不要求申请入学时确定专业:的确有些学生在申请时选择了一个初定专业,但那是可以改变的,而学校也并没有认为你需要从一而终地 学那个专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是被某某大学录取了,而不像国内的情形,是被某某大学的某某专业录取了。一般学生是在大二才开始选择专业,叫做Declareyourconcentration/major, 但很多学生常常还是会发现这个选择并不正确,不过却不必担心,因为学校还会给你机会让你变更专业。还是以哈佛为例,事先选定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结束时有三分 之一都重新变换了专业。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专业选择完全依据学生个人的特长、兴趣、爱好和未来择业的需要,这真正是以人为本。3、本科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学校通识教育,学生自由学习。就 是学生入学后的班级不是固定的。这是因为学生们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课,即使是同一个专业的毕业生,课程选择很可能是不同的,因此班级是流动的,只有上同一 门课程的学生才会经常在同一个教室内学习。就连美国的高中,也是这种形式,同一个班的学生平时不一定能遇到一起,因为他们选的课不同,只有大家都回到HomeClassroom时 才可以全部碰面。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由于是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因此上课形式与中国大学传统的授课形式有很大差别。各种类型的讨论课和专题研究是非常 具有特色的,因为这样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本科生大量进行讨论课程,由一位老师引出话题,学生们开始各抒己见,老师只是起 到引导的作用,有时候很少发表意见。这要是在中国的课堂里,尤其是中学的课堂,学生和家长一定会认为该老师不学无术,一定会告到校长室,要求更换老师!美 国大学的教学不是以授课和灌输知识为特色,它的重要方式是启发学生"自由学习"。此外,很多高级别 的研讨课程是没有教材的,往往是讨论某一个领域最新发表的前沿研究结果,好的情况下有文章的复印件可以读,但有时候这些观点还没有发表,还没有完全成形, 所以什么资料也没有。这些美国特色的教育形式恐怕很多中国学生并不喜欢或者并不适应。此外,美国大学的课堂氛围比较轻松,老师和学生之间都是直呼其名以示 亲切随意,上课的时候如果有学生翘二郎腿或者把脚搁到前面的椅子背上去,老师一般也不会介意;还有的美国学生为了抢时间,一边上课一边吃早点、午饭什么 的,都是司空见惯的。美国大学教育,其实是以自学为主的,老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侧重于让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某一特定领域的 知识。最主要的方法是让你大量阅读,然后再写文章谈自己的观点。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不高的话,或者没有自己的观点的话,想拿A就有难度了。另外,各种学生俱乐部活动内容生动活泼,实践机会也特别多,其目的是拉近校园和社会的距离,提供把理论学习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机会。4、美国各大学的通识教育,培养的并不是掌握特定职业技能的人才,而是要培养通才和多面手,而其他具体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专才(培养特定职业技能在美国有社区学院、专业型学院和研究生阶段的相应专业来完成)。通识教育强调的是广度和深度。以哈佛的通识教育为例,学生接受的教育既有"广"的特色,因为学生要学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也有"深"的特色,因为学生也要重点学习某一选定的专业领域内的课程。哈佛的本科学生必须完成其核心课程,由于其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眼界,学生们要在8个与他们专业最不相关的领域内各修一门课程。供学生们选择的专业超过40个,供选择的课程接近4500门;学生们通常有一半 的课程是与专业相关的,1/4属于核心课程,还有1/4是任选课程,其中所有学生都要求必修的是写作课程。不同的学生其课程相差很大,但是每个人都学习阅读、写作、评判思考这些对任何事情都极为重要的技能。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参加美国顶尖名校的暑期学校SummerSchool的写作课程,既可以提高写作能力也有助于SAT和TOEFL考 试成绩的提高、甚至将来还可以免修大学写作课程。为了成就未来,接受通识教育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规划,以便使得自己在将来的职场上更具竞争力。对于打 算留美就读本科的中国学生来说,更是应该有所知晓。学生们应该在这些方面努力:选择一个辅修专业或者第二学位;了解选修课程的重要性;工作经历(暑假不要 闲着,也别总是参加学习班,要去做一些挣钱的工作,这是能力和独立性的培养);实习经历;义工经历;课外活动的参与(可不要总是"参与",适当的时候应该试试"领导")。 此外,学生们可以约见学校的导师或者职业顾问来讨论可能的职业选择,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咨询正在从事你感兴趣的工作的人,因为他们最了解这个行业,而且可 以建议你做什么样的实习工作更有用,咨询导师关于任选课以及国外学习的机会,找到相关的实习和兼职工作,参与学生社团工作等等。5、美国本科教育的就业前景:在 美国,接受通识教育的毕业生对于用人单位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他们通过通识教育已经培养了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工作环境的能力。中国的父母和孩子都不太了解 什么是通识教育,不了解为什么用人单位会青睐这些毕业生,也不知道如何为在接受通识教育之后做职业规划。为什么用人单位会青睐接受过通识教育的毕业生呢? 因为很多用人单位都知道通识教育能帮助学生成就未来。在2000年,美国的国家大学和用人单位协NACE(NationalAssociationofCollegesandEmployers) 曾经对全国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做过调查,目的是了解他们在聘用员工时到底看重什么。结果发现用人单位倾向于雇用有合适"技能"而不是合适"专业"的人员。接 受调查的大部分用人单位表示,一个拥有合适"技能"的新员工,可以轻易地适应某一行业的特定要求。该调查还表明,用人单位希望员工拥有那些适用于任何工作 的技能,比如书面和口头交流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以及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的能力。而培养锻炼学生的这些能力正是通识教育的特色。美国的AT&T公司也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接受过通识教育的人员相比其他同事可以更快地被提升到中层和高层管理职位上去。

上面我从六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第一”的内涵,下面我将谈一谈对人类教育的期望:一 个时代教育艰难之根源,不仅在于人力、财力、物力的不足和匮乏,更在于失去了灵魂没有方向和理想。从中国到美国,这个世界总让我揪心揪肺地操心,我看到了 中国教育的现实被高考指挥棒绑架与被应试教育所主导,用缺少人文精神的课程、教材与教法在强迫学生们学习导致普遍厌学而陷入了困境;美国的教育现实由布什 总统签署从2002年开始执行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法案,正在强化基础教育与通过考试竟争评价学校优劣,减少体育与艺术的课程而加强数学与科学课程的训练,给小学生与中学生布置更多的家庭作业,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失去了理想走入了岐途。教 育改革者们依据“丛林法则”为了自己的国家能出人头地,更好地参与国与国的竟争,并在国际竟争中取胜,把人当成经济工具、当成政治工具、当成人力资源开发 的对象,教育改革方案重视的是工具主义的教育价值,缺少对生命的关爱与对个体幸福的关注,缺少人类“美、真、善、爱”的理想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培养的人大 多缺少人文精神与内心的定力,追求的是失去了灵魂的卓越。这既让我难受也激发了我的斗志,使我不得不站出来纸上谈兵地用教育的真理——美是教育的本质与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永恒的光源普照大地,以好让清新的阳光穿过乌云照射下来,柔和而温馨地跟随春、夏、秋、冬的自然节奏,安安静静地滋养大地,润泽生命,使心随“美、真、善、爱”而和鸣,唤醒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最终都成为审美国家与审美地区,让一个充满“自由、平等、博爱”的大同世界从地平线上诞生。以上全部的论述,就是我的关于“人类教育的公理体系“与“中国社会转型的“美学”解决方案”,希望得到读者真诚的赞美与善意的批评。教育是事关人类自身命运的最后一道难题。它是人类通向自由的最后一把锁。欢迎加入到探寻教育之密钥的队伍中。本书引用了部分家长、学者与老师撰写的材料,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进入 柯领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教育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9322.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