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农村实用猫)
不管外国猫中国猫,好看听话就是好猫。(城市宠物猫)
——实效主义新猫论
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但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质是什么争论非常大。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将会影响进一步的改革。
邓小平理论被总结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说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说明改革的约束条件,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手段。所以,邓小平理论实质上就是围绕社会主义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为什么邓小平理论围绕目标、工具和效果这三个问题?马克思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以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也就是说,马克思主张,我们解释世界、发现真理应该是为了改造世界,保证改造世界成功,而改造世界能否成功需要实践检验,最终通过实际效果作为判断标准。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猫论”。“不争论”、“摸论”、“三个有利于”是“猫论”的补充与完善。“猫论”的大众版本是:“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里实际上说了三个问题:目标是“捉老鼠”,手段有黑猫和白猫,捉到老鼠是判断是否好猫的实效标准。从“猫论”可以抽象出:目标、手段和判断标准。核心是目标的有效实现,即实效。目标和手段都是变量,目标可以不同,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最终的判断都是以手段对于目标的有效实现即实效为标准的。具体的“猫论”指的是农村实用猫,因为农民买猫就是为了捉老鼠。对于城里人来说,“猫论”可以改为“不管外国猫中国猫,好看听话就是好猫”。这是因为,城里人买猫不是为了捉老鼠,而是为了好看听话,是宠物猫。目标不同,手段不同,但判断标准都是实效:手段能否有效实现目标。有些人批评“猫论”在经济上的唯利是图和不择手段,认为“猫论”是实用主义哲学,是不择手段,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的唯利是图,那是对“猫论”理解上的本末倒置。仅仅讲一句话的“猫论”确实容易产生这样的误解。我们把两句话放在一起形成“新猫论”:“农村实用猫”: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城市宠物猫”:不管外国猫中国猫,好看听话就是好猫。“新猫论”的实质是目标的有效实现,是用最优手段实现目标。
将“猫论”用在社会主义改革问题上。我们首先要确立社会主义目标。邓小平非常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最终,邓小平将社会主义目标系统总结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任何手段都是可以用的,我们所需要的是选择最优手段。
首先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社会主义能否与市场经济相容,因为在很多共产党人看来,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给中国的改革开放设置了非常大的障碍。为此,邓小平提出“不争论”和“三个有利于”。
1992 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邓小平所反对的是无谓的、没有结果的理论争论,因为它会贻误时机,错过发展机遇。在农村,从理论上争论黑猫白猫哪个是好猫没有意义,只有当把它们放到老鼠面前才能判断:捉到老鼠才是好猫。这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判断标准。我们应该大胆地实践各种制度,以这些制度的实际效果来判断制度的好坏。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党内和国内不少人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迈不开步子,不敢闯,以及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的争论,邓小平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显然,“三个有利于”是典型的以目标为定位的思维方式。计划与市场仅仅是黑猫白猫,社会主义目标是老鼠。“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最终,邓小平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为改革开放扫净了障碍,自南巡讲话以后,中国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摸着石头过河”有多种解释。陈云提出“摸论”主要是强调渐进改革论和实践论。1980年12月16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发表了《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指出:“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4]在12月25日的闭幕会上,邓小平指出陈云同志的“这个讲话在一系列问题上正确地总结了我国31年来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是我们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5]可见邓小平同志对陈云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方法是赞同的。他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6]他还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7]所以,邓小平主要强调的是试验方法,但对于太慢的改革路径持批判态度。邓小平的“摸论”最重要的是解决手段问题,也就是方法问题。实效主义从来不排斥任何理论或制度,也不排斥任何实践。所有这些制度和实践都是以目标的有效实现为标准的。“摸论”并不是说已经有桥的地方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也不是说有船时我们还要摸着石头过河,因为邓小平特别强调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摸论”是指没有这些工具和方法时我们应该大胆地尝试过河,是一种试验思维和创新思维。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摸索到一种局部试验再推广的方法:对于任何理论或制度可以允许去探索、尝试,有好的结果就推行。不争论理论或制度本身的好坏,而把它们放到实践中通过效果来判断。
人类对世界的改造是追求目的性的,共产主义的目标无疑是伟大的,但是怎么实现共产主义是关键所在,我们在现有条件下改造世界能否成功最后要看实际效果是否与预期效果一致,实效是检验共产主义的最终标准。实事求是是我们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就是发现各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再利用这些规律来改造世界。改造世界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对于各种规律和约束条件的认识。实效主义所关注的是确立好目标后怎么具体实现目标。我们不仅要实事求是,更应该实事求效,因为实效标准是实事求是和实践标准的丰富与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典型的实效主义哲学。他曾经明确提出改革的“效果”、“实际效果”和“经济效果”。邓小平在1979年10月4日《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出“我们的工作要扎实,效果要实实在在。所谓鼓实劲,不鼓虚劲,拿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弄虚作假,不能空喊口号,要有一套科学的办法。”[8]通过科学方法正是为了达到预期目标。“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讲究经济效果。”[9]实际上,邓小平早在1978年批判了那种不讲实效的工作作风:“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必须制止。”[10]中共十四大给予邓小平的最高荣誉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已经非常准确地概括了邓小平不仅仅高瞻远瞩,而且关注具体的制度设计,注重实效的理念。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遵循邓小平的实效主义改革哲学,事实证明,中国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进一步的改革我们仍然要坚持实效主义改革哲学。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可以探索各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具体制度。我们仍然要坚持“猫论”,尽管不一定是捉老鼠;仍然坚持“摸论”,大胆尝试各种制度;仍然坚持“不争论”,用实际效果来检验。中国的政治经济改革任重道远,实效是检验改革成败的最终标准!
评论(0)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