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祥辉 李东晓:绘声绘色:中国无障碍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224 次 更新时间:2013-10-19 19:11

进入专题: 无障碍电影   公共服务  

潘祥辉 (进入专栏)   李东晓  


摘要:无障碍电影是专门为方便聋人与盲人观看的经过加工的电影。它是一个“绘声”“绘色”的过程,通过重新剪辑或增补配音解说、增配字幕及手语解说等方式,让视听障碍者无障碍地感知光影世界。它分为为盲人服务的口述影像及为聋人观看的手语电影两种类型。无障碍电影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残疾人权益,推进信息平等和文化平权的重要体现。在中国,无障碍电影已经受到一定的社会关注并有所发展,但无障碍电影的发展也还存在不少“障碍”:聋盲者的需求和无障碍电影的供给之间还存着很大的矛盾、区域发展不平衡、“全覆盖”不足等都需要加以改进。本文旨在分析无障碍电影在国内的发展现状,阐述无障碍电影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无障碍电影   口述影像   无障碍传播  公共服务


本文发表在《浙江学刊》2013年4期。


自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以来,电影就以其高科技与艺术想象力的有机结合征服了大众,成为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人们精神生活的必需品之一。然而,由于感官功能的缺陷或障碍,聋人和盲人往往无法享受电影艺术带来的惊喜与震憾。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当前全世界有4000 万~4500 万的盲人,低视力(或弱视)等视力障碍者约1.4 亿人;约有2.78 亿中度以上的听力障碍者,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而获取信息和文化是每一个人的平等权利。“信息平权”早已写入了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人权宪章中。联合国《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联合国大会第四十八届会议1993年12月20日第48/96号决议通过) 确定了残疾人在获取信息和服务上的“机会均等原则”和“同等权利原则”。"机会均等"指使社会各系统和环境诸如服务、活动、信息和文件得以为所有人特别是残疾人享受利用的过程。同等权利的原则意味着每一个人的需要都具有同等重要性。为了保障聋盲者受众平等地无障碍地获取信息和文化艺术服务,世界各国都通过立法或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保障聋盲者的合法权益。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同样将信息交流无障碍作为残疾人的基本权利 。这部法律明确指出:“国家要采取措施,为残疾人信息交流无障碍创造条件;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为残疾人获取公共信息提供便利; 国家和社会研制,开发适合残疾人使用的信息交流技术和产品;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共场所应当创造条件,为残疾人提供语音和文字提示, 手语,盲文等信息交流服务,并提供优先服务和辅助性服务。”无障碍电影是信息无障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原版电影(或音像制品)的加工、对电影院的无障碍改造或借助一些视听辅助技术,聋哑人和盲人也能够无障碍地感知光影世界,体验电影带来的艺术享受。无障碍电影及其他口述影像服务(audio description或descriptive video service)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较为成熟,在中国,无障碍电影也已经出现,且正处于发展阶段。那么,什么是无障碍电影?中国的无障碍电影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目前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又将如何发展呢?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些探索。


一、无障碍电影的概念与版本


无障碍电影(Free-Barrier Movies)是专门为方便聋人与盲人观看的经过加工的电影。它是一个“绘声”“绘色”的过程,通过重新剪辑或增补配音解说、增配字幕及手语解说等方式,让视听障碍者无障碍地感知光影世界。用中国无障碍电影的创始人和发起者蒋鸿源的话来说:“所谓无障碍电影也就是在影片无对白的画面上,加上对画面、人物和情节等必要的旁白解说,让视障者借助这些旁白解说,能‘看’懂电影,同时,对影片中的旁白配上手语翻译,(即在屏幕右下角小窗内手语者以手语进行翻译,)让听力障碍者借助手语翻译‘听’懂电影,对影片原有的部分,都不作任何破坏,这就是无障碍电影。” 2当然,广义而言,针对老年人的不便制作的电影的也可以称之为无障碍电影,但狭义而言,无障碍电影即专门帮助有视听障碍的残疾人能"听"懂和"看"懂的电影。根据对象的不同,无障碍电影可以分为三种版本:一种是专供盲人的版本,一种是专供聋人的版本,还有一种是既供盲人,又供聋人的“二合一”的版本。

专供盲人的版本主要通过增补大量配音解说的方式,让视力障碍者完成了解整部电影的内容。在不干扰正常节目的声音讯息和对白的情况下,将影片中的视觉成分,如空间布景、场景、人物表情、动作等用语言加以解释与描述。

在西方国家和我国的港台地区,为视障者提供的这种服务也称之为口述影像服务(audio description或descriptive video service)。口述影像即一种透过 口语 或文字叙述,将视障者无法接收的影像讯息转换成言辞符号,以帮助 视障者 克服视觉障碍的过程。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从对 电视 、 电影 、戏剧、 博物馆 展览、自然景观的口语描述到教科书插图之文字解说等者属于口述影像的范围。电影是口述影像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狭义上,可以将无障碍电影等同于口述影像。台湾学者,台湾口述影像发展协会理事长赵雅丽教授就将“口述影像服务”定义为“一种为视障者描述其无法收视之影像画面,以协助其有效观赏电影的语言工作”。在他看来,口述影像服务是为了协助视障者克服视觉障碍,进而和亲人、朋友一同观赏影片的一项服务技术。 3

专供聋人的版本即通过增配字幕和手语的方式让听力障碍者无障碍欣赏电影。这种电影也可以称之为“手语电影”。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现在的电影早已过了“默片时代”,大量的电影信息是依靠人物的对白和旁白来传递的,在缺失了听觉的情况下,聋人电影观众必须依靠字幕和手语了解电影的对白与旁白。制作聋人版的无障碍电影时,字幕配备和手语翻译显得十分重要。

为了节约制作成本,我们也可以将专供聋人的版本和专供盲人的版本“二合一”,这即无障碍电影的第三种版本:兼容版本。这种“通用版”在电影DVD的制作上完全可以实现。观众观看电影时,除了电影字幕,在电影屏幕的下方还插入了手语解释的画面,手语老师在适当的地方进行解说,这样聋哑人就可以了解电影的内容。同时,电影又配有画面的口语解释,这样也便于盲人观看。两相结合而且互不影响,这使得无障碍电影的DVD版本通过选择“二合一”版本,增加了它的适用性。

而从原版电影和对电影的解说(口语或手语)关系而言,无障碍电影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现场直播模式”,就是一边放映原版电影,一边请电影讲解员或手语老师现场讲解。这种方式不对电影做任何剪辑,也不进行合成。但对讲解员或手语老师的要求较高,有时电影长达三个小时,就得进行三个小时的讲解,讲解员难免口干舌燥。2005年3月,北京一对致力于残疾人公益事业的王伟力、郑晓洁夫妇,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盲人公益电影院——“心目影院”,它就是采用了“现场直播”的方式为盲人讲解电影。至2011年年底,“心目影院”已有近千名志愿者为5000多位盲人讲述了多达200多部电影,在这些讲电影的志愿者中不乏王小丫、崔永元这样的著名主持人。 4这种模式也为其他许多地方所采用。如在杭州,目前的无障碍电影(供盲人)也主要是通过现场讲解的方式来进行的。而在上海,他们则采用“剪辑合成模式”,即在电影放映前,就对电影进行无障碍处理,加入旁白解说或对白的手语手势,然后合成为DVD。 “制作时必须首先编写无障碍旁白解说词,再由人进行配音,并将配音录制下来。再由手语翻译者对影片对白进行手语翻译,并拍摄下来,最后将旁白的录音和手语翻译一起与影片的画面进行合成,印制DVD光盘。” 5这个过程需要对电影进行一定的剪辑和处理,也需要技术的合成,因而更为复杂,当然,也更加标准化。一旦制成,就可以批量生产,聋盲者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


二、中国无障碍电影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的无障碍电影事业起步较晚。在美国,无障碍电影服务起步早,发展地说相对成熟。早在1990年,Metropolitan Washington Ear 已首次为IMAX和OMNIMAX的影片提供口述频道。发展到现在,在当地首映的电影中有六成多附有口述频道,同时有四成多也被制作成有口述频道的DVD。

在台湾,“口述影像发展协会”是推动口述影像的重要主体。这个协会成立于2002年6月,整合了台湾的传播界教授及文化、信息界人士,其宗旨在通过口述影像技术的开发,协助视障者克服影像障碍,共同推广口述影像服务。在“口述影像发展协会”的推动下,台湾的无障碍电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010年,辛建宗导演独立制片拍摄的台湾第一部视障人士主演的电影《阿辉的女儿》上映,受到视障人士的热烈欢迎。导演大胆起用一位完全没有演出经验的视障复健师担任男主角,表现了真实视障人士的世界。电影进行了无障碍化,发行的有导演口述影像版的DVD。

在香港,2009年3月?香港盲人辅导会讯息无障碍中心与影音使团合办了全港首支“视障人士电影导赏”义工队,并首次于盲人辅导会举行《流浪汉世界杯》盲人电影欣赏会。2011年3月,特区政府“创意香港”办公室拨款约80万港元,与香港盲人辅导会合作推出为期一年的“香港电影口述影像发展计划”,培训专业口述影像旁述员和编剧。 自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主办机构共举办15场口述影像电影欣赏会。2012年3月27日,“香港电影口述影像发展计划”闭幕礼暨《桃姐》口述影像电影欣赏会在香港举行。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苏锦梁出席闭幕礼时表示,电影口述影像服务帮助视障人士和老人欣赏电影,扩大电影观众群,当局将致力推动。 6

在中国大陆,二十世纪初的1905年电影进入中国,而中国无障碍电影事业的发展起步于21世纪初的上海。2006年,患视力障碍的上海电影集团退休电影人蒋鸿源在编写《上海市盲人事业发展简史》时接触和采访了许多盲人。他发现盲人们虽然看不见,但却有着十分强烈的想看电影的欲望。这促使蒋鸿源萌发了制作无障碍电影的念头。2007年,上海“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队志愿者王世杰在闵行区江川街道为盲人观众讲解了第一场电影《三峡好人》。为达到精准的效果,他一边看电影,一边编写台词剧本,反复推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第一次尝试成功后,王世杰等人和蒋鸿源一道,一边为盲人讲电影,一边致力于推动无障碍电影事业的发展。在他们的努力和倡议下,2009年4月23日,在上海图书馆推出了中国首部无障碍电影《高考1977》.电影由上海电影译制厂老导演孙渝烽执导,配音演员狄菲菲配音解说。首映在盲人群体中产生了轰动效应。 7当天,上海市残联、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电影评论学会联合成立了全国首个无障碍电影工作室。5 月14 日,由上海市残联、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共同成立的无障碍电影工作室在上海电影音像出版社挂牌。以《高考1977》这部无障碍电影的首映和无障碍电影工作室的成立为标志,中国无障碍电影事业在正式起步。继《高考1977》之后,无障碍电影工作室联合上海电影音像出版社先后推出了《非诚勿扰》、《集结号》、《走出西柏坡》、《李时珍》、《庐山恋》、《月亮湾的笑声》、《邓小平1928》等无障碍电影30多部。“十二五”期间,上海计划每年推出几百部作品,建成首个中国无障碍电影音像制品资料库。为了扩大影响,惠及更多残疾人,无障碍电影工作室每推出一部影片,都要印制非经营性的DVD 光碟三千盘,分发到上海市各区县残联,以及赠送给其他省市的残联。如2009 年11月5日,无障碍电影工作室与湖南街道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合作,在社区开展电影公益展映和无障碍电影放映系列活动。2009 年12月15日,在广州市残联、广东狮子会的支持下,无障碍电影工作室广州联络处举办了“无障碍电影”启动仪式,广东的盲人、聋人得以走进电影院。2010年,上海浦东图书馆向重庆捐赠了20套“无障碍电影”光碟。2012年6月,上海新闻出版局也向宁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下属的学校、图书馆捐赠了“中国无障碍电影”音像制品3000盒。 8通过举办一系列无障碍电影音像制品放映和赠送活动,“无障碍电影”惠及了更多的残障人士。

2011年,上海的无障碍电影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的重点资助,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重大音像出版骨干工程项目。这为无障碍电影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能,在资金和政策上有了保障。在新闻出版总署的支持和上海市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无障碍电影走出上海,惠及了全国。2011年11月22日,“共享阳光,感知世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无障碍电影”捐赠活动在北京举行,新闻出版总署向视听残障人士代表赠送了近万套无障碍电影DVD音像制品。与此同时,国家广电总局也启动了“口述影像助盲”行动。2012年7月18日,广电总局所属中国电影科研所、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和电影数字节目中心,联合在中国盲文图书馆启动了“口述影像文化助盲”公益行动。4家单位共捐赠了100部电影资料,招募了98名职工加入志愿者队伍进行口述影像讲述活动。在中国盲文图书馆新馆建成一年多的时间里,已开展了近300场口述影像服务,建立了7支盲人文化志愿服务队,招募志愿者582人。

上海有关部门的努力,加上国家层面的支持,大大加速了中国无障碍电影事业的发展和影响力。全国其他省份的无障碍电影播映也相继开始。根据我们搜集到的资料,中国目前从政府层面启动了无障碍电影服务的省市有上海、哈尔滨、广州、重庆、辽宁、杭州、贵阳、吉林、湖南、河南和宁夏等省市。上海发展得最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残疾人无障碍电影”作为重要成果,在世博会首次设立的残疾人展馆“生命阳光馆”展出,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一大亮点,荣获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颁发的“迎世博贡献奖”。 2010年5月,上海电影音像出版社、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创立的“ I PTV无障碍电影频道”在世博园“生命阳光馆”举行了开播仪式,残障人士从此可以在家中通过电视免费点播无障碍电影。


三、国内无障碍电影发展存在的问题与瓶颈


在我国,“聋盲者受众的媒介接近权与信息福利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推进传播无障碍的工作才刚刚起步” 9。中国的无障碍电影事业也是如此,虽然已经起步,但和国外的差距还相当大。尽管有国家层面的支持,目前中国无障碍电影事业的发展,从资金投入、内容制作、人才队伍、播映营销等都存在诸多问题。


(一)投入不足与片源不足


与聋盲者的需求相比,目前无障碍电影的供应量偏少。由于缺乏市场激励,无障碍电影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链,多由政府或公益组织推动,从资金投入到批量生产都形成不了规模,这导致了片源的不足。2007 年秋,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决定采纳蒋鸿源创制无障碍电影的设想时,得到了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支持,它们拔款七万元作为制作无障碍电影的资金,这才有了无障碍电影的起步与发展。而在其他地方,资金仍然是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以杭州为例,江干区盲人协会承担了无障碍电影的制作与播映工作,但既没有资金的投入,也没有足够的人力支持,因此,一个月最多只能播放一场无障碍电影。目前很多地方放映的无障碍电影不是上海的捐赠,就是向上海残联买来的,数量十分有限。

版权因素也是制约无障碍电影批量生产的重要因素。参与制作无障碍电影的上海电影集团的一位编剧介绍,上海供应市场的“无障碍电影”版权主要由上影集团无偿提供,只有20部左右,但显然不能满足盲聋人士的需求。而能够获得版权的电影,也大多是一些老旧的电影或主旋律电影,包括上影集团无偿提供的影片,多数是放映超过半年或“片龄”超过50年的经典影片。由于缺少和更多影视公司的合作机制,新推出的商业大片无法及时制成无障碍电影,这使得聋盲者“看”电影总要比主流人群慢半拍甚至更长时间。而如果不经授权就制作或播映无障碍电影,可能会产生版权纠纷。杭州市江干区盲人协会会长钱俊告诉笔者,2012年他们曾制作了一个《唐山大地震》的无障碍电影,效果非常好。但由于涉及到版权,不敢擅自将该片上传至网络供更多人下载观看,只能上传音频资料。而如果要购买版权,则又会碰到资金的瓶颈。2010年初开始,上影厂与有关部门组建了专门的工作室,正积极争取北影厂、中影厂、西影厂的支援。如果他们也能无偿提供无障碍电影版权,或许能够改善片源奇缺的问题。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无障碍电影的大量生产,与电影市场同步推出还有待时日。


(二)制作水准与解说质量还不高


一部精良的无障碍电影,其制作需要相当高的专业水准。特别是为盲人制作的无障碍电影,需要将画面上的视觉符号转化为声觉符号,即要快速、还要准确,更要生动传神,这个过程相当复杂。在台湾学者赵雅丽看来,盲人口述影像的过程不只是一个翻译和再现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编码和再创造的过程。从电影文本到视障受众需要口述影像撰述者(讲述者)的中介,这一过程如下图所示:口述影像的撰述者充当了一个传播中介,它需要对电影的影部进行解读和重新编码,以传达画面的含义。

  图1:电影文本、口述影像撰述者及视障观众间的关系 10

将视觉画面编码转换成声音信号是困难的,特别对于电影而言,每一幕影像停留的时间非常短,画面内容丰富,解说者需要将场景、人物,如在什么地方、具体什么位置、有甚么对象、人物的表情、穿着、行为等等都要解说清楚。赵雅丽指出:“在电影中,作品的意义是透过视觉影像的形式展现,是以‘瞬间显现’、‘选择性观看’等视觉符号的特有形式被观赏者所接收。视觉画面不像言辞符号的一个句子一样,可以被切分为简单的‘词’,一个画面的意义是不容易被明确的切分为更细小的元素、各个构成画面之元素间意义的链接,也不具有一定的顺序。在电影中,画面更是以‘流动’的方式,在某个固定的时间中被呈现,这种视觉画面‘瞬间’、‘流动’、‘混合’的呈现方式,构成了电影表达意义的表意结构,与一个句子阅读有明确的顺序,文字上所明确界定的‘前后、上下、左右、里外’等方位集合时之特性极为不同。” 11如果不是具备一定水准的专业人士,就无法将画面影像这样的“非线性”语言转化为线性的口头语言。

目前国内无障碍电影的制作者多为志愿者,少数是专业的影视制作人。这使得无障碍电影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制作一部无障碍电影需要大量的精力投入,如讲解一部片子就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和演练才能讲好。因为所有参与制作无障碍电影的人员都是公益的,兼职的、业余的,这自然无法保证影片的质量。笔者看过的很多无障碍电影其实还是有障碍的,因为如果我们把眼睛蒙起来“看”,很多信息是无法理解的。这说明我们的声音解说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在国外,为盲人讲电影的口述影像是一个专业,人员需要培训。美国American Council of the Blind从2009起推行一项名为 “Audio Description Project”的计划,通过培训专业口述员,制定口述频道的准则,加强教育和鼓励相关的学术研究来提升全国口述影像的水平和普及。2011年,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辖下“创意香港”亦拨款八十万元,与香港盲人辅导会合作推出为期一年的“香港电影口述影像发展计划”为口述影像人才培训提供义工学习及实习的机会。而目前国内的无障碍电影刚刚起步,尚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专业的院校进行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与业务培训,因此无障碍电影的专业水准还有待提升。


(三)无障碍电影的分布与覆盖不均衡


无障碍电影本身是推进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但就无障碍电影本身的分布与覆盖而言,还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

首先是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我们的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投入无障碍电影工程的9个省会城市中东部占了4个,中部占了4个,西部只占了1个。然而,根据2007年《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显示,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残疾人在全国所占比例呈依次递增趋势,西部地区的残疾人士占全国残疾人口的比例为47.1%,中部地区为37.4%,东部地区为15.1%。西部地区的残疾人口比例是东部的三倍还多。但是无障碍电影事业的主要阵地却在东部不在西部。东部地区接近一半的省会城市启动了无障碍电影工程,而在所占比例最大的西部地区却只有一个省会城市启动了该工程。这说明多数聋盲者受众还无法从无障碍电影中获益。

另一个不平衡是无障碍电影在城乡间的分布。目前无障碍电影的放映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但从人口比例上看,城镇聋盲者群体的数量只有农村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农村占绝大多数。


表1..全国视听障碍人群的城乡分布(数据来源: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

残疾类型 合计(单位:万) 视力残疾人 听力残疾人

农村 1233.2 955.8 277.4

城镇 2004 1466.9 537.1


广大的农村地区虽然视听障碍人群的基数更大,但由于居住分散,且农村的相关设施配套跟不上,还无法像城市残疾人一样享受到无障碍电影带来的全新体验。即便在大城市,如杭州,虽然每月可以放映一场无障碍电影,但由于放映地点固定在残联,余杭、萧山下面的乡镇残疾人要赶过来看电影就非常不便,实际上,也很少有人大老远地跑过来看电影。即便在上海,上海的视力残疾人有15.8万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从未走进过电影院。自上海实施无障碍电影项目以来,“观看”过无障碍电影的视力障碍者也只有几千人次。可见,除了大城市的核心区域,无障碍电影的覆盖面还不广,还无法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普惠性。

此外,年龄与文化层次上差异也需要平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人口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总数的65.86%,而且老龄化残疾人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表现在无障碍电影的选择上,大部分电影都是“老年型”的,比如《高考1977》、《邓小平1928》等影片。而涉及到国外大片及新片的无障碍电影就比较少,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大,也很难满足80后等青年聋盲人的需求。

除上述不足外,中国的无障碍电影还存着诸如配套不齐全、场地有限、影院无障碍设施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宣传不足、研究薄弱也是其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聋盲者受众的电影接触率和观影兴趣。我们对浙江省聋盲者受众的调查显示:听障者中有80.2%的人不看电影或只是偶尔看电影。而在盲人群体中的不看电影或偶尔看电影的比例为89.4%,其中54%的盲人从来没有看过电影。而上述调查还是就看电影而言的,具体到无障碍电影,绝大数聋盲者受众都没有接触过,甚至连听说过的都很少。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加大对无障碍电影事业的宣传,另一方面,更需要我们提高无障碍电影的产量和质量,并扩大无障碍电影的覆盖面,使无障碍电影真正能够走进聋盲者受众的日常生活。


四、对无障碍电影发展的建议及展望


国际电讯联盟主席(ITU)Peter Olaf Looms指出,寻找解决无障碍传播(Barrier-free media)的路径和方案至关重要,以下因素和环节构成了一个流程:1.目标群体(Target Groups),即确定和了解媒介的服务群体或客户;2.参与无障碍建设的利益相关方(Stakeholders);3. 达致路径(Access Options);4.可行性方案(Proposed Approach)5.工作流程和可用的资源(Work Flows & Resources)6.实施无障碍的成本(Costs)7.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s)8.激励和监督(Incentives, Sanctions) 12作为传播无障碍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障碍电影的发展也需要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并从上述各环节如资金、政策、人力资源、参与主体、产业运作、激励机制等各方面加以改进,提高中国无障碍电影的发展水平,使之惠及更多聋盲者群体。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重点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和改进:


(一)提高无障碍电影的覆盖面,使之惠及更多目标受众


前文已提及,目前我国有1200多万盲人和2000多万的聋哑人,但看过无障碍电影的人少之又少。加上东西部的差距、城乡发展的差距,很多受众群体还被排除在电影院之外。因此,如何提高覆盖面是一个重要问题。而送无障碍电影下乡、开展无障碍电影进社区、进农村活动无疑是一个重要路径。做为发展无障碍电影的排头兵,目前上海地区已基本实现了无缝化覆盖。上海徐家汇社区是全市第一家“无障碍电影”服务社区,社区通过制作后的DVD,在公共图书馆向残疾人提供免费借阅服务,数十万聋盲者受众因此受益。为解决片源问题,上海慈善基金会组织演员、导演志愿服务队,尝试利用公益渠道获取电影版权,专门制作成碟片,使无障碍电影进社区、进机构、进家庭。上海市还计划今后三年内,陆续在全市范围内设置100个无障碍电影放映点,培训100名无障碍电影放映志愿者,以帮助更多的聋人和盲人听电影、看电影。广东省无障碍电影的放映活动于2011年也实现了全省覆盖。就全国而言,2009年以来,无障碍电影进社区、进农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推广活动,全国已有数十万盲人观赏到了无障碍电影,尽管这个数字和2004万的盲人群体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


(二)建立无障碍电影专门院线,并提供配套技术服务


无障碍电影的制作固然是一个问题,无障碍电影的展播同样值得关注。目前绝大多数省份的无障碍电影放映地点,都选择在当地所在的残联或公共图书馆。如深圳市将无障碍电影的播映放在深圳图书馆5楼报告厅,并起名叫“视障公益影院”。“视障公益影院”每月举行一场“讲电影”活动。但这个影院也不是正规的电影院,设备及视听体验都无法和正式院线媲美。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第一家无障碍电影院出现在上海。2012年6月27日,上海首家无障碍电影院在国泰电影院正式揭牌。国泰电影院的“无障碍电影”专场固定在每月第四周免费放映。放映采用“直播”的形式,由上海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播音员和部分资深电影讲解员等12名志愿者担纲电影讲解服务。但也有媒体的记者发现,这个无障碍电影院的配套不足。虽然名为“无障碍电影院”,但国泰影院内的硬件设施却和普通影院大致相仿,并没有为视障人士专设的无障碍通道、盲道引导等设施。视障人士如何走进影院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 132012年10月,成都也建成了一个无障碍电影院,位于成都市锦江区宏济新路市民中心。与上海的无障碍影院相比,这个多功能无障碍电影院是专用的,总共有32个座位。影院的无障碍设施相对完善,盲道、坡道、扶手一应俱全。 14虽然就无障碍电影的普及面而言,看无障碍版的电影DVD比到影院观影更加方便,对硬件设施的要求也更低,但两者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好像我们在家看碟片和去电影院看电影完全不同一样。残障人士通过进影院观影,不但能够获得电影带来的视听体验,而且还能够产生一种“平等感”、“融入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一种“集体氛围”。正如一位盲人朋友所言:“我们有一种被平等对待的感觉,因为有口述影像,我们得以无障碍地看电影,甚至能参与国际电影节。而且在戏院看最新的电影让我有更强的社会投入感,能够与朋友分享,能够参与讨论城中热话,那种感觉很好。” 15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更多的无障碍线院和配套设施,让视听残障人士能够享受与常人看电影一样的标准和待遇。

无障碍影院也需要技术设施的配套。联合国《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指出:各国应着手发展和运用一些特别技术安排,使残疾人可以无障碍地观赏文学、电影和戏剧等。这在西方国家有很好的落实。国际电讯联盟主席(ITU)Peter Olaf Looms指出,在欧洲,电影院观影有专门的设备供聋人使用。如使用智能手机可以接收到不同语言和字幕。在电影院,也有专门的助听设备可供使用,提高视听效果。如在西班牙的剧院就有这样的设备。因此在欧洲看电影可以不关手机,如果你是聋人,手机将成为满足你看电影的好帮手。 16在日本也有类似的技术辅助。在盲人“看”电影、电视时,只要他们戴上专用耳机,就能听到有关景物、色彩、容貌、服装、表情、动作等的解说,从而了解作品的内涵,真正听懂作品。 17目前中国的影院还没有这类技术配套,所有的电影也没有给聋盲者受众提供特殊选择。需要加大研发和推广的力度。


(三)推进无障碍电影网站的建设,提供在线服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看电影成为一种风潮。在视听障碍人群中也是如此,随着信息无障碍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上网,喜欢上网。聋人群体对网络的使用较高,很多盲人也借助读屏软件或智能手机上网。因此,如何让视听障碍人群能够在网上观看无障碍电影也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目前无障碍电影的发展还处在线下阶段,线上服务还处在探索之中,而不少人却有这方面的需求。杭州双目失明的盲人观众蒋国吉2011年8月在杭州图书馆看了无障碍电影《叶问》后说:“今天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电影,希望以后在网上也能下载无障碍电影。” 18在他看来,网上下载电影虽然不如影院看的感觉好,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点击观看。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无障碍电影网站。上海市残联拟开设专门的网站,收取低廉的收听费用,让盲人、聋人与健全人一样欣赏电影。尽管目前盲人上网还存在各种困难,包括电脑拥有率较低。《2010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度,每百户残疾人家庭拥有电脑6.9台,比全国居民家庭平均水平34.6台少27.7台。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聋盲者受众对网络的使用和依赖度都会增加。实际上,很多聋人已经在网站上建立了自己的电影院。如“无声影院”(http://site.douban.com/131105/),这是一个来自上海的独立项目,由随手执梦创建者之一的苏少波先生(Dylan)创立,旨在通过无声影院让更多人了解的聋人文化。“无声影院”的公告栏写道:“无声影院关注聋人电影,分享梦想。我们鼓励更多朋友分享世界各地的聋人电影、原创短片、资讯及访谈录。通过不同形式扶持中国聋人电影原创团队发展计划,在此得到推广展示,让更多人看到。”该团队正在招募志愿者参与编辑发布、放映活动。在无声影院的网站上,还发布了很多聋人电影的资讯,在点点网( http://deaffilm.diandian.com/ ),每周都有更新的聋人电影供大家分享。无声影院还创办了自己的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u/2512717272 )及影迷会QQ群(60591062)。虽然“无声影院”网站并非由官方创办,但我们看到了聋人电影依托互联网确实能够更好的发展,不但能够凝聚共识与智慧,也有利于无障碍电影的推广和分享。在互联网上发展无障碍电影无疑是今后需要努力探索的方向。


(四)探索政府购买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社会化运行机制


无障碍电影在欧美及港台,都是一项公益性文化事业,在中国也是如此。但由于政治及社会体制的不同,在具体的运作模式上,有着较大的不同。中国的模式基本上是“政府包办”,政府是这类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的主导者。各地的残疾人联合会作为官方组织,承担了无障碍电影的制播工作。国家广电总局以及国家新闻出版署也参与了无障碍电影的生产与推广工作。而在香港和台湾,民间公益组织是实施和推动无障碍电影的主体。台湾的“中华民国口述影像协会”是无障碍电影重要的推动主体,在香港,“香港盲人辅导会”也是推动口述影像的重要参与主体。表现在资金来源上,政府拨款并非唯一的主导角色,其制作与生产无障碍电影的资金较为多样。在台湾,因为有公共电视,“口述影像协会”也会与它们合作,或接受公共电视委托,制作连续剧、卡通口述影像服务。此外,它们也接受各单位赞助。在香港,政府拨款、企业赞助以及志愿者的义工劳动是支撑无障碍电影事业的“三角”。 2009年3月,香港盲人辅导会讯息无障碍中心与影音使团合办了全港首支“视障人士电影导赏”义工队。2011年和2012年,香港盲人辅导会相继获得赛马会创意香港基金及香港公益金的赞助,大力推动“香港电影口述影像发展计划”。相较之于港台,大陆无障碍电影主要依靠政府资金的扶持,而且这些资金相当有限。除了少数国有出版单位,如上海音像电影出版社,很少有社会资本涉足这一领域。因此,探索一种政府、社会和市场有机合作的运行机制十分必要。我国新闻出版“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通过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加快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单位为骨干、以新闻出版公共服务重大工程项目为载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也是无障碍电影生产和运行的改革目标。

首先要保证政府有投入。无障碍电影事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从目前各地区的情况来看,政府投入的力度还是不够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资金不足。上海无障碍电影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出版基金的立项资助,但能够获得国家层面基金立项资助的只是个别,大多数地方并无专项资金投入。资本不足使政府无力进行硬件设施建设,也无力购买电影版权,更无法保证无障碍电影制作的精良。

其次要保证政府投入的有效性。所谓有效性,就是投入的钱能够真正产生社会效益。政府主导的公益事业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或面子工程,这在其他领域已有明证。如何保证无障碍电影事业成为真正的惠民工程而不是面子工程呢?笔者认为需要引入社会机制和市场机制,将“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引入到无障碍电影的运作中来。所谓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一种新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其主要方式是“市场运作、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政府将由自身承担的为社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并定期按照市场标准相互建立提供服务产品的合约,由该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政府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履约情况来支付服务费用。 19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无障碍电影的制作和生产可以交给社会组织去做,政府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采购即可。这可以在各利益主体和参与主体中划分责权,进行有效激励,避免浪费和面子工程。香港和台湾的模式其实都是这种模式。

第三,可以引入一些市场机制,尝试市场化的运作,以抵销制作的成本或弥补投入的不足。不像国外或港台,中国的聋盲者群体是一个庞大的人群,无障碍电影如果发展得好,并非没有市场价值。如专门制作的无障碍版的DVD碟片既可以卖给有需要的聋盲者受众,也可以出售给一些有特殊需要的人群。杭州一位盲协主席就告诉笔者,曾经有盲人将上传至网络的无障碍电影刻盘出售,他为此不想上传新的电影资料。这也说明,无障碍电影如果制作得好,人们是愿意付费享受的。上海拟建无障碍电影的收费网站,依点击下载收取低廉费用的模式也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此外,老人及有车一族也是无障碍电影的潜在受众,这也是无障碍电影实现市场化的有利因素。在国外,确实有不少专供汽车驾驶者收听的电影。他们可以一边驾车,一边“看”电影。凡是语言对白多、以人物情感刻画见长的电影都能制作成这种带有讲解、旁白的无障碍电影。这种电影的受众更加广泛,因此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这一切需要尝试,需要创新。一旦无障碍电影生产的纯公益模式被打破,变成产业化或者半产业化模式,就会有更多的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进来,无障碍电影的内容供给也将更加优质和多样。


五 结语


中国是世界上残疾人最多的国家。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8296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其中视力残疾1233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14.86%,听力残疾2004万人,占24.16%,他们的信息和文化权益需要得到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护法》第三十八条指出:“国家和社会采取下列措施,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一)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图书等形式,反映残疾人生活,为残疾人服务;(二)组织和扶持盲文读物、盲人有声读物、聋人读物、弱智人读物的编写和出版,开办电视手语节目,在部分影视作品中增加字幕、解说;(三)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举办特殊艺术演出和特殊体育运动会,参加重大国际性比赛和交流;(四)文化、体育、娱乐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和照顾。有计划地兴办残疾人活动场所。”这里明确指出“电影”是丰富残疾人生活、为残疾人服务的途径之一。而无障碍电影作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一部分,是维护和保障残疾人群合法权益的重要环节,更是社会人文关怀重要体现。与物质无障碍建设相比,目前中国的信息无障碍建设更加薄弱,社会远没有形成共识,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20而作为精神产品之一的无障碍电影事业的建设,则更加滞后。视听障碍人群作为社会的平等一员,他们与平常人享有相同的权利。尽管无障碍电影事业已经起步,但为了更好保障他们的平等权利,普惠更多人群,从政府、企业到社会,我们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注释:

1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全媒体时代我国视听障碍群体的媒介使用与满足研究”(10CXW028)成果之一。浙江传媒学院2009级新闻学高幸子同学对本文的资料收集及写作亦有贡献。

2曾广昌:《无障碍电影在发展》,《电影评介》2012年第9期,第26-27页。

3赵雅丽:《言语世界中的流动光影—口述影像的理论建构》,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

4刘芯邑:《在“心目影院”触摸色彩》,《 民生周刊 》2012年第23期。

5曾广昌: 《无障碍电影在发展》,《电影评介》,2012年第9期,PP26-27.

6刘欢:《香港发展口述影像服务帮助视障人士欣赏电影》,2012年03月27日,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gangao/2012-03/27/c_111709728.htm

7黄一庆:《<高考1977>制成中国第一部“无障碍版电影”》,《世界电影之窗》,2009第5期。

8方翔:《"中国无障碍电影"捐赠活动银川举行》,2012年6月1日 ,:东方网,http://sh.eastday.com/m/20120601/u1a6595770.html

9 潘祥辉、李东晓:《视听障碍人群信息汲取的传播环境:一个文献综述》,《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

10赵雅丽:《从影像到言辞之路:研究方法与研究架构》,见赵雅丽著:《言语世界的流动光影—口述影像的理论建构》,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第97页。

11赵雅丽:《口述影像:一个翻译与再现观点的对话》,《新闻学研究》第70期(2002),第97-134页。

12 Peter Olaf Looms(2012).Barrier-free media-Making a difference.第一届浙江大学无障碍传播研究工作坊演讲,2012年12月9日。浙江,杭州。

13朱文娟、李阳培:《沪上许多无障碍设施总是“差口气”》,《青年报》2012年9月13日,A06版。

14 常雄飞:《无障碍影院开映 成都盲人欣喜“看”电影》,《四川日报》10月31日,第13版。

15伍丽微:《口述影像助盲人 共赏电影无障碍》,《文汇报》2011年9月13日。

16 Peter Olaf Looms(2012).Barrier-free media-Making a difference.第一届浙江大学无障碍传播研究工作坊演讲,2012年12月9日。浙江,杭州。

17吕学静:《日本:“障碍者”无障碍》,《社会保障》2012年第6期,第54-54页。

18张丽、肖珍毓、金洁:《杭州盲人能“看”电影啦》,《浙江日报》2011年8月18日。

19齐海丽:《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研究综述》,《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0 蔡和、林刚等:《关注弱势:城市残疾人群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42页。


进入 潘祥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无障碍电影   公共服务  

本文责编:banx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传播学实务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869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