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委员会做城市化质量评估研究有相当大的挑战性,也有相当大的责任担当。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城市化质量不高,这是大课题,非常有现实意义,需要很大的学术勇气。当下有很多城市发展报告、农村发展报告,相对容易一些,但是作为城市化质量评估,将城市和农村这两头打通,这很不容易。
这个成果做了很多年了,八年抗战,八年持续做一项研究,也体现做这项研究的专业精神。我觉得这需要有相当大的引导性,做好以后更好引导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更好地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这需要很大的基础性、战略性。
把城市化和农村结合起来,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现在我们的城市化质量不高,两头都有病,一个是造成农村病,第二是造成城市病。农村空心村、老龄化很严重,城市中大城市病,2亿多农民工问题没解决。我们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体系没破除的情况下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城市化的,这也造成了质量不高。
再就是评估,对全国大量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很不容易。面向全国,这个相当有现实意义,对下一步指导、引导各个地方提高城市化质量有很大价值,是一个总体的判断,一个总体的定位。
我觉得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值得进一步思考。我建议两年或五年评估一次,一年时间太短了,来不及,至少两年、三年或五年评估一次是很有价值的。
我提几个问题供大家探讨,第一个是关于指标权重。根据我个人的研究体会,是不是有的权重大了一点,有的权重小了一点。这个结果出来以后,北京市城市化第一,但我觉得有的例子不是很准确。比如说北京现在有800多万的外来人口,包括农民工,但这些人口没有充分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我觉得公共服务这一块指标应该权重加重。国务院提出“三个1亿人”,吸纳外来人口,同时使其转变成市民,这个过程是体现质量很重要的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能很好地反映城市化的质量。北京好多方面在全国都是第一,但在吸纳外来人口方面是最严的,比上海还要严。在北京人口分为三大块,一个是北京市城镇人口、一个是北京市农村户籍人口,还有一个是北京市外来人口。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没有享受到公共服务,就算北京市的农民也没有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这个指标我认为是最核心的指标。
还有几个数字我觉得可以探讨,比如说养老床位,外来人口跟这个没关系,因为没有把公共服务给外来人口,农民也没有很好地享受这个公共服务。我国要大发展,必须要实现全国制度的统一、开放、平等,扎扎实实实现融合发展。城市化很多职责理念,严重制约了我们地方政府领导者的施政理念,这些不改变的话,我觉得提高城市化质量还有很大难度,思想弊端、体制观念弊端等。
据我所知,在北京市就业,有北京市户口的人可以解决,但没有北京户籍就不管了。北京市的市长不仅是有北京户口人口的市长,也是常住人口的市长,应该为常住人口都提供教育、医疗、就业等服务。北京市作为首都,什么是首都,首都是首善之区,但这一块做得还不够。
在体现城市化质量方面,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方面是一个重要指标,每年吸纳多少农民工是一个重要指标,公共服务是一个主要指标,我觉得经济权重要降低一点,这是一个方面。再就是,我觉得个别判断不是很准确。这是我个人的想法,提出来供大家思考。
此系2019年2月25日张英洪在《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报告》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作者审阅,载《城市化》2019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