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为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①。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简称“三型”)作为执政党建设的统一目标提出来,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既是总结党建历史经验的结晶,也是针对新形势下党建面临新考验和新危险的理论创新,更是实现党的宗旨和使命的必然要求。在理论上搞清楚“三型”政党的内涵、特征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加强执政党建设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关于“三型”政党的研究进度并不一致,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相差较大。学习型政党②提出时间最早,已出版或发表了一系列有分量的论著,较好地实现了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实践探索提升理论的互动转化。由于服务型政党和创新型政党提出时间不长,专门研究服务型政党和创新型政党的成果比较少,有学者在研究服务型政府、创新型国家、党的建设等课题中对该论题已有涉及,但对“三型”政党尤其是服务型、创新型政党的内涵、特征及“三型”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在梳理中国共产党关于学习、服务、创新认识过程及其提出背景的基础上,对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的内涵、特征以及相互关系等基本问题进行一些理论探讨。
一
学习型,是近年来使用比较频繁的概念。从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视角探讨其内涵,有必要追溯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有学习活动到学习自觉,中国共产党对学习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上,比较集中的学习活动主要有这么几次。一是延安时期提出“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这次学习活动的指向十分明显,就是为了解决党在理论上准备不足的问题,扭转教条主义在党内盛行的状况。二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强调“重新学习”。这次学习是党在由乡村转向城市,即将成为全国执政党的转折关头提出来的,学习的目的是解决如何执政的问题。三是改革开放伊始又提出“重新学习”。这次学习是在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摆脱“知识无用论”不久后提出来的,学习的目的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党对学习的理解更加丰富,把学习与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四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次学习特别规定了四方面的内容:注重理论学习、学习现代经济知识、学习科技知识、学习历史知识。江泽民认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和人口众多的民族,如果没有科学理论的武装和对各种新知识的掌握,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腾飞,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前途。所以,学习问题,关系到广大干部自身的进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我们全党全民族都必须有这个共识。”③这一论断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对学习的新认识,迄今仍是理解学习重要性的主要依据。2001年5月,在借鉴国外“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论基础上,党的领导人首次使用了“学习型政党”的概念。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任务。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将学习型与服务型、创新型共同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战略任务,是党建理论的新发展。
历史实践表明,重视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而且每次学习的现实指向都非常明确,也就是说通过学习解决什么问题很清楚。那么,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现实指向是什么?这需要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党的现状来分析。
当今世界正处在急剧变革时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社会的到来,使我们处于一个瞬息万变、创新创造的时代。然而,金融危机、贫富差距、地区争端、政局动荡、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科技双刃剑效应等问题也随之不断出现。一方面是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世界图景,另一方面却是增长的极限与发展的困境。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挑战,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在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面前赢得主动,成为任何一个不甘落伍、居安思危的政党或组织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学界政界在探索应对之举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知识社会等理论开始风靡全球,成为人们商讨的重要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发布研究报告或行动纲领,美国、欧盟、韩国、日本等国家通过立法或发布白皮书,竭力推动学习理念的普及和学习行动的开展。这些报告和法律的核心观点就是身处这样的时代,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要持续学习、不断学习,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所言:“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积累知识,尔后就可无限期地加以利用,这实际上已经不够了。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提法开始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文献中,成为中国共产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自我更新、自我提高的选择。
从党的现状来看,党员的数量和结构都有新的变化,坚定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据中央组织部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8260.2万名,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3191.3万名,占党员总数的38.6%;35岁以下的党员2062.2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5%⑤。而截至2002年6月,全国党员总数6635.5万名,其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1536.6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3.2%;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1480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2.3%⑥。比较这两组数据,我们发现十年来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党员人数以及青年党员人数在党员总数中的比例均有提高。这一变化说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加入共产党。青年人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思潮、新事物,他们加入共产党,有利于增强党的活力。毋庸讳言,青年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还是不够的,对理论的认知也是粗浅的,由于缺乏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体验,对在党领导下取得的发展成就的理解也不那么深刻,虽然组织上已经入党,但是在思想上入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还需要经过持续的学习教育才能实现。老党员同样面临着继续学习理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在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时,党员干部很容易产生忽视理论学习的思想倾向,陷入到事务主义当中去。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严厉地批判了德国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抛弃理论,消退理论兴趣,转向对名利的追求。他说:“而在包括哲学在内的历史科学的领域内,那种旧有的在理论上毫无顾忌的精神已随着古典哲学完全消失了;起而代之的是没有头脑的折中主义,是对职位和收入的担忧,直到极其卑劣的向上爬的思想。”⑦邓小平在思考党的建设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非常明确地提出:“现在我还想提出一个新的要求,这不仅是专对新干部,对老干部也同样适用,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会有同志问:现在我们是在建设,最需要学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什么实际意义?同志们,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核心任务就是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党的思想建设时,明确提出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要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⑨。
中国共产党既然一贯重视学习,现在强调“学习型”又有什么特殊意义?这里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型”的意义。学习型政党与无产阶级政党、资产阶级政党不是同一个意义上的概念。无产阶级政党、资产阶级政党是对政党阶级性质的描述,而学习型政党是对政党在学习这方面品质的描述,学习型政党不是一个独立的政党,而是政党的一种形态。所谓学习型政党,就是指能够形成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理念,建立持续学习的保障机制,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学习方法,使学习成为内在需求,主动地运用学习的理念去处理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复杂问题,以学习力推动创新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生机活力的政党。理解学习型政党内涵,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包括终身学习的理念,团队学习的理念,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等等。二是选择符合时代要求的学习方法,即团队学习。团队的学习力直接影响着整个组织的战斗力,通过团队学习可以把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汇聚到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上来,产生高于个体的集体智慧。加强团队学习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关键所在。三是坚持学用结合,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习型政党对党员学习的要求和期待,显然与纯粹研究式学习、消遣式学习不同,应把学习作为解决问题、引领发展的一种方式。四是能够实现自我完善。通过学习,党组织能够以创新力和凝聚力推动党的自我更新、自我提高,坚定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基本要求是,坚持科学理论武装,用马克思主义凝聚全党力量,坚定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世界眼光,以开放的态度学习借鉴国内外一切优秀成果来推动党的发展;善于把握规律,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富有创新精神,始终保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学习型政党与服务型政党、创新型政党是对中国共产党学习、服务、创新品质的描述,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的关系。学习型政党之于服务型政党、创新型政党的意义在于凝聚共识、提高能力。具体来说,通过持续有效的学习,把全党的思想认识统一到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来,坚定党员干部服务人民的立场,增强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学习型政党的这种作用是基础性、永久性的。基础性作用是指学习是提高服务人民、改革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学习型政党的创建程度制约着服务型政党和创新型政党的创建;永久性作用是指学习的过程与服务、创新的过程是相伴随的,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即便是工作经验丰富、有高学历的党员也同样需要学习,不存在学过了就不学,先学习再服务创新这种逻辑。
二
理解服务型政党的内涵,同样需要先了解中国共产党关于服务人民的认识过程以及服务型政党提出的背景。
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服务”“谋利益”“谋幸福”一直是共产党话语体系的关键词、高频词。最早使用“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毛泽东。1939年2月,毛泽东在给张闻天的信中对孔子的知仁勇进行了批判,他说:孔子的勇是“勇于压迫人民,勇于守卫封建制度,而不勇于为人民服务的”⑩。1939年12月,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一文中提出“为工农服务”和“为群众服务”的思想。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1),要求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在这次座谈会上,毛泽东还对人民的范围进行了界定,认为“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12)。这一时期毛泽东谈为人民服务,都是在讨论知识分子问题时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扩展到党和军队这个范围并且流传开来,是在《为人民服务》发表之后。1944年9月8日,中央警备团召开张思德追悼会,毛泽东在即兴演讲中说道:“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13)毛泽东还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14)此后,“为人民服务”这一表述开始明确起来,得到党内外认可。1945年,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第一次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为人民服务被正式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及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发展不断深化对为人民服务的认识。党提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些新思想新论断的提出实现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党的十八大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出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朴实话语表达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的紧密联系。
中国共产党关于为人民服务思想的认识,既有对党员的道德要求,更是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党把服务人民作为执政的评价标准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邓小平讲过:“领导就是服务”(15)。服务型政党的提出,在道德要求、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把服务人民作为党的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当然应当是服务,只有服务人民才能领导人民,讲“服务型”是对党和人民关系的准确表达。回顾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党关于服务人民的问题已经有丰富的论述和深刻的认识,那么,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党的特殊意义何在?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目前党群关系的现状来分析。
解决党群关系出现的问题,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是建设服务型政党的现实原因。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存在着公仆蜕变成主人的环境,党员干部很容易滋生腐败行为,产生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当前,党同群众的关系确实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党面临着脱离群众的危险。例如,一些党员干部把党和人民对立起来,看不到党与人民的一致性;一些党员干部高高在上,不走到群众当中去,不虚心向群众学习,无视群众的实践创造;一些党员干部在制定或落实政策时,不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搞形象工程,形式主义严重;一些党员干部把群众视作刁民,遇事不与群众商量,不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一些党员干部态度蛮横,工作方法简单,不会做群众工作;一些党员干部自作聪明,肆意欺压群众,以权谋私、与民争利。这些情况的出现,严重损害了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是与党的宗旨和性质格格不入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就不能停留在一般的道德要求上,而应该有制度的规范和组织的保障,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在群众对党的期待中服务型政党应运而生。服务型政党的提出,使得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约束,而是有制度上组织上的保障。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服务型政党是指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服务人民作为执政的首要价值和核心任务,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政党。服务型政党以服务为导向,与以领导为导向的执政方式和以管理为导向的执政方式有质的不同。服务型政党应该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在价值导向与行为方式上,服务型政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与为人民服务的事务、载体、行为的统一,服务导向体现在制度安排、职能结构、组织运行、活动方式等各个方面。二是在政党职能结构上,服务型政党实现了寓领导和管理于服务之中,服务是政党职能结构的重心,党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领导核心作用。三是在党的作风上,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得到弘扬,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党得到人民充分信赖和拥护,党同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四是在执政成效的评价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党执政得好不好,最终要看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完整理解服务型政党的内涵,需要把握好以下四点。首先,建设服务型政党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民主和法治是服务型政党的基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建设服务型政党提供了有序的执政环境和良好的条件保障。其次,建设服务型政党不仅仅是对党员的道德要求,更是一种执政方式。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益主要通过服务而不是权力来实现。从执政方式的高度来理解服务型政党的内涵,就不会简单地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党就是建立服务中心、提供便民服务、走访困难群众、参加志愿服务等。再次,满足群众的需要和尊重群众的意愿始终是服务的首要原则。服务群众不是恩赐性的,更不是强制性的,服务内容最终取决于群众的实际需要和意愿。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服务人民的两条原则:“一条是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一条是群众的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16)建立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和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是了解群众需求和意愿的基本途径。最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是建设服务型政党的目的所在。服务型政党的建设成效最终要看党群关系状况。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群众的现实需求始终是建设服务型政党需要思考和解决的根本问题。总之,伴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党的深入进行,党原有的制度安排、职能结构、组织运行、活动方式等诸方面都会有相应的转变,实现这种转变就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从执政理念具体化为制度形态,进入到党执政的各个环节,形成以服务为导向的执政方式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党具有深刻而长远的战略意义。
服务型政党的提出,明确了建设学习型政党、创新型政党的根本目的和学习创新的主要内容。首先,服务型政党回答了“学习为了什么、创新为了什么”的问题。学习成效和创新成果必须通过更好地服务人民来体现,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学习服务创新的重要结合点。脱离群众,为学习而学习,为创新而创新的做法是形式主义在建设过程中的表现。这样的学习,形式再好、内容再丰富也容易流于形式。这样的创新,想法再新颖、论证再严密也缺乏实践的土壤。其次,建设服务型政党是学习和创新的主要内容。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是共产党执政的目的所在,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服务是服务型政党的根本任务。党要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做好服务,必须创造各种有效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和各项具体制度,等等。为群众“提供什么服务,如何提供服务”不是党自己说了算,而是取决于群众的需要和意愿,党要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意愿,必须建立并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和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要做好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都需要靠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来推动。
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特征。中国共产党对于创新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毛泽东提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17)。邓小平也强调指出:“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8)在看待党领导的事业上,江泽民认为:“如果我们不解放思想,不进行创新,我们的理论和政策不向前发展,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不可能前进,我们也不可能应对各种挑战。因此,全党同志必须统一认识,必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19)。胡锦涛强调指出:“只有创新型的国家才能实现繁荣富强,只有创新型的民族才能兴旺发达,只有创新型的政党才能永葆先进性”(20)。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所以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21)这些重要论述都是建设创新型政党的思想基础。
创新往往预示着困境的破解。从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实践来看,每一次创新都对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井冈山时期,在“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的情况下,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思想建党的提出是对党内“唯成分论”的一种突破,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成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显著特征。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党内出现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几乎使中国革命陷入绝境。在这种情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开始形成,从而确立了党的理论创新的基本思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疑问,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把党员群众的思想认识从对社会主义的教条理解中解放出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进行,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正确处理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没有陷入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的财产逐渐增加,如何看待“有产”和“无产”的关系,如何看待其他社会阶层人员特别是私营企业主入党一时成为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党提出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主要应该看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财产的来源和对财产的支配和使用,看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贡献。这一新论断解开了人们思想的紧箍咒,有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既然如此,作为这个国家的领导力量,就应当是创新型政党。否则,创新型国家也不可能建立起来。建设创新型政党也是保持党的生机活力,实现党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一个政党,无论指导的理论多么先进,无论过去的功绩多么辉煌,若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保守求稳,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那么这个党就很容易失去生机活力,同样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最终丧失先进性甚至失去执政资格。创新型政党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一切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改革创新作为事业发展的推动力量,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精神状态的政党。建设创新型政党,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是基本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基本要求,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是主要任务。
创新型政党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创新方向明确。方向的作用重在引领,只有创新方向明确了,大家才知道往哪儿使劲,才能集中力量攻坚克难,避免在创新过程中发生偏向。一些政党失去执政资格,并不在于没有创新,而是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不能把沉渣泛起、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误认为是创新。苏联共产党在这方面的教训对我们具有长期的警示作用。二是民主制度健全。创新不是单靠个人的力量就够的,需要把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也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的重要保证。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大家才敢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在民主制度欠缺的情况下,领导干部专断独行、偏听偏信、以言代法、随心所欲,只能导致万马齐喑、为领导是从,个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三是党员思想解放。创新的价值在于突破常规,提出更有效、更便捷、更实用的思路和方法。一个政党,如果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教条盛行、安于现状,是很难有创新的意愿和创新的行动的。四是创新机制完善。形成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使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调动党员干部的创新积极性。五是学习氛围浓厚。要实现创新,就应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详细了解现状,准确把握群众诉求,这就需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通过学习来增强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政党,为建设学习型政党和服务型政党提供动力,创造条件。首先,改革创新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政党的动力源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一些以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服务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失效,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探索出学习型、服务型政党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其次,建设创新型政党为学习型服务型政党建设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当前,党内存在着民主制度不健全、党员干部腐败、干部人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影响学习服务成效的主要因素。如果党员干部违法乱纪,党内民主破坏,德才兼备的干部得不到提拔,党组织软弱无力,无论怎样强调学习服务的重要性,怎样创新学习和服务的新思路新举措都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创新举措,例如,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建设创新型政党的重要任务。通过建设创新型政党,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必然有利于推动学习型服务型政党的发展。
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宏伟目标。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关键是要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建的规律。“三型”政党的提出,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高度自觉,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途径。
[收稿日期]2013-02-06
注释: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0页。
②在中国共产党的文献中,关于学习型政党这一概念的表述总共有三个,即学习型政党,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认为,在讨论中国共产党建设的语境中,这三个概念虽有一定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为了表述简便,本文采用学习型政党这一用法。同样地,下文也统一使用服务型政党、创新型政党这种用法。
③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页。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5页。
⑤《人民日报》,2012年7月1日,第4版。
⑥《人民日报》,2002年9月2日,第1版。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
⑨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50页。
⑩《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7页。
(12)《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5页。
(13)《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04页。
(14)《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04页。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1页。
(16)《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13页。
(17)《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292页。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31页。
(20)《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233页。
(21)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求是》,2012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