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林:中共党史党建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073 次 更新时间:2024-07-30 18:16

进入专题: 中共党史党建学  

王炳林  

 

中共党史党建学成为法学门类一级学科后,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相关部门确立了4个二级学科,即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党务工作理论与实践,这4个方向的研究是构建学科体系的基础工程。在这些研究方向中,有些是学界比较熟悉的内容,例如,中国共产党历史旨在考察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历史进程、重大成就、基本经验和历史规律;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旨在研究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党自身建设的根本目的、基本方针、战略布局、重点任务、实践要求等;党务工作理论与实践旨在研究党务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研究党务工作的基本方法,总结党务工作的基本经验,揭示党务工作的基本规律。但是,作为新设置的学科方向,学界对于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内容仍有不同的认识,有深入讨论的必要。

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理论。学科理论是对学科整体性的认知,是指导学科发展的原则方法和提高学科发展质量的基础保障。如果把一门学科比作一座大厦,学科理论就是这座大厦的“地基”,决定着大厦的规模、结构和高度。设置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这个二级学科,就是要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科理论。这个学科理论实际上是由中共党史党建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构成的知识体系。明确这一知识体系的科学内涵、逻辑结构、基本范畴、原则要求、基本方法等问题,是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础工程,也能够为学科发展奠定理论根基、提供学术规范。

一、中共党史党建学的本体论

本体论是从哲学视角探究世界本原的理论,回答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内在特性的基本问题,学科的本体论是决定该学科本质属性的知识体系。中共党史党建学因党而生、因党而兴,其本体论就是对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的科学认知。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决定其性质、宗旨等根本问题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它决定着中共党史党建学质的规定性。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中共党史党建学以党的历史和现实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也是该学科本体论的基础理论。党的领袖人物对学习研究党的历史所提出的重要原则和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就是中共党史党建学本体论的基本内容。明确中共党史党建学的本体论,为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了逻辑起点和理论根基。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决定了学科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靠科学理论、先进纲领、严明纪律紧密团结在一起,以争取和维护无产阶级利益、解放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为任务和目的的政治组织。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这一理论的形成。此后,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总结欧洲1848年革命和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直接参加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初期革命活动,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以及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性质、宗旨、作用、目标和组织原则、纪律、团结统一等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领导和自身建设的理论基础,决定着中共党史党建学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要结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过程,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角度认识这一理论的发展,同时加强世界政党比较研究,在分析其与资产阶级政党本质区别的基础上阐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和特征。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是学科本体论的核心内容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都有关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系统论述。关于毛泽东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作出了精辟概括和高度评价。他指出:“毛泽东同志是我们党党的建设理论的奠基人。他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的关系,揭示了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为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着重强调要从思想上建党,创造了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创造性地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正确处理党内关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概括形成了党的‘三大作风’,成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在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深刻思考中,给出了第一个答案,那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等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积极探索执政党建设规律,强调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高度警惕并着力防范党员干部腐化变质,坚决惩治腐败,等等,积累了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初步经验。”邓小平强调,保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关键在党;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央要有权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组织状况、工作状况及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江泽民指出:“党必须认真研究自身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学习和提高,善于改进和加强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胡锦涛指出:“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这些思想强调党的领导地位,提出党的建设是新的伟大工程,注重党的思想建设,强调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坚持走群众路线,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需要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中共党史党建学本体论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深刻回答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党的建设核心议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习近平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深刻揭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性;将政治建设、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突出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并将纪律建设作为管党治党的治本之策;明确提出自我革命是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深刻揭示党永葆青春活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创造性地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揭示了党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顶层设计;等等。2023年6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用 “十三个坚持”集中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深刻阐明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科学布局、价值追求、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中共党史党建学本体论的核心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是学科本体论的基础理论

中共党史党建学以党的历史研究为基础,需要遵循史学研究的原则和规范。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党史党建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是中共党史党建学本体论的基础理论。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就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探索现实问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恩格斯指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其他任何一个先前的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研究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要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生产发展为基础、各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统一的有规律的过程去研究。唯物史观是符合历史本原的解释科学的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本体论。

随着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了。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了对史学的认识,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关于学科体系认识的奠基之作;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是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写成的社会发展史。之后,我国出现了以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胡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们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撰写历史著作,进行大规模的历史文献整理出版和社会历史调查,推出一批新的研究成果,深化了对于历史问题的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于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中共党史研究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发展起来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主要领导人高度重视党史研究,对于党的理论发展、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等有许多精辟论述,为深化党史研究提供了理论原则和方法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和研究工作,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学习党史的重要性。要善于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二是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战略策略。三是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四是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这些重要论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伟大精神等进行科学评价,对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对历史规律进行深刻揭示,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思考,视野宏大、思想深邃,是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开展中共党史党建研究的根本指针。

2024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任务、遵循原则和主要内容、主要方式,强调“加强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建设”。《条例》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和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既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基本内容,也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的规范发展提供了指导原则和根本遵循。

二、中共党史党建学的认识论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知方式、过程和结果的理论,回答如何认知世界、形成什么样的认知结论等基本问题。中共党史党建学的认识论是对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价值功能、资料支撑等学科基本问题的整体把握和科学认知,为学科发展提供科学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引领,体现着对于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认知水平。

(一)明确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

明确一个学科在学术体系中的位置和价值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决定着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确立合理的学科定位要从学科的内在规定性和外部联系两个方面来考察。

学科的内在规定性是由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决定的。中共党史党建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重大成就、基本经验和自身建设规律,以党的历史和现实为基础,把党的历史、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有机统一,实际上就是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由此决定了该学科是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政治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而又史论结合的综合性社会科学,但综合性并非包罗万象,它有着明确的学科边界。例如,在当代中国,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但是研究党的领导并非研究党领导的一切工作,而是研究党的指导思想、领导原则、领导体制机制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领导的内政外交国防等各方面工作都有相应的学科进行研究,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的中共党史党建学主要研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领导、怎样领导的问题,着重研究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等问题。

学科的研究内容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时代进步和认识深化而不断丰富发展。例如,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伟大建党精神,就是对党的历史认识深化的结晶。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根本宗旨、顽强意志和崇高品格的集中体现,理应成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学科的研究内容不是一劳永逸的,既有常说常新的历史话题,也有随着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而不断涌现的时代课题。

明确学科性质也是确立学科定位的重要因素。当前仍有人受传统思维影响,不清楚中共党史党建学属于什么学科。过去的中共党史学科是政治学二级学科,由此引发它属于政治学还是历史学的争论。党的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也引发它是否属于政治学的讨论。现在将中共党史党建学单独设置为法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彻底解决了学科定位问题,它就是一门独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外部联系来看,把握学科功能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确立学科定位的重要参照系。该学科与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关系密切,特别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联系更加紧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原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党的建设等学科方向,与中共党史党建学的研究内容有很多重合之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再设置党的建设学科方向,实际上是将其调整到了中共党史党建学。其他学科方向则不急于调整,需要有一个平衡发展、相互促进的过渡期。目前,当务之急是在增量上下功夫,积极培养后备人才,推动两个学科的协同发展,共同支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二)深化学科发展史研究

研究学科发展历史,总结学科发展经验,科学评价学科发展的成就和不足,是推动学科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科认识论的重要内容。我们党走过了100多年的光辉历程,党史研究和党的建设研究都伴随着党的成长壮大而不断发展和深化。党史研究和党的建设研究虽然曾被设置在不同的一级学科中,但二者在发展历程上存在一些共同点,都是在深化研究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成为独立的学科,而且两个学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并逐步走向融合。1983年,中共党史学科被设置为政治学二级学科;1997年,在政治学中设置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这种调整反映了加强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党史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2011年,政治学中“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又被调整为“党的建设与中共党史”;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党的建设学科的目标任务就是在把握党的历史基础上研究党的建设历程、理论和实践问题,总结党的建设基本经验,把握党的建设基本规律。显然,研究党的建设必须与研究党的历史、把握基本经验紧密结合,这是由两个学科发展的共同目标决定的。党史和党建的同根同源和目标一致性,决定了两个学科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都注重相互学习和借鉴,在此基础上将中共党史党建学设置为一级学科,体现了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研究学科发展史,要系统梳理学科发展脉络,总结学科发展经验;要科学评价研究成果、学科流派和学者贡献,为学科发展提供借鉴;要深入探讨影响学科发展的基本要素,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学科发展史对于推进中共党史党建学健康发展具有基础性的学术价值,应该是学科认识论的重要内容和学科研究的重要方向。

(三)把握学科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功能

举凡独立的学科必有其特色和属性,这种特性既有一般学科的共性,也有本学科的个性,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学科认识论的视角观察,中共党史党建学特色鲜明,具有一般社会科学的共性,注重学理性、历史性、实践性,更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把握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基本特征需要正确处理好政治性与学术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等关系。

一是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统一。任何政党都具有政治性,不讲政治就失去了政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性是其根本属性。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的中共党史党建学自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关于党的纲领宗旨、行为准则和实践目标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本身就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直接关乎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研究党的奋斗历程、总结基本经验和探讨发展规律,与党的政治立场、政治理念紧密联系,所以该学科的研究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分析问题,才能得出科学结论,防止历史虚无主义。但是,强调政治性并非单纯的政治宣传,学科建设应以科学性为支撑,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采取科学严谨的态度,遵守学术规范,以可靠的资料作基础,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价,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政治宣传不是空洞的,需要坚实的学理支撑,脱离了学术性和科学性,政治宣传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只有把握政治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统一,才能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中共党史党建学知识体系。

二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研究党的发展历程属于历史研究,要有时序性,讲究客观性,按照历史学的规范进行深入探讨,注重总结经验,揭示规律;党的建设也有发展史,也需要总结历史经验,所以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历史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历史、现实和未来是割不断的链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的是党的历史,但关照的是现实,并影响着未来,对重要党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都会对现实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只有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才能深刻领会党的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发展变化。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党内法规建设、反腐败斗争等现实问题更是中共党史党建学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只有坚持在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中选择课题,在关照现实中深化研究,在前瞻未来中以史为鉴,才能充分体现中共党史党建学独特的学科价值。

三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重视理论思维是学科实现科学化的内在要求。研究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不是简单地叙述历史和描述事件,更不是单纯的资料堆积,而是要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学理化的阐释,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总结经验,揭示发展规律,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一贯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党的领导原则和体制机制蕴含深刻理论内涵,党的自身建设包含一系列基本概念、重大命题和思想观点,构成逻辑严密、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只有深化理论研究,才能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刻哲理。同时,中共党史党建学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建设是当今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实践问题之一,党的领导体制、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自我革命、组织建设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现实问题,理应是该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共党史党建学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演绎,不是象牙塔里的深奥学问,必须面向实践,直面现实问题,回答时代之问。毛泽东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需要从总结实践经验中来,并能够指导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准确定位学科的价值功能是学科认识论的关键要素。只有充分认识学科的独特作用和重要性,才会有实际的行动支持学科发展。中共党史党建学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具有独特的价值功能。一是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道理。中共党史党建学为科学回答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作出学理支撑,深入探讨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贡献学术智慧。二是为资政育人作出更大贡献。把中共党史党建学设置为一级学科,是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的重要内容。党的历史蕴含治国理政的丰富智慧,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深入开展党史党建研究,可以将研究成果服务于治国理政的战略决策,为理想信念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提供精神资源。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加强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科建设,能够为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培养师资力量、提供人才储备。三是为构建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中共党史党建学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其概念范畴、基本原理、话语体系等,都会对其他学科发挥影响和带动作用,能够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四是为传播中国声音、增强国际话语权贡献智慧。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和影响的不断提升,海外中国研究日益成为“显学”。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几百家研究机构和成千上万的学者,正在利用现代社会所提供的先进手段,对中国及中国共产党进行全方位研究。在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中设置海外中共党史党建学、政党交流等研究方向,就是促使该学科更多关注和更好引导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以完整的学科体系、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探寻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四)加强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

研究工作需要以资料为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考证、校勘和运用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形成了独立的学科,如史料学和文献学。加强中共党史党建学的文献资料研究是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也属于学科认识论探讨的重要内容。

一是正确认识资料的类型和价值。按照存在形式划分,资料可以分为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声像资料等。文献资料是资料的主体,是党史党建研究的基础。除文献资料外,实物资料对于发挥中共党史党建学的作用极为重要。实物资料主要是指革命文物和党的建设活动的物质载体,革命文物又有不可移动和可移动之分。截至2021年,全国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00多万件(套)。收藏、保护和展示革命文物的革命场馆体系已基本形成,全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展览馆等革命纪念馆总数超过1600家。合理使用实物资料可以使研究成果更加鲜活、更有感染力,也是发挥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口述资料作为资料留存的一种类型,可以使历史进程更加丰满。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发展,声像资料越来越多,存储量大且十分便捷,将成为研究工作的重要参考,也是让本学科发挥资政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合理使用资料,要根据研究主题准确识别资料类型,评估其可靠性并作出综合分析和比较,将新发现的信息和已有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话语叙事。

二是广泛收集和科学整理资料。收集资料是研究工作的基本功,基本功不扎实,研究工作难以走深走实。研究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除了党的历次重要会议文件,重要会议记录档案,中共中央文件档案,党的领袖的文稿、手稿、讲话、批示、重要著作等基本资料,还有大量散落在其他书籍、档案和民间记忆中的资料。中共党史党建研究要重视通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问计于民,形成新对策、新理念,服务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科学整理资料,要明确研究目的,界定时间、地域、事件和人物范围,分类整理,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建立数据库并持续更新,为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正确考证和校勘资料。历史研究需要通过考证辨别史料形成的时间、地点、作者、来源等,以确定史料的真实性。研究工作要尽可能多地收集整理资料,但研究成果不是资料的堆积,要在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合理取舍,甚至是忍痛割爱,保留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资料,取材要精,尽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的资料,言而有据,既要认真推敲、准确阐释资料价值,又要避免断章取义、过度阐释,使研究结论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三、中共党史党建学的方法论

方法论是对科学研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在层次上可以分为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中共党史党建学的方法论,是对指导党史党建研究的理论原则和一系列方法的系统认识。由这些原则和方法构成的方法论体系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的重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科发展提供指导原则和学术规范。之所以方法论中包含理论原则的内容,是因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一致性。方法论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根据,世界观以自身对人们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指导意义而取得存在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理论原则属于哲学方法论,研究方法论首先要关注指导原则。

(一)中共党史党建学的指导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的根本指导原则和根本方法。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体现,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以新的时代内涵。这些都是中共党史党建学所应遵循的指导原则,如何运用这些原则指导研究工作是学科理论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在此基础上,中共党史党建研究还要重视以下原则的运用。

一是坚持大历史观。习近平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以大历史观指导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科建设,就要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把握中共党史党建的发展规律,在比较思考中汲取智慧以更好地走向未来。学界提出“大马学科”“大党史”“大党建”的概念,就是坚持大历史观的具体体现。所谓“大马学科”,是由中共党史党建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哲学一级学科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政治经济学、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在强化学科交流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包容、多元和开放的学科发展新范式。所谓“大党史”,就是把党史研究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拓展研究领域和研究视野。所谓“大党建”,就是对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等进行系统化整体性研究。

二是坚持实事求是与恰如其分的有机统一。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指导中共党史党建学的重要原则。立足中国实际,把党的活动放在恰当的地位,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才能准确说明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和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得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科学结论。当然,中共党史党建学的政治性很强,对一些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不当会直接影响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对有些问题的公开讨论需要把握好度。对党的历史上的挫折和失误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不是掩饰错误,更不是篡改历史,而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影响党的事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坚持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对有些问题的评价坚持恰如其分,是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必然选择。

三是坚持整体性原则。学科研究的整体性是指把握研究对象的全面性、联系性和宏观性。把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两个二级学科整合为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既是研究对象整体性的体现,又对学科发展的整体性提出新要求,要把党史与党建有机融合,把中国共产党作为完整的对象进行综合研究、专题研究和比较研究。这种整体性至少包含三个维度。其一,研究内容的整体性。既研究党的历史,也研究党的现在和未来;既研究党的伟大实践,也研究党的理论和精神;既研究党的领导,也研究党的自身建设。要把这些内容作为一个完整的具有内在逻辑的统一体。研究者的研究领域可以相对专一,但学科体系应该是整体性和一体化的,通过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构建起学科发展的整体大厦。其二,研究方法的整体性。研究对象的整体性要求必须运用整体性原则进行研究,吸收中国传统史学、西方史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完整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和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其三,学科结构的整体性。中共党史党建学既有对党的历史、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主体内容的研究,也需要由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构成的学科理论,并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中共党史党建学的研究方法

方法作为认识工具和实现目标的途径是分层次的。中共党史党建学的指导原则属于哲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方法的运用和发展。在根本方法指导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是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这个二级学科的目标任务,要求研究者注重这些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创新,并努力探索符合本学科特点的具体方法。关于社会科学方法和中共党史党建学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内容非常丰富,都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需要研究的问题。限于篇幅,这里简要探讨几种基本方法。

一是调查研究的方法。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环节,在中共党史党建学中的应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等。根据不同的选题和研究的需要,选用恰当的调查研究法是做好研究的前提。中共党史党建学归根到底是研究和回答党的历史和现实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所以调查研究要有问题意识,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问题意识或不能解决问题的研究没有实际意义,只能成为资料堆积或抽象结论的简单重复。问题从哪里来?当然是在面向党的建设实践、历史活动和收集资料的调查研究中产生,在全面掌握历史进程、透过现象解释本质中产生。无论党的历史还是党的建设,都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也非毫无规律可循,调查研究就是要面向实际探寻事物的缘由和规律。调查研究可以以党的建设现实中发生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也可以结合历史资料对以往的案例进行剖析。如果说研究历史可以进行个案研究,那么研究党的建设现实问题更应该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现实具体问题,探讨党的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和普遍规律。

二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历史是已经过去的社会发展进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逻辑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我们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立和发展起来的,又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随着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不断胜利,党的建设任务和要求更为迫切,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断推进,又有力保障了党的领导的不断增强。这些波澜壮阔的进程和科学结论是逻辑与历史的有机统一。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能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把科学结论建立在坚实的史实基础之上。值得注意的是,有个别研究者将这一方法概括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这样的表述是不妥当的。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是黑格尔的观点,其本意是历史统一于逻辑,依存于逻辑,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对这一本体论的深刻揭示。因此,应该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就如同我们坚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而非“实际联系理论”的原则。

三是比较研究的方法。任何事物都存在差异性和同一性,这个客观基础决定了比较研究是社会科学运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自然也贯穿于中共党史党建研究的全过程。从政党视角观察,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和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无产阶级政党也有不同国家的差异。从历史视角观察,既有同一时期党内外各种情况的横向比较,也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纵向比较。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都有助于对我们党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深刻回答。当然,比较研究是最为普遍的方法,却非一种简单的方法。首先,要坚持正确历史观的指导,不同历史观影响下的主体可以有不同的研究结果。例如,抗战时期“战必亡”和“战必胜”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都是进行历史比较后得出的结论。其次,比较目的要明确。比较是为研究问题和揭示规律,发现“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不是为比较而比较。再次,研究对象要有可比性。比较对象之间既要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又必须存在一定的差异或分歧,这样才有比较的可能,没有可比性的事物不能随意进行比较。最后,还要与其他研究方法有机结合。比较研究是常用的方法,但也有局限性。客观事物是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单纯进行两个或几个事物的比较可能会产生片面性,所以不能将比较研究绝对化、孤立化,不能简单罗列一些现象,要透过现象分析原因,揭示本质,要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把握规律性,特别是对党史人物的研究要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把握,注重整体性,并结合其他学科研究方法,防止简单化和片面性。

四是文献分析法。社会科学研究离不开文献资料。善于收集整理与合理使用资料是研究者的基本功,但有少数研究者将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工作当作研究方法,把文献研究法作为解决历史和现实所有问题的共同方法,这是对文献研究法的误解。不能把文献研究法泛化,并非否定这一方法。为了区别于对文献研究法的误解,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文献分析法。合理使用文献分析法是中共党史党建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党史党建研究中至少有两类问题的解决需要合理运用文献分析法。其一,考证历史事实。通过相关文献的对比和不同类型资料的互证,可以获取准确信息,避免使用孤证。梁启超说:“孤证不为定说。其无反证者姑存之,得有续证则渐信之,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其二,研究思想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不断推进的历史进程。在这个伟大进程中,党的理论、党的章程、党规党纪以及路线方针政策和概念、范畴、话语等,会根据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作出必要的调整和修订,党的领导人的思想观念也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研究这些思想理论和大政方针的变化,需要仔细分析文本,通过分析比较文献的变化来认识思想观点的演变过程,探寻发展规律,获得经验启迪。这种研究方法显然有别于为做研究而进行的资料准备和文献综述。

中共党史党建学作为一级学科,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逻辑学视角的归纳法和演绎法,数学视角的计量分析、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社会学视角的实证方法,心理学视角的心理史学方法,法学视角的个案研究法,历史学视角的口述史学方法,政治学视角的行为研究法和阶级分析法等。这些方法既有社会科学的一般分析方法,也有具体的工具性方法,而且是各学科相互借鉴、交互运用的,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中共党史党建学需要研究、借鉴这些科学方法,促进学科方法论体系的不断完善。

中共党史党建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的重要学术范畴,虽然有着各自的基本内涵和价值取向,但不是彼此孤立的知识结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交织、整体发挥作用的有机统一体,共同构筑起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知识体系。深入研究这一体系的科学内涵、价值功能和基本要求,能够为学科发展提供价值引领和学术规范,也是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础工程。当然,随着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共党史党建学的知识体系也会不断发展,产生新的概念范畴、研究范式和学科体系,充分反映这一新兴综合学科所具有的勃勃生机和时代价值。

 

本文作者:王炳林(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教授)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2024年第2期

    进入专题: 中共党史党建学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共和国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385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