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戎:加强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25 次 更新时间:2013-08-29 09:58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   政治认同  

马戎  

国家层面的"政治文化"认同是软实力的核心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包括国家内部凝聚力、主体文化被国民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国际影响力等。一个层面是全体国民对所属国家是否存在高度政治认同;另一个层面是包括各族群在内的全体国民是否分享一个共同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体系的追求,即共享国家层面的"政治文化"认同。

今天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是多族群(民族)政治实体,各群体在语言、宗教、习俗和身份认同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果有的群体对所属国家缺乏政治认同,自认为是独立"民族",就会出现族群层面的"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具有很强的离心力,有让国家分裂的风险。所以,国内各群体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和努力维护国家统一的程度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

国民共享的国家层面的"政治文化"认同可能以某种意识形态或以传统宗教为核心。只有当其成为大多数国民内心的共同信仰时,才可能成为一国的"政治文化",它对国民的凝聚作用超越语言、传统文化、生活方式、血缘祖先等人类学概念的"文化"。美国主流社会倡导的自由主义对具有不同种族、语言、宗教、祖籍背景的新老移民发挥了重要的凝聚作用,伊斯兰教在中东、北非的传统国家中也扮演了"政治文化"的功能。

政府和主流社会需要通过讨论与摸索不断确认和细化中国社会"主体文化"的内涵与发展目标,使民众在"主体文化"的结构和内容等方面逐步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渠道使之渗透到民众中并使之成为全民共享的社会主体文化和价值体系。

重建社会主体文化,重树国民信仰

在第一个层面,中国需要重新反思我国"民族构建"的基本思路与实践。1949年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由于56个民族在人口规模、居住模式、发展基础、现代产业中的综合竞争能力方面差距很大,在政治权利、经济利益、文化权利诸领域中以"民族"为单元的"民族平等"在实践中难度极大,甚至完全不可能做到。而有些多族群国家把全体国民作为一个"民族"来进行构建。美国和印度分别在"美利坚民族"和"印度民族"的大框架内,把国内具有不同语言、血缘、宗教、文化传统的群体称为"族群"。政府和民众考虑族群间平等时,着力点是个体成员之间的平等,并以公民权利作为争取公平竞争和平等待遇的合法性基础。

在第二个层面,自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政治理想在广大民众中享有极高权威,但这一意识形态的神圣性和感召力在"文化大革命"后下降,中国社会出现了主体文化和信仰的"真空"。当今中国社会出现许多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人们需要讨论如何重建中国社会主体文化和重新树立国民"信仰"。以某种宗教作为重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基石在实践上不现实。中国从来也不曾是一个宗教国家,目前是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如果中国以儒学作为重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基石存在许多困难。虽然儒学有许多精华部分应当继承,但是近代历史证明它未能有效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儒学能否"脱胎换骨"成为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社会主体文化,尚未可知。

与现代公民-法制国家相联系的民族国家建构中包括全体国民的民族主义,可以作为中国构建国家层面"政治文化"的一个选项。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曾发挥了凝聚全民共同抗战的巨大力量,这一传统应当继承。作为一种具有意识形态色彩和历史记忆延续性的"政治文化",国家民族主义在许多国家显示出超越语言、宗教和血缘认同的更宽容的包容力。它可以团结国内各族民众并使他们在国际竞争和外交事务中显示出创造力和自信心,由于国家层面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相重合,在国际事务中很容易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带有"义和团"情结的民族主义具有破坏性

1989年费孝通教授发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文,指出这个多族群政治实体在近代帝国主义侵略下逐步从一个"自在的民族"演变成"自觉的民族"。在20世纪特别是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成为团结各族、各党派、各阶层共同抗战的统一旗帜。把中华民族作为"民族构建"、国家"政治文化"构建的基础有着深厚的历史积累,是一个能够实现的奋斗目标;但是,各群体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存在程度上的差异,这表明要使56个民族的干部、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建立起对中华民族的高度政治认同,依然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和汉族对各少数民族干部民众的充分信任、尊重和在各领域的积极扶助,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有一点必须十分明确,"中华民族"不等同于汉族,而是一个由56个群体共同组成的荣辱与共的多元统一体,各族群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但是,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狭隘排外的带有"义和团"情结的"民族主义"在对内对外关系方面具有破坏性,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必须掌握好分寸。英国学者安东尼·史密斯把源于西欧的民族主义归类为"公民模式的民族主义",把亚洲等国被动仿效的民族主义归类为"族群模式的民族主义",前者强调领土、法制和公民权,后者强调祖先血缘、语言和传统文化。中国在21世纪构建国家民族主义,应当按照现代公民国家的理念来界定"民族"。中华民族成员包括所有中国公民。完全以公民身份作为国家民族主义的基础,这是全世界现代公民国家的基本政治准则。中国需要从带有东方传统色彩的"族群模式的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公民模式的民族主义"。与此同时,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提倡"和而不同"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一种博大的文化包容力和"海纳百川"的世界胸怀在我们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时应当加以继承。

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文化组成的有机文化共同体,几千年中国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族群相互交往、相互融汇的历史。在21世纪,中华各族仍然需要坚持这一传统,在相互学习、相互融汇的过程中把各族文化进一步汇聚成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

来源:环球时报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   政治认同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712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