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最高领导人是否有机会曾晤一事,一直是两岸关系中一项重大的话题。其实这个问题会被国际及两岸关注的理由很简单,特别是在两岸之间,因为很多人相信,只要双方最高层级的领导人能够见上一面,即使在他们相互握手的那一刻,就已可嗅出彼此可以和平相处的气氛,更不要说接下来双方会谈中达成的共识,或联合发表的公报,势将影响到两岸未来的发展,其中所涵盖的“和平共存”与“和平发展”,一直就是两岸当局目前积极争取的目标。
所以,在李登辉时代,他在1995年发表“李六条”时,就建议两岸领导人不妨可以见面,特别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在日本神户举行时,李曾表达能在高峰会上与江泽民会晤的愿望。即使陈水扁时代,他也有这样的想法,2001年他发表“大胆讲话”里,曾经喊话邀请江泽民前来金门喝茶,而同年在上海举行的APEC,陈也呼吁北京不要阻拦他参加领导人高峰会,期待与江泽民能见上一面。
当然李陈两人的愿望,最终均没能实现,究其原因,固然是当时的两岸关系并非是十分融洽,双方的互信基础也相当薄弱,而且更重要的就在于台北当时提出这样的建议时,可能动机是想要凸显两岸是两国的关系,逐导致北京强烈的质疑。除此之外,与后者相关的因素,也包括了“场合”与“身份”的问题:
首先是“场合”的因素,的确让北京十分在意。1993年的海基海协两会领导人首次见面,场地就是选在第三国的新加坡,当时吸引了上百家的国际媒体前往采访,固然这是说明了两岸问题的“国际性”,但也踩到北京最敏感的神经。从此,等到两岸两会开始恢复会谈,场地不是选择大陆就是台湾,就是避免给外界有错误的解读。所以,APEC的场合,更是国际场合,就北京立场来说,当然很难说得清楚两岸领导人在此会晤,是基于两岸一种特殊的关系,而不是像与APEC其他成员的领导人见面,是两国元首的商谈,因此不如不见。
即使2008年起,曾担任过副总统的连战,一连五年都代表台北参加APEC成员领导人高峰会,期间也五度会晤过胡锦涛。但必领提醒的是,“连胡会”在APEC的举行,与北京与其他APEC成员的领导人会晤,在性质上是有点不一样,前者是被定位在国共两党的政党领袖见面,所以当时中共中央台办主任王毅,往往取代国务委员戴秉国的位置,以期后者是两国元首的会谈有所区别。
其次,是“身份”的问题。北京当然希望在APEC对台北能参与国际空间开了一条通路,不要造成有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印象,所以尽可能“限制”台北派出有“主权意涵”职务的政治人物前往出席,1993年APEC首次在美国西雅图举行之前,就已通过北京对台北出席领导人高峰会成员身份有所限制的备忘录。所以台北现任的总统、副总统、五院院长,甚至于主管国防、外交、两岸业务的首长,如果代表台北出席,可能北京都会有所戒心。印象最深刻是曾经担任过李登辉副手的李元簇,即使退休多年,在被陈水扁建议代表他出席高峰会时,都被APEC秘书处拒绝。
从上面的解析来说,即使两岸关系目前正处于历史的机遇期,双方关系相当和谐,互信基础也加强很多,而且马英九也多次强调两岸不是国与国的关系。但想在传言中2014年在上海举行的APEC创造一个“马习会”,这个可行性可能不大。即使目前有47%的民众支持“马习会”,想在2016年5月之前,期待产生一个不期而遇的“马习会”,也有现实上的困难,那就是“身份”问题,要马英九不以“总统”的身份会晤习近平,除了会引发在野党的强烈批判之外,恐怕也过不了台湾民众质疑马是有意矮化自己的这一关。
但是“可行性”不大,“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如果明年在上海举行的APEC,北京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有了更宽广更前瞻的看法,那么针对APEC的成员包括台北,因都不是国家而是“经济体”的性质与定位,最后逐同意马英九以中华台北“经济体”领导人的身份出席,而且又可仿造“连胡会”方式进行两位领导人的见面,那么这项历史性的会晤就可实现。
当然,等到2016年马的总统任期结束,但国民党主席身份仍在,届时是否会有个“马习会”,就有更多想象空间。
作者是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