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领:中国崛起的核心是教育转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361 次 更新时间:2013-06-18 21:32

进入专题: 教育转型  

柯领 (进入专栏)  

要时刻认识到人类个体是目的,而不要把他们仅仅作为达到目的的工具。

——康德

长久以来,在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的完全掌控之下,中国的教育把人要么当成政治工具、要么当成经济工具,基本上没有考虑个人主体性的需求和个人自由选择与独立人格的培养,人被严重地异化成了“政治人”或“经济人”,而缺少“文化人格”的培养,使得整个社会的创造性与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方式处于较低层次的运作状态。在我看来,当代中国教育的失败是一种价值观的战略性的失败,有着深刻的文化、政治与经济的原因,所以,转型特别困难,必须要从深层价值观的角度改变,才能逐渐走出困境。现在,中国政府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要建设“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创新国家”的发展理念,以此更好带动中国经济三大方向的发展:西部大开发、城镇化、产业升级。这就需要我们要在精神上回到“五四运动时代” 与回到“八十年代的新启蒙运动时期”,要重新高举人道主义的旗帜,重新认识人的主体性的地位与重新定义当代中国教育并实现中国社会与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教育是什么?这是中国学校与每个家长和教师们都必须认真思考的核心问题。在我看来,教育就是一种引导,引导孩子与学生们形成极积的自我意识、形成高级的美感。

经过多年的研究以后,我发现,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应作为人类教育的终极目标。当今世界教育主要有两大教育体系,一种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在两百年前创建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教育体系(中国大陆与台湾当今的教育就属于这一体系,与中国从隋代开始传承了1400多年的科举教育的传统是一致的,重视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的是善于考试的人,这样的人大多只能成为人类历史的配角与现代社会的民工),另一种是美国教育家杜威(1893——1978)在一百年前创建的“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教育体系(今天发达国家的教育多数属于这一体系,重视“独立生活能力、体育艺术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这三大能力的训练,培养的是善于自我实现的人,这样的人有可能成为各种类型的创造性人才)。如果说,赫尔巴特的课程观是以“知识为中心”来建构的课程与教学体系,杜威的课程观是以“能力为中心”来建构的课程与教学体系,那么,我的课程观则是以“人格为中心”来建构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在我看来,教育应该用唯美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普世价值来引领社会发展,而不是跟着社会跑。课程的本质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而是人格,是一种“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实际上就是一种贵族精神,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一种审美的 生命状态与精神境界,这是一种有精神深度的价值观。教育首先是一种充满人文教养的人格训练与精神训练,其次才是知识训练与能力训练。事实上,古今中外一切优秀者的身上大多都有“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古代中国夏、商、周时期“射、御、乐、礼、书、数”的六艺教育,儒家强调要“内圣外王”,道家倡导“虚静与逍遥”,佛教抱持“修行与慈悲”,西方主张“博雅教育”,只不过西方教育特别重视这一点。西方的教育从古希腊开始就是以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为中心来展开的,到了中世纪中断了,文艺复兴后又恢复了,这种“野性而又高贵”的贵族精神创造了西方近代与现代发展的奇迹。教育应该是理想主义的事业,要与社会保持距离并引领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可惜,今天的西方教育在自由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主导下迷失了方向正在失去“博雅教育”这一高贵的内涵,被数字化生存的科技爆炸、信息化泛滥、世俗化浪潮盖住了,电脑、互联网与电子游戏正在使全球青少年越来越成为空心人,成为缺少精神深度的白痴,就像是一群浮游动物在那里翩翩倒倒地生存,成了身体虚弱、心无定力与人格萎缩的宅男宅女,被喻为“游戏的一代”,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上帝”这五大关系的由近渐远的疏离,学校与个人更多追求的是“失去了灵魂的卓越”。教育失去了“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优雅”这种情趣主义的内涵,失去了“神圣感“而变得越来越快餐化、工具化、数字化,全球正在逐渐变成精神的废墟,童年消失与娱乐致死而呈现出垂死争扎状,弥漫着一种物质主义的死亡气息。教育跟着社会跑,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是当代世界教育犯的一个严重错误。

现在,我们需要回到“博雅教育”这一“野性而又高贵”的内涵中去,人类社会正在实现由“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型,教育要从“养心”开始,要回归天道,回归自然,回归传统,回归原始,回归农业社会;贯彻“人格成长第一,智能成长第二,专业学习第三”这样一种教育思想;倡导“生态世界观、公民、体育、音乐、文学、美术学习第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英语、电脑学习第二”这种以美育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就是训练身体和陶冶心灵,好的教育应根据“效法自然”的原理,从感觉开始,也就是从身体的感觉与形象的感觉开始,按人的成长进程的顺序依次是“躯体—情感意志—理性灵魂”的内在节奏来按排课程;教育的规律是人在12岁以前主要是“躯体—情感意志”优势地成长,也就是人格优势地成长;12岁以后主要是“理性灵魂”优势地成长,也就是智能优势地成长。以人为本的教育,就应当遵循人的这种自然进程,通过体育、美育、德育、智育、劳育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从“心”开始,也就是说教育要从“躯体—情感意志”开始,而不是从条条框框的“理性灵魂”开始。教育要以人为本,要遵循由外而内的“动作把握、形象把握、逻辑把握”的认知成长的建构规律,在教育孩子与学生时,应从动作把握与形象把握开始,说的少一点,要尽量引导儿童去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看、去听、去感觉,通过动作、形象与逻辑的内化来建构智能,而非一味地将枯燥的知识硬塞给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否正确,关键在于过程中是否造成儿童一种愉快的兴奋,是否引起兴趣和爱好,以提高儿童学习的主动性。

这一教育思想,对今天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与实现“中国梦”来说太重要了。中国长期都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泯灭个性以整体来压倒个体,培养“场——依附性“的人格,对人的角色期待为“呆长”,而不是“成长”,对人才的定义是“奴才”而不是“创造型人才”。因此,封建社会的教育就有一个显著特点,一定要从束缚人的“躯体”、弱化人的“情感意志”、消灭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这就是中国社会从古到今不重视体育与美育的根本原因,因为体育使人“野性”,美育使人“高贵”,这种的人是现代人,内心有一股自我实现的“豪气”,需要现代民主制度来管理,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你死我活,水火不容。封建社会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需要的是听话的奴才,而不需要“野性而又高贵” 的人才,这种自由而独立人格的人是危险份子,不受官本位社会的欢迎,必须要通过科举制、高考与社会管理机制来消灭这种有个性与有创造性的人,中国曾经“五四的一代”与“右派”和“八十年代的文化精英”大多数都属于这种类型的人,他们是一群中华民族真正的精英,是敢于担当的临危不惧的民族脊梁,今天,作为后生的我们,应该为他们感到自豪,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继承他们的意志,与其埋怨黑暗,不如自己点亮一支蜡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改造中国封建社会的责任扛在我们的肩上,中国社会具有淘汰精英的官本位的机制,直到现在都还是如此,只有张扬体育与美育铸造“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才能真正彻底埋葬封建社会。尽管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推翻了清王朝,告别了封建社会,但封建社会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直到现在还依然严重存在,并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在主导着我们的日常生活,阻碍中国成为现代性的国家。看一看当今的中国教育,仍然是“坑害人、糟蹋人、消灭人”的封建社会科举教育的集中体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要小学化,小学要初中化,初中要高中化”等让人难以承受的重成了我们的至理名言。浮躁的社会再加上急功近利的心态,让多少儿童本应充满纯真和快乐的童年不在、让多少青少年本应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青春不在,醒着的时间就只有一个字——快!要知道,在许多成人眼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却需要时间,我们不能焦急,只能慢慢等待,要把人生当成是一趟旅游而不是一场赛跑!只有有了旅游的心境,我们才会对我们的人生学会欣赏、学会享受、学会快乐!面对幼稚的生命,我们不应催促,我们只有等待,这是人伦,更是常识。基于这样的理念:文明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一个社会的改变有三个方面,人心—制度—物质。现代文明的根本,不在物质上,也不在制度上,而是人们内心的精神上。变革社会要从变“心”开始,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心的变革才是社会最根本的变革,而心的变革应从重建个体的审美价值观开始。也就是说,社会文明的提升要从重建个体的内在精神世界着手,从“身体动作的自由”与“艺术想象力的自由”开始,只有鼓励个体的自我意识,尊重自我与尊重多元的个性,承认个性存在与自由选择的合理性,人民才有“幸福”可言。在我看来,中国的崛起应围绕“以美立国,以法治国”来展开:美是内治,学校教育要以“美育”为中心,努力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审美教育再造人格——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社会教育要以“宗教”为中心,通过社会自发的宗教组织与宗教活动,努力提升人的心灵美感与人格品质;法治是外治,其目的是以普世人权为中心使社会管理有序化,构建宪政民主法治下良序的市场经济秩序;这就是民族国家走向现代文明国家的必由之路。

还好,当今中国政府提出了要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这是一次伟大的发生在心灵深处的革命,是中华民族深层文化价值观的重大转型,由重视国家转向为重视个人,由重视集体转向为重视个体,由重视公有制转向为重视私有制,由重视群体意识转向为重视自我意识,这是文明进步的表现,是中华民族摆脱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状态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的教育也需要“从上到下”与“从下到上”地跟随时代的步伐,实现价值观的重大转变:教育要由“国家本位的教育体系”转型为“个人本位的教育体系”,教育的核心理念要由“以德为本”转型为“以美为本”,人格塑造要由培养“场——依附性“的人格转型为培养”场——独立性“的人格,教育目标要由培养“善于考试的人”转型为培养“善于自我实现的人”, 教育内容要由“学好数理化,走遍世界都不怕”的偏重智能的训练转型为“人文精神与科学思维并举”的训练;从“自由、选择、责任”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出发,以关怀个体的生命质量与幸福度为中心,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理想,让教育从“心”开始,也就是从“躯体—情感意志”开始,把体育与美育作为激发社会活力与创造性的突破口。这就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并使人民幸福的真正道路。

2013年6月14日于美国旧金山

进入 柯领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教育转型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4942.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