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轩鸽:入世必将冲击中国的伦理生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908 次 更新时间:2011-12-12 22:34

进入专题: WTO  

姚轩鸽  

"美丽的多哈,美丽的夜晚。"

这是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的腑肺之言,它代表了13亿中国人和全球华人2001年12月那个难忘的夜晚的真切感受。踏过15年漫长的入世之路,中国终于迎来了难忘的"入世"之夜。从此,中国将会以主动开放的姿态和心胸,全面认同、接受人类文明发展潮流先进的精神和观念,融入国际社会的主流,其意义之大,有学者以为是近代中国史上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是推翻几千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它使中国社会摆脱了封建皇权的桎梏和压迫;入世则是中国社会全面摆脱传统的民族观念,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大舞台,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重大事件,是足以称得上第二次革命的伟大事件。

无疑,这一重大事件,必将对中国社会产生全面的冲击。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到生活方式,都会因为新的参照系的君临而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调整;全社会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法律的、文化的等领域同样会遭遇冲击和挑战。一句话,入世可能全面冲击传统中国社会生活的生态,包括伦理生态。具体说,入世对中国的伦理生态可能会产生如下冲击。

首先,对伦理学研究者而言,冲击是必然的。入世会加速文化资源的交流,包括伦理文化资源。媒体的逐渐开放,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不最先改变伦理学研究者的生态环境。对WTO的价值、观念、规则体系,最先接收、接受的当然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伦理学研究者。这些冲击,不仅影响和考验着伦理学研究者自己的价值体系、世界观体系、人生观体系、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样也会间接地影响和冲击他们伦理学研究的生态环境。

概括说,冲击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1)入世将会冲击伦理学研究者的观念,从根本上冲击和影响他们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课题选择,以及基本的研究立场。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包括伦理学研究的一切社科院研究,甚至自然科学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是政治的奴仆,主要充当的是政治权威道德决策和讲话,以及观点的解释者和宣传者的角色,其自身价值具有明显的依附性、寄生性,其伦理学研究当然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性。伦理学研究事实上只是伦理学者谋生的一种手段,其中对真理的探索精神成分很小。而在入世后,伴随着媒体的逐渐开放和世界先进思想文化的交流,一方面伦理学者自身在接受这些先进的伦理文化思想熏陶中会有所调整;另一方面,随着伦理研究资源的丰富,做出科学判断的资料依据将更充分和科学。在全球化的伦理研究视野中,伦理学工作者自然会做出相对开放,接近人类社会先进文化潮流的伦理研究价值选择。闭关锁国,限制的同样包括伦理学研究者在内的一切文化研究者的思维和观念。因此,入世后,WTO所倡导的市场本位、社会本位、企业本位将渐取代国家体位、政府体位、官本位,这种新的精神体系,逐如公平竞争精神、平等贸易精神、法治精神、开放意识、市场观念头等等。将直接从宏观上冲击和扰动中国伦理学的研究生态,从机制和制度层面冲击伦理学研究者的固有体系。激发和促进伦理学研究者的独立创新意识,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使自己的研究更服从于科学与真理,而不是对权威部门和权威者个人的观点阐释。(2)入世将会冲击伦理学研究者的基本研究手段。伴随着WTO规则体系在中国的逐步落实和深入人心,紧随其后的是先进信息技术的大量流入,在这种信息技术直接冲击下,作为个体的伦理学研究基本手段将被新的技术提升和改进。它会使伦理学研究者的体能得以延伸和增强,把原来受时空限制的无法感知和完成的工作,借助于信息技术去完成,从而延伸和增强研究者的体能。同样由于信息技术的帮助,可以节约伦理学研究者的时间和精力,将原来靠人脑和文件处理信息所耗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节约下来,跨越时空,降低信息传递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从而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3)入世当然会优化和改变伦理学研究者的分析、研究、判断、解决问题的体系。入世所带来的冲击在于,一方面从体制上拆除了信息交流的障碍,一方面从信息技术方面增强了信息交流的变量。这两个方面的冲击,无疑可以使伦理学研究者及时迅速地获得大量的研究信息,从而帮助他们逻辑地、辩证地和系统地思考问题,避免在传统社会中因研究信息不充分导致的错误。就是说,入世会拓展伦理学研究者的视野,提升研究者的学术境界,便于占据伦理学术研究的制高点和前沿阵地。

其次,从伦理生态的社会背景而言,变化和影响也是必然的。WTO的加入,显然是就经济而言的,但WTO所倡导的公平、平等、自由竞争等等新的观念和规则必然从经济领域开始,再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从而激活全社会的精神资源促进全社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向世界主流共同认同的方向扩展,这种扩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伦理文化的冲击过程。(1)长久地看,WTO所倡导的自由竞争精神无疑会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这必将对传统计划经济下形成的"等、靠、要"思想给予根本的冲击,使全社会的观念创新获得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说,中国十五年漫长的入世过程,实际上是给中国进行市场经济文化强化培训的过程。正是这一看似痛苦的过程,使中国社会的结构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计划经济对经济生活的制约,对人们致富欲望的限制,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市场经济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促进,无疑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来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结果会为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奠定物质基础。古人云:"仓廪食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以此观之,是在WTO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社会总体财富的增加,当然客观上会影响人们的道德生活水平。(2)WTO所倡导的公平、平等、独立、自由、法治等精神,自然也会冲击中国的伦理生态环境。这种冲击表现在政治方面,就是要求实现民主,建立公平、法治、自由的社会,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由于遵循道德就可以获得幸福,就能够发财致富,因此,在这种社会中,人们做一个守德之人的需要和欲望就强烈。从另一方面看,也就必然要求不符合这种现代社会伦理精神的原则和规则主动适应,要求道德建设决策必然与现代化民主社会伦理精神尽量一致,而不能有明显的背离,或者长时间的背离,尽量减少道德建设决策中的随意性。政治上的随意性也会大大减少,以权谋私、损公肥私等等不公正的腐败现象也会得到遏制,政治上会变得越求越清明。(3)WTO对道德观念创新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由于WTO倡导的是一种现代市场文明的基本精神,因此,它会对传统中国社会中那些与这种精神不一致的原则、规则提出挑战,要求其顺应世界文明大潮,摒弃片面狭隘的原则和规范,遵循全面科学的原则和规范,向优良的道德靠近。加入WTO,虽然是经济上的,但对中国道德重建的冲击是绝不可低估的,它事实上将中国社会强行拉入全球化的生存圈,既推动着中国走向世界经济的新台阶,同时也会推动中国道德建设走上新的台阶。众所周知,加入WTO,事实上意味着在经济贸易领域内对世界经济既定规则的认同和臣服。这种在经济领域内对基本规则的认同和臣服,其意义在于它对其它社会生活领域规则的调整、示范和榜样作用,包括道德建设。(4)WTO对中国社会成员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无疑也会提出挑战,从而促进全体社会成员文化素质的提高,这无疑也会间接冲击中国伦理生态环境。一方面,使那些低劣的道德失去市场,不断地被审视和批判,另一方面,使那些优良的道德得以建立和实行。

同时,从道德个体而言,WTO也将影响和冲击每个社会成员个体的伦理生态小系统,使一些传统的观念受到冲击,自觉不自觉地适应新的道德规则体系和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将每个人纳入全球化的生存圈中,重新定位,重新估计其价值。这种涉及每个人的观念变化的重大事件,无疑会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入世虽然冲击中国的伦理生态,但冲击究竟有多大,冲击过程有何特点,等等,都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考察的问题。从长远看,入世对中国伦理生态的冲击肯定是巨大的,但从近期看就未必。这一方面是由于伦理观念的变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传统道德观念的淡化必然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伦理生态系统仅仅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其变化根本说来还有赖于整个社会系统的调整,否则,并不会发生巨变。而且,不论从伦理生态系统还是从社会大系统的结构性质变的条件看,都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求变的量变如果积累不够,就只能在量变的范围内小动慢动。以此而言,虽然我们说入世对中国生态伦理必然产生冲击,但同样需要清醒的是,冲击是有限的,至少在现阶段。

入世对中国伦理生态的冲击,宏观而言,最大的一点恐怕是给中国伦理生态的重建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参照系统和发展目标,从而使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态重建工作摆脱传统的随意性,遵循人类共同遵循的规则。而这一规则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因此,它不仅是科学从人道的,同时也是先进和文明的。认同它靠近它,就是顺应世界文明的发展潮流,否定它拒绝它,就是拒绝文明和先进。以笔者之见,这恐怕是WTO对中国生态伦理最大的冲击。

    进入专题: WTO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42.html
文章来源:士柏咨询网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