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性动物,不可能独立地存在。每个人生活在世间,都有自己的恩人。就个人而言,那些对自己有帮助或施予好处的人自然是恩人。那么,就群体或民族而言,是否也有恩人?答案非常肯定:有,绝对有。一切为群体或民族生存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和艺术家,无疑都是这个群体或民族的恩人。
一般来说,个人的恩怨,人们很容易感知。谁是谁的恩人,谁是谁的仇人,当事人都能知晓;即便佯装不知,却也心知肚明。但是,就群体或民族而言,到底谁对它有恩或有罪,很多人未必知晓。实际上,那些被后人所尊崇的历史人物,大都是强人或牛人。在历史紧要关头,往往是强人或牛人力挽狂澜,继往开来,给人民带来安康和福祉,比如三皇五帝唐宗宋祖就这样的人物。所以,尊崇强人或牛人倒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有些强人或牛人经不起历史的检验,其文治武功主要建立在对民众的肉体杀戮和精神残害之上,对社会文明进步不仅缺乏积极意义,甚至为后世留下带有负能量的包袱。若将这样的人物奉为神明或大英雄,如同认贼作父一样荒谬。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集合体,其中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英雄或恩人。作为中华主体民族,华夏民族历史最为悠久,古往今来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维系了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感恩,是一种普世情怀,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无不劝导人们感恩。中华传统文化更注重感恩,汉语里有“感恩戴德”、“知恩图报”、“恩重如山”等成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善莫大焉”。对于个人来说,恩莫大于救命;对于民族来说,恩莫大于救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有三个历史人物对华夏民族是有大恩的,理应值得后人敬仰。这三人分别是:管仲、谢安、耶律楚材。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在任齐国上卿(丞相)期间,管仲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当时,北方戎、狄等游牧民族屡屡侵扰中原。管仲以齐国为盟主,联合其他诸侯国组建军事同盟,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公元前 664,山戎伐燕,齐军救燕。公元前661年,狄人攻邢,齐国率领联军打退毁灭邢都城的狄兵,并为邢国建立新都。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国君卫懿公被杀。齐国率领联军救援,为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与此同时,联军还抵御楚国一再北侵,使中原诸国得以保存。
对于管仲的业绩,孔子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曾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华夏民族势必遭到戎狄等野蛮民族的蹂躏和奴役,被迫接受“披发左衽”式装束。设身处地想一想,孔子这个观点并不虚妄。尽管事实上已然出现了管仲,但管仲辅佐齐桓公并非历史的必然,齐桓公完全有可能任用他人为相;若没有管种的治理,齐国就不可能那么富强;若没有富强而负责任的齐国作后盾,戎狄等强敌势必对中原大举入侵,因此将引发多米诺效应,中原诸国纷纷沦陷灭亡,其后果不堪设想。“披发左衽”,只是其后果之一,从明朝灭亡后汉人被迫蓄辫子来看,这一后果是绝对的必然。更为严重的后果,孔子还没有说清楚,但是可以想见,一旦中原诸国被各个击破,华夏民族要么遭到灭种式屠杀,要么沦为侵略者的奴隶,华夏文明必将在劫难逃,中原地区会倒退到野蛮时代。那么,此后的历史又是另一种景象,争斗和杀戮可能春秋战国时代更为惨烈,但是,绝不会涌现出创造卓越思想文化的诸子百家。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没有管仲,也就没有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
谢安,字安石,是东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他出身于当时极为显赫的世家,早年以清谈知名,起初做了一个多月的小官,旋即以生病为由辞职回家,隐居于会稽的东山。此后,他一边教育子弟,一边与名士交往。谢安虽然屡屡不肯出仕,其才能仍为当世所重,士大夫们时常议论:“谢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四十岁的时候,谢安终于东山再起,入桓温幕府当司马,后官至宰相。谢安的最大功绩,无疑是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当时,东晋只是拥有半壁江山的偏安政权,北方前秦在苻坚的治理下日益强盛,东晋军队在与前秦的交战中屡遭败绩。谢安执政以后,一面调和内部的矛盾,一面应对北方的威胁。太元八年(383),苻坚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志在吞灭东晋。情势十分危急,京城建康一片惊恐。可是,谢安镇定自若,从容运筹。在谢安精心策划下,前方将士英勇战斗,晋军最终以少胜多打败秦军。秦军损失惨重,符坚感觉草木皆兵,只好落荒而逃。
淝水之战的胜利,其意义在于成功抵御外敌入侵,致使前秦一蹶不振,为东晋换来几十年的和平安定。可以想见,假如没有谢安的运筹,东晋恐怕难以赢利这场战争。一旦战败,东晋自然灭亡,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它意味着华夏民族的整体亡国较南宋灭亡提前了近九百年。西晋衰微之后,五胡乱中华,中原地区陷入异族统治。五胡中的君主,除了石勒、符坚、姚兴几个略为开明,大都荒淫残暴,野蛮统治,极其黑暗。这一时期,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华夏民族的一场大灾难,十室九空,几近亡族灭种。如若东晋被前秦所灭,华夏民族及其文明必将遭受灭顶之灾,历史又会陷入倒退的怪圈,究竟何去何从,谁也无法猜想。或许,此后也不可能出现唐宋的繁荣,唐诗宋词只是一个传说而已。由此看来,谢安的功绩类似于管仲,无疑是有恩于华夏民族的。
当然,管仲、谢安本是华夏子孙,为祖国和民族效力,倒是责无旁贷的。耶律楚才,则是契丹人,辽皇室后裔,生长于燕京。燕京被蒙古大军攻陷,他转投成吉思汗帐下,受到重用。成吉思汗在世时,曾指着耶律楚才对其三子窝阔台说:这个人是上帝赐给我们家的,以后军国要务都可以委托给他。窝阔台即位后,耶律楚才官至中书令(宰相),深得窝阔台汗(又称元太宗)信任,事无巨细,均由他裁决后再上奏。为相期间,耶律楚才展现了卓越的治国才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创制。主要体现为,保护农耕生产,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政治体制,提拔重用文臣;反对滥杀无辜,保护百姓生命;禁止掠民为驱,实行编户制度;反对扑买课税,禁止以权谋私;主张尊孔重教,整理儒家经典;引导蒙古贵族逐渐放弃了落后的游牧生活方式,采用汉族的文化思想和制度来治理中原。
那时蒙古军队非常强盛,征战欧亚大陆,所向披靡。如若遇到顽强抵抗,攻破城池之日,他们便以屠城作为报复。征服中原以后,窝阔台汗曾有一个设想,也就是将所有的汉人赶尽杀绝,把中原变成广阔的牧场。出于对华夏文明的敬仰,出于对无辜生命的同情,耶律楚材力劝窝阔台汗放弃这一主张。试想,假若没有耶律楚材的劝止,窝阔台汗一声令下,蒙古军队很快就把中原汉人清洗干净,使中原逐渐还有杂草丛生的牧场。随后,窝阔台汗哪天心血来潮,又要把江南变成牧场,大军一出动,江南汉人也会灰飞烟灭。因为耶律楚材,这个空前绝后的悲剧终究未能发生,幸甚,幸甚,不幸之万幸!如若主体民族都从原居地上被清除,中华文明如何得以传承?!耶律楚材虽为宰相,其实也只是蒙古大汗的打工仔,他能让汉人得以保存,却不能给予好的命运。元朝建国之后,汉人被列为最低级的贱民,不仅没有独家使用菜刀的权利和自由,而且新婚初夜权也被剥夺,让蒙古人所享有。不管怎样,“好死不如赖活”,只要没有亡族灭种,就可以延续香火,就可以怀有希望,就可以改变命运。
遗憾的是,管仲、谢安、耶律楚材之类大恩人,往往被许多炎黄子孙所淡忘。更可悲的是,某些文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崇拜某些貌似伟大的征服者或统治者,极力为之歌功颂德,连篇累牍编造一幕幕古装戏剧,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自欺欺人。人生在世,起码要晓得好歹,懂得感恩。但是,感恩基于一个前提,究竟谁是我们的恩人。否则,会出现认贼作父、视罪人为恩人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