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优秀的学术成果需要真正优秀的学术批评来锤炼和磨砺,很难想象没有经历批评之火熊熊锻铸的学术成果能够成为人类思想与智慧高度浓缩的学术真金,中国学术经过三十年的重塑,更是格外亟待真正优秀的学术批评对系列成果展开深入细致的检索与反思。然而,当前中国学术界内的学术批评却存有诸多乱象:恶意进行人身攻击、刻意弯曲学术观点、主观臆断学术逻辑、巧妙隐匿非法立场、学术争鸣变为政治攻奸、学术质疑缺乏有效实证、学术对话变为学派门户之斗等等,这无疑需要我们认真反思,时至今日的中国学术界到底亟待什么样的学术批评?
一、中国学术批评亟待牢建中立性立场和开放性心态
学术必须要首先建基于学术研究的客观中立性之上,如果在学术研究之前就在价值层面已然预设立场,那么这样的学术批评就难免陷入“意见”之争的窠臼,难以进入学术命题内在的“知识”和“真理”层面,同时更不能曲解被批评者的文本并故意篡改其内在逻辑以满足于批评者批评行文中的舒适度,学术批评绝不是为批评而批评,而是为推动学术命题不断接近真理而展开批评。
事实上,健康的学术其真实目的无非是为了推动学术命题的深入破解、丰富学术命题的多维思考、周延学术命题的思想成果、促进学术命题的高位发展。显然,在健康的学术中,批评者和被批评者之间绝非敌人,因为在一个信息呈爆炸化和碎片化的时代中,谁也无法穷尽经验世界的全部,谁也无法标榜自身的先验认知最为精密,因此,谁也不会是真理的绝对代言人和垄断者,学术王国不可避免的要从专制走向民主,真理垄断者背后仰仗的各种“总体性叙事”和“历史性终结”逻辑都将在日常生活和微观世界的丰富性中被肢解。
二、中国学界亟待优化的五种学术批评方法论进路
优秀的批评者之于被批评者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其不同方法论进路中的学术批评对于丰富学术思考意义非凡。纵观当今中国学术批评,优化其方法论无疑有以下五种进路:
一是批评者发现了被批评者暂时没有发现或者忽略了的细节或局部,而该细节或局部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确证了命题结论逻辑推理过程时的不周延,该类批评有助于被批评者从逻辑的层面上使研究结论精细化;
二是批评者从不同的经验之维和不同的价值立场出发以学科交叉与综合的形式提出命题结论生成中所可能面对的诸项合法性挑战,并要求严格界定被批评者在命题结论得出时的生成前提、运行规则与适应范围,为命题破解过程中逐步达成的相对真理严格划界,该批评极易形成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相互之间情绪化的“经验之争”、“学科之战”和“信仰冲突”,以一种经验、学科、立场和信仰去对抗和挑战另一种经验、学科、立场和信仰,以一种并独断的宣告者学理的自身合法性和被批评者学理的他者非法性,事实上形成一种类似伽达默尔解释学中所论述的“前有、前见、前结构”式样的经验殖民或者学科殖民,显然这并不能推进学术命题的深入研究,只可能导向学术命题展开中自说自话的尴尬呓语境地,目前诸多不成功的学术批评皆因身陷此类批评的囹圄而无法自拔所为,正因为各理论与批评流派依据各自学理建构的“观念”互有差异,而显示出批评与方法的差异性,但合理运用此批评有助于被批评者摆脱自身学术命题结论的普世性扩张倾向,抑制理论内在的殖民化霸权野心驱动;
三是批评者从现实和感性的实践层面对被批评者在学术命题研究中所进行的抽象理论建构展开检验,并提出理论模型或思想观念在实践层面中需要考虑和改进的现实策略,这有助于被批评者推导出命题结论真正能够“接地气”;
四是批评者从概念、语言等角度对被批评者的学术研究展开文本解构或多元彩绘,迫使被批评者考虑自身在命题结论推理过程中是否有概念和语词歧义和误导,这有助于被批评者进一步严格界定概念和规范用语,进而巩固命题结论生成的合理性;
五是批评者从更高位的视角出发俯视被批评者的理论,并通过统筹研究的方法论将之置于更为宏大的命题生成背景下来提出质疑,进而从微观和宏观双向互动的角度构建新的更为有效的理论解释框架,进而证明被批评者解释力的不足与命题结论的有限性,显然这样的批评有助于被批评者主动跳出只能看见“太阳影子”的理论洞穴,进而跨出画地为牢的学术“一亩三分地”,真正走出学术局限。
三、中国学术批评主客体亟待重塑诚恳的共同体关系
由此可见,在健康的学术批评中,批评者和被批评者双方所面向的仅仅是学术命题本身,批评者绝对不能越界涉及到对被批评者本人的学术诬陷与政治攻讦,并切忌对被批评者文本整体背景下的言说任意解读和率性发挥,更不能率意污蔑而强注批评者本人的主观情绪化意见并进而对被批评者展开人身攻击和学术鄙视,要知道,批评者本人并不一定真的占据了真理,对被批评者学术观点一厢情愿式的全盘拒斥并进而定性被批评者缺乏学术常识和基本知识的说法更显批评者本人的浅薄。事实上,健康而诚恳的学术批评只会让批评者和被批评者之间在理论的深层对话中“心心相映”,就好比主体之外重新发现了寓于他者的“自我”,批评者和被批评者都乐于承认和修正自身理论的局限性,进而推进学术命题研究的实质进步,而恶意攻讦的学术批评只会演变为“门户之斗”和“信仰歧见”,永远无法实现真正的学术交融和沟通,公共学术只会呈现出一种虚假的文本繁荣,真正的学术批评只会沦为口角之争,而“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也只会延续其尴尬的“口号高调”而继续其千年的学术愿景。
高度虚拟化的今日消费社会中,以知识创生为业的学术,其知识生产不可避免的被机器批量化,知识消费不可避免的被快餐化,大量学术作品不仅因“千文一面”的高度同质而消隐了主体性的鲜活存在,更因为视觉经济和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读者阅读兴趣渐趋浅表化,学术研究成果更少有公众关注,即便是学界同行,真正能做到业内所新发表的每篇学术论文都精细阅读的亦是凤毛麟角。因此,能够就一篇文章展开诚恳的学术批评更是不易,学术批评中的双方更像是真正的思想知音和精神伙伴,感激尚嫌其浅,又岂可含沙射影而恶意攻讦呢?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李涛博士,原载《社会科学报》(上海)(第1356期第5版),2013年4月3日
评论(0)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