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术生产的上、中、下游都出现了种种弊端,其中学术批评的弱化,可以说是主要问题之一。学科之间缺少学术争鸣,同行之间缺少学术批评,你好我好大家好。学术会议奉承“权威”、专家的声音多,敢于说真话直面批评的声音少。学术期刊自说自话的文章多,质疑批评的文章少。之所以出现如此局面,究其原因,“在学人方面,除了缺乏明锐的批判眼光和强劲的批判能力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畏首畏尾———怕惹麻烦,怕得罪人,怕冒犯权威,怕触怒强权。一句话,怕得不到种种实惠,反而招来一大堆祸患。”1在期刊方面,主编怕冒风险,怕得罪权势,怕树“敌”过多,怕给领导添乱,怕承担责任,导致学术批评的勇气不足,更别提批评的公正性、正义感、使命意识。面对权力关系、利益关系、利害关系、人情关系,批评之刀缺少了锋芒,批评的功能就大大打了折扣,也就成为一种自我阉割。
随着国内政治气候的或冷或热,中国文艺界出现了一个更加温和的批评术语———评论,甚至后来居上,已经基本替代了哲学层面的“批评”。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消费文化的侵入,阿谀奉承的“评论”开始大行其道。“评论毫无批判精神可言,跪倒在拜金主义的裙下。没有非难,没有指责,没有吹毛求疵,文艺就没有危机感。当文艺批评成为作家、作品的吹鼓手和抬轿夫,成为金钱的奴仆,死亡的就不仅仅是批评本身,它与文艺作品一起走进了坟墓”。2
批评是学术的生命,是学术进步的必由之路。离开了学术批评,学术期刊、学术评价就潜在着走向腐败;离开了学术批评,学术生产、学术共同体也就有自我塌陷的危险。学术批评大致应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行为的揭露、谴责和鞭挞,以维护学术尊严,净化学术生态。其次是对学术“问题”本身展开的辨伪、驳疑、商榷、对话等,以达至真理的发生。知识在争论中丰富,真理在批评中彰显。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3所以,没有质疑性的批评,就没有真理的发现。学术批评从本质上讲是对学术成果的研究和评价,“在其出发点上应当是一种所谓的‘无罪推断’,而不是‘有罪推断’即首先是努力探寻被批评对象的合理之处,进而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其不合理之处,并对其展开批评”4。学术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不虚美,不苛责,坦诚公允。学术批评不能避重就轻,更不能避实就虚,无论是“隔靴搔痒”之“赞”,还是“借题发挥”之“骂”,都不是正常的学术批评。“学术批评应该坚持‘五个提倡’:提倡使用指名道姓,这样既是对被批评者的尊重,也是批评者磊落的表示;提倡就事论事,反对上纲上线;提倡彼此尊重,反对相互诋毁;提倡理性态度,反对感情用事;提倡以理服人,反对以势压人。”5
学术批评需要宽松、宽容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正如法国著名剧作家博马舍所说:“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批评好比一只啄木鸟,不是为了把树击倒,而是为了让它长得更直。思想是文明的先锋,创新是时代的足迹。一个社会愈宽松,迸发的新思想就愈多;一个社会愈宽容,包容的新学术就愈多!当然,批评是一把双刃剑,当它的张力突破一定的界限,它就会展示出有害的一面。因此,我们在行使批评权力的同时,必须时刻提防批评被滥用的危险。
注释
1李醒民:《批判是学术的生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28日。
2丁帆:《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生态及批评观念与方法考释》,《文艺研究》2015年第10期。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2页。
4孙正聿:《学术批评与学术繁荣》,《光明日报》2007年7月24日。
5何中华:《当前学术批评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北京日报》2012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