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锡:一个知青带队干部的直白(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581 次 更新时间:2013-03-18 22:56

进入专题: 知青  

周恩锡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过去了40多年,当年的知青已经步入中、老年行列,主流媒体报刊告知:“难忘激情岁月,讲述知青年代”。为此将录制“2013年知青网络春节晚会,将在2003年2月6日在凤凰台知青频道向全球实况播出。演出将表现对知青生活的怀念,歌颂社会的和谐—《天津中老年时报》。知青岁月过去了四十余年,主流媒体通过部分知青用演唱会等多种形式,就可以规避,空白,屛蔽,那段千万家庭和知青难以忘怀的岁月,使那段岁月泛红,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不了解,把曾经的错误变成知青“无悔青春”……。让我们简要回顾那段历史,四十多年前,1968年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的高潮中,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各地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68年以老三届(初、高中生)为主体的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直到文革结束。整整十年间,全国近2000万知青从大、中城镇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中期,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确保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健康发展。其中选派城市企、事业单位优秀干部,做为知青带队干部进驻青年点就是重要措施之一。笔者在下乡前集中学习期间,了解到不少军队和地方干部利用职权胡作非为的事件(比如,以回城或推荐上大学为条件糟践女知青,1972年安徽某县首次由贫下中农推荐上大学,最终有70余人获得这天大的幸运。在进行上学前体检时,妇科检查的医生惊讶地发现,70多名女知青没有一名是处女,而且几乎全都不是陈腐性裂痕。她们都是在招生通知下发以后失去贞操的,女知青们是以**为代价换得一张离开农村的通行证,笔者在带队期间,盘锦地区大洼县某农场旭日大队(全国先进青年点),是当时沈阳军区政委李伯秋的联络点,当女青年因上大学几乎无一幸免被侮辱的事情暴露后,政委很不理解女青年为什么不早反映,调查取证落实很困难,其中,有个女青年说,“我们反映,很可能永远失去升入大学的机会”,被侮辱的女青年更愿意把那段历史永远埋在心底。其实贞操并不值钱,关键在于失去贞操时得到的是不是爱!一切都成为历史了,历史更有必要为后人所知。

毛泽东临终前1976年2月,再次在一份反映知青问题的信上批示“知青问题,宜专题研究,先作准备,然后开一次会,给予解决。”可是,直到他老人家逝世,也未“解决”。 1978年《全国知青上山下乡会议纪要》指出: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知青下乡运动,“缺乏整体规划,知青工作的路子越走越窄,下乡知青中的不少实际问题长期未能解决。”就是对这场运动的总结。1978年10月到1979年1月,云南数万知青组织请愿、游行和罢工、绝食,要求回城安置。1979年2月,中央终于承认在云南的知青有资格回城。不到三个月,十几万知青离开云南。全国各地纷纷跟进。1981年底,国务院知青办并入国家劳动总局,各省、市、自治区也仿照办理。至此,历时20余年的(严格意义的运动应该是10年),这场主要起于大跃进后困难时期,高潮于文化大革命经济停滞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消失也结束了。、

无数事实表明, “1968年开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文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对长达十年的文革、史无前例的中华民族大劫难,包括《文革的伴生物——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随着岁月的前行,竟然也在总体认识上非常模糊甚至混乱。进入21世纪以来,主流媒体掌控话语权,比如,天津中老年时报2011年10月14日刊登部分知青<北大荒青春影像>感怀,标题岁月如歌。内容:回首往事,最忆是青春。……这也是一种记念,一种幸福,一种感动。开辟专栏:刊载知青撰写“无悔青春”、“插队忆趣”、“捕鱼拾趣”、“科尔沁——丢不掉的情”……那么,事实真的如主流媒体所言吗?那些非正常死亡的知青地下有知,她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他们曾经是我们的朋友,伙伴,如果她们有权利重新选择生活,她们会选择知青吗?她们会无悔吗?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说实话,除了媒体的大肆宣传,又有多少人是发自内心,自觉自愿地走上这条路的呢?人们应当还记得1979年知青大返城,下乡知青在各级官员面前苦苦哀求的情景。事实上,大多数知青因为上山下乡而失去了求学、就业机会,这代人受过正规大学教育的工农兵学员,加上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的知青,充其量不过百余万人,相对于上山下乡的2000万人实在少得可怜。在就业方面,待业是伴随他们返城的新名词,他们中的幸运者以不相称的年纪进入国企从学徒工、临时工做起,在专业技术上的熟练程度并不优于比他们年轻得多的后代人。而还有相当多的返城知青长期找不到正式工作只能自谋生路,还记得媒体报道,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知青卖大碗茶吗?当改革更加深入一步的时候,这代人的年纪使他们在国营企业的体制改革中首当其冲,下岗这个新名词又责无旁贷地落到了这代人的肩上。 如今他们已步入老年,不少人靠着微薄的社保生活。也许他们有许多怀旧,但青春在他们毕竟是一种被劫掠,这才是回城多数知青的生活写照。亲历那场运动的老知青,应该把历史真相和自己的真实感受讲出来,让人们更好地总结教训。每一个人不能放弃自己的历史权利,就像要保护我们的财产权利一样,去保护我们历史的权利。每一个人的记忆弥足珍贵,每一个人的历史都不应遗忘。这对当下以及我们的后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知青对 “有悔青春”和“无悔青春”的争论,成为知青群体中对那一段特殊经历的分歧意见。“有悔”者,痛感时代对整整一代人的深重折磨,他们感慨磨难、追抚伤痕和命运的不公。 “无悔”者,深感知青经历使自己磨练了意志,加速了成长。笔者下乡的贾家大队现任书记和我说,有一个沈阳知青成为当今企业家,他出资招待原一起下乡的沈阳知青回到下乡地待了三天,他在座谈会上高呼,“我感谢领导和乡亲们,没有当年在盘锦的磨难,就没有今天我的成就,”面对现实,前者发出呐喊和谴责;后者,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为知青群体的幸运儿,他们选择与接受和谐社会的召唤。请问媒体,有知青经历的成功者能有多少?进入二十一世纪,媒体的宣传,政府的支持和呼应,一部分知青选择了遗忘,知青大都对下乡生涯并不忌讳,因为共同的记忆和体验,五六十岁的人会有一种怀念青春的情结,所以他们宁愿忘记痛苦,用红色眼镜来看过去。这种情谊对他们按照下乡插队的地域形成立各种各样的联谊会、网站等组织起了重要的作用。知青强调他们在这个运动里得到的一些有价值的青春记忆很正常。但是要分开主观和客观。正如,一个女知青所言,“岁月如歌有喜歌和悲歌,我们只能把悲歌埋在心底,现在人已老了,乐乐呵呵多活几年,要不,又能怎么样?……”话语中的无奈,跃然纸上。10余年前,成都知青的聚会活动上,一条“青春无悔”的横幅被不同意见者扯下:“无悔?你们无悔你们就回去!”渐渐步入晚境的知青们,现在生活条件、经济状况较好的知青,大多不会再计较那段经历蒙受的损失,他们更愿意和媒体保持一致;享受晚年的快乐!(仅天津市知青组织的qq群就有数个,活动以唱歌、跳舞,打球为主)。那些在上山下乡过程中家庭遭受丧子女之悲(和我一起下乡的知青小于就因治疗不及时,大脑炎七天后死亡),知青遭受离异之苦、伤残之痛,以及终身失去升入大学及错过遇到知音机会的男女们,他们回首上山下乡的往事时,又怎能“无悔青春”,不把现状中的叹息归咎于上山下乡运动?

当今中国站在21世纪走向未来的新起点,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产生的中央决策群体有一个鲜明的时代特色,即有一部分人具有知青经历,如何看待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将会引起人们更多的的关注。一个民族如何对待曾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之一。媒体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采取选择性的回忆以及洗白历史都是对民族、对后代子孙的不负责任。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射出每个人前行的历史轨迹,多数人是转瞬一逝的流星,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还有某些人是体制下的人造星,历史长河中只有屈指可数的人或群体是恒星。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知青群体是一颗永远发光的的恒星,他将永远运行在中国历史的轨迹上,照耀着未来的中国人民前行的脚步。

原辽宁省鞍山市1974年知青带队干部

于2013年2月8日星期五

    进入专题: 知青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往事追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220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