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靠什么延续“中国奇迹”?如何加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采访中,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改革必须抢抓“窗口期”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今年已是87岁高龄的李灏老人,曾长期担任深圳市委书记。谈及中国的未来,谈到如何实现“中国梦”,老人突然站起来,大手一挥,话语深沉而凝重:“必须走改革的路子,不改革没出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给出了新一轮改革方向,“改革之箭”已在弦上,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改革“窗口期”。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委书记梁维东等人告诉记者,改革就是让更多的人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江苏省苏州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王天琦疾呼:“现在的关键是要主动改革,改革就是与危机赛跑!”
江苏雨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祝义才、宁夏晟晏实业集团董事长杨斌等人谈及改革话题也是心潮难平:民企虽与国企同处市场,但在资源配置、市场竞争、金融支持等方面还有不少不公平的地方。
“不仅必须改,而且可以改。”在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看来,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正是深化改革的“窗口期”。外部倒逼催生了改革动力,内部物质、制度准备已然充分,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为中国改革提供了新机遇。
改革须正视四大阻力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当前改革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一是转型与改革交织融合,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都直接依赖改革的突破;二是改革面临的利益冲突更为突出,既涉及增量利益合理分配,更涉及存量利益格局的调整;三是改革的时间和空间约束增强。
受访者普遍认为,当前改革面临的阻力也不容忽视:
——“负思潮”阻力。一些极端社会思潮试图在意识形态层面影响改革方向。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王德培等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犹如“精神鸦片”,如不加以应对,对改革大局不利。
——“伪改革”阻力。一些部门试图打着改革旗号进行部门私利整合,他们也因消极执行改革政策导致一些领域的改革改而无效、改而效微。一些“伪改革”表现在改革的不彻底性上。
——“不改革”阻力。一些既得利益集团,互相抱团,担心改革触动现有利益格局,不愿改革也不敢改革。
——“怕改革”阻力。一些基层政府官员、社会中间阶层和部分衣食无忧的群众因担心改革会出现负效应而宁可维持现状,有些基层的改革也因此被缓、停。
改革成败决定执政安危
记者采访中,不少受访者认为,当前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体制机制障碍,一些地方如果消极应对,将问题“击鼓传花”,固然一时轻松,但更大的问题和困难就会随之而来,甚至落入“转型期陷阱”,这不仅会严重影响执政安全,还会丧失发展的大好机遇。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席齐同生说,深化改革是执政党得民心的头等大事。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史,无不遵循和应验着这条经验和规律。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刘奇也表示,我们必须明白执政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群众应该分享到改革的成果。
多位专家学者认为,执政党要确保执政安全,就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切、要求和满意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中要重点提高全党的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能力、文化创新与思想引领能力、利益整合与社会凝聚能力、党风廉政与自身净化能力、执掌政权与巩固国防能力、国际交往和世界影响能力、危机处理和稳定社会能力等7大执政能力。
深化改革必须形成合力
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攻坚合力是下一步的重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认为,改革攻坚,首先要凝聚共识,切实提高党对改革的领导力。
改革之初的阻力主要来自意识形态,而目前主要是利益的冲突与博弈,这是接受采访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的共同感受。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从某种意义上看,此后的改革比改革初期更为艰难。深化改革必须形成改革合力。”
推进市场化改革、压缩既得利益群体寻租空间,需要改革者从执政安危出发拿出义无反顾的勇气,而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则需要决策者从民生福祉着眼作出灵活周致的智慧选择。我们必须形成共识,随着社会多元带来的利益分化,皆大欢喜的普惠式改革空间越来越小。
迟福林对本刊记者说,改革的关键是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下大决心,动真格,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改革攻坚的任务。
(《半月谈》2013年第4期,记者 唐卫彬 陈晓虎 周立民 郭奔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