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事物我们觉得它很美,而另一些事物我们则认为它不美或很丑呢?几千年来,这种美现象对哲学家一直就是一个谜。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开始,历史上每一位大哲学家无不在这难以理解的“美学之谜”面前受阻;直到今天,人们依然还没有发现那通往“幽处”的“曲径”。
对美现象的思考不仅仅是美学的问题,它是与人们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的。五十年代以来,国内也曾出现过几次美学讨论的高潮,在打倒四人帮之后的八十年代初,又出现了一次美学讨论的高潮;显然,它是与人们在历史上的关键时刻所出现的迷惘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这次依然是以无功而告吹。反思美学的研究,难度如此之大,原因在哪里呢?我们总不能这样一成不变而又没完没了地重复下去吧?看来,以常规的思维方式我们是无法解开“美学之谜”的,有些概念需要突破,或者说,我们需要新概念。
在对美现象进行哲学思考的过程中,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情认识”。本书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分为两类:一个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本书称之为“理智认识”,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各种“科学”,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等;另一个是人类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感情,这里称之为“感情认识”,在人类感情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了形形色色的人文现象,如:美现象、伦理现象、文学艺术现象、宗教现象等等。
在“感情认识”这一新概念的基础上,本书论述了这样一个观点:每一种人文现象都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感情形式产生的。如:在喜爱之情的基础上产生了人类的美现象、在荣誉感以及感激之情的基础上产生了人类的伦理现象、在表达感情和愿望的基础上产生了人类的文学和艺术现象、在神秘感和恐惧感的基础上产生了宗教现象,等等。这一发现不仅为美学的研究确定了一个理论的出发点,也为整个人文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感情认识的发现使我们看到了一片新天地。
本书运用这一理论对人类的美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演绎出一套以一系列原理和推论为基础的美学理论体系,并顺利地解开了这积尘千载的“美学之谜”。在美学理论研究方面的顺利进展,也为我们以这一概念为基础探索人类的伦理现象、文学和艺术现象、宗教现象等等,展示了一条成功之路。
在美学理论的研究中,本书以人类的感情认识为基本点,从产生美现象的感情形式——人类的喜爱之情——着手,论证了美意识的形成。书中所提出的原理,包括“形象是感情认识的寄托体”、“美产生于人类的喜爱之情”,还提出了“产生美意识的两个基本要素”,从而使普列汉诺夫的“美在功利效果”的假说得到了论证。重要的是本书又提出了“美的可移植性原理”,从而解开了这令人费解的美学之谜。这一原理是人类思维的主动性特征在美现象中的表现。它不仅是解开美学之谜的关键,同时对教育学、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对社会科学、哲学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产生美意识的两个基本要素”出发,本书推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六个美的基本因素。它们是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的生命美(包括生命力美、性别特征美)、光明美、愿望美,以及与“人类在认识世界运动规律时所产生的感情认识”相关的变化美、节奏美、和谐美。在这个基础上,本书准确地说明了真(科学)、善(伦理现象)、美(美意识)这三者的关系。根据“产生美意识的两个基本要素”,本书还提出了“荣誉美”的概念,它使美产生了历史特色、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也产生了美的时髦现象。
利用这一理论,本书还论证了美意识的一些基本性质,如:美的共同性、美的特殊性、美的可变性、美的伪性、美痴现象等等。
本书还提出了“美的综合性原理”,为人们在美的基本因素和美的可变因素的基础上创造美好的形象,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本书还将人类的理智认识与人类的感情认识进行了比较。理智认识使人们产生理智思维,它所遵循的规律是形式逻辑;感情认识使人们产生感情思维,它所遵循的规律是感情逻辑。象形式逻辑一样,感情逻辑也有它自身的规律,但与形式逻辑又有着巨大的差别。本书对这一问题只是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提出了“形象与愿望的一致性原理”、“感情认识的正反馈原理”。这是两个极为重要的原理,例如:根据前者,我们会合乎逻辑地发现,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是感情思维,不是形象思维,它从理论上纠正了别林斯基的关于形象思维的提法;而后者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具有尤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感情认识的概念是人文科学领域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使许多模糊的概念变得豁然开朗。例如:创造性思维中所表现出来的“直觉”、弗洛伊德的所谓“潜意识”等等,都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感情认识。因为美感认识中的变化美、节奏美、和谐美等美的基本因素,是来自人类对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感情认识,这一类美感与人类的理智认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直觉”正是这样在人们的心目中产生的感情认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的形成则更多地与人类的生命欲望、习惯等这类感情认识密切相关。利用感情认识的概念,本书还纠正了黑格尔的“美学的正当名称应该是艺术哲学”的错误理论,因为美学与艺术分别是基于不同的感情形式,它们不可能是同一学科。
几千年来,人们对“美学之谜”一筹莫展,这表明我们在哲学上一定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有待突破。本书根据美学与哲学的关系,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在“美学之谜”的背后,一定还有一个“哲学之谜”,本书是以“人的错误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一思考提出这个问题的。随着“美学之谜”的破解,这个“哲学之谜” 也应该清晰地显示出它的轮廓,这就是书中提出的“意识的主动性原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产生了美的可移植性,人类才有了文学和艺术创作的特殊的思维方式,人类才有了创造性,人类也才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 …… 。这一原理,以概念清晰的逻辑力量推开了虚掩着的人类精神现象的大门,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这个精彩的精神世界。
这本书在写作方法上具有这样一些特色:首先表现在它的清晰而又严格的逻辑关系方面;它是以一系列原理和在此基础上演绎出的推论构成的,这在人文科学方面也是一种概念上的突破。第二个特点是它的散文风格;作者力图以较多的生活趣闻、历史故事等,使之具有浓厚的文学情趣;在分析和批判前人的某些错误的美学观点时,作者以巧智和辩论的风格指出他们在逻辑上的漏洞。这些特点一改学术著作的枯燥无味,而在探索新路方面进行了具有特色的尝试。
起源于古希腊的理智认识,即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今日世界的辉煌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人类感情认识、感情思维这一意识领域的开拓,将为人文科学的发展开辟一条坦途,将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综合提供一个立足点。令人欣慰的是,这一思想首先出现在东方,诞生在与希腊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
具有初中水平就可以阅读这本书,若是大学生,我相信,如果你是一个有志于此的人,你会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发现,因为这是一个新的意识领域;它有着广阔的生荒等待人们去开垦、去探索,它将使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2012.11.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