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纯学术性的政治学论著,居然在不到一个月里印了两刷。首印一万,二次印刷又是一万。比印数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口碑。学界热评自不必说,坊间热议已呼啸而来,有认为是「近三十年难得一见的政治(史)学佳作」,也有说是「探讨中国政改的必读教材」,甚至说「读懂此书,就读懂了中国四千年政治史」。作者自我评价则是:「此书,朝成夕死可矣。」
这本叫《公天下:多中心治理与双主体法权》的书的窜红不外乎两个原因。其一,它的出版以及作者吴稼祥最近在京城多个场合的解读、宣讲意味着这位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新权威主义」的主要推手重出江湖;其二,《公天下》内容本身确具深度。这本书的核心要点是,在当代条件下,一个超大规模国家,多中心治理(或称「制度化分权」),是优良政治(活力与稳定兼得)的必要条件——非多中心治理,要稳定必须牺牲活力,要活力必须牺牲稳定,所谓「一稳就死,一活就乱」是也;而民主与多中心治理,又互为必要条件——非民主的多中心治理,如果不是假的,就必然导致分裂;非多中心治理的民主,必然滑向专制。说得再明白一点,中国政治四千年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在稳定与活力中始终没有找到平衡点。解决之「道」就在於「公天下」;解决之「术」则在於民权加分权。如此,既解决了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又解决了稳定与活力的平衡。一言以蔽之,公民和地方分享国家主权,就是「公天下」。
吴稼祥当年人称「国师」,在经历沧桑人生路之後,已届58岁的他为什麽还要以20年不懈的思考、整整三载的笔耕完成此书?坊间普遍认为,作者希望借此书的出版,推动当下的政治体制改革。不过作者本人只是淡淡表示,此书旨在提醒,作为超大规模国家,要通过政改民主化,防止分裂动乱。「坚持非民主,不多中心治理,才会分裂,如苏联;做了,反而不分裂,如美国、德国。改革是自救,不改是自戕。」他的设计路径是「划区选点,逐级直选,由下而上,推点及面。」 这不是美国式的联邦制,追根溯源,是中国西周就实行的矩阵政治结构加当代宪政民主。
吴稼祥当年曾进入中共十三大报告起草组,也曾担任过中央书记处办公室政改研讨小组副组长,编辑了七本共计百万字的参阅资料。他认为,没有这一段经历,自己不可能写出《公天下》。2000年3月起,他在哈佛费正清中心做了三年研究,写了《头对着墙:大国的民主化》(2002年联经出版社出版),提出「规模和专制程度成正比」理论,今天的《公天下》可以说是《头对着墙》的「深度加工」。该书是广西师大出版社继「理想国」之後推出的「新民说」系列的重头作品,「新民说」源自110年前梁启超撰写的《新民说》,意在寻求「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除《公天下》外,多本著述值得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