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农村承担中国八次危机代价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317 次 更新时间:2013-01-25 21:51

进入专题: 农村   政策  

温铁军 (进入专栏)  

2012年12月3日,温铁军在北大做题为《八次危机》的演讲,凤凰网大学问栏目获得温铁军老师授权,分上下两期刊发。在下篇中,温铁军分别描述了不同时期的八次危机,无论政策调整还是改革,都不过是应对危机的产物。在看到成效的同时,也应看到代价的承担者。

60年代:知识青年下乡是资本原始积累代价

在原始积累过程中,我们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外资投入,带来了四次大规模的危机。第一次是1960年,GDP增长、经济支出、财政盈余都纷纷下降到零值线以下,大危机爆发,中国有了第一次上山下乡运动。

1960年的危机总爆发引发的重大成本转移给社会,这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代价。

当没有外部资本投入的时候,用成规模的劳动力投入才能替代稀缺资本,但是,单家独户的个别劳动力替代不了极度稀缺的资本要素,只有把劳动力成规模的集中并且准军事化投入时才能替代,因此每个人民公社都是民兵团,大队是民兵营,小队是民兵连,是准军事化建制,集中劳动进行国家基本建设。那个年代是人海战术,没有资本,不用劳动力靠什么?成规模的集中农业剩余,才能把农业剩余送到工地,那时唱着歌上工地。

国家集中了农民剩余,送到基本建设工地上,就跟驴前面吊一棵青草就跟着走是一个道理。我这并不是说什么不好的话,只想调动劳动力上工地得用让他吃饱饭来调动。我们当时在村里就吃不饱。别以为原始积累那么干净,都是唱着歌,打着红旗去干活吗?都是学雷锋干好事吗?如果不调动积极性,怎么愿意去工地呢?我们的原始积累就是这样。

当时前前后后大概有四五千万知识青年,奉献了青春,最好的年华为国家当劳动力,形成庞大的国有资产,现在说没你们份了,国有资产归国资委,然后少数利益集团占有了,他们变成大资,让他们说这就是改革,然后你得跟着走。拿这个骗别人行,我们是亲历者,是过来人。

在这个阶段,原来1亿3000多万的就业迅速下降到4000多万,有多少失业呢?如果按照这个数值,有8000万失业,请问谁的教科书上写过这个数?

同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000多万,另外还有回乡知青,不同于城市知青,你也上中学我也上中学,我上的是县中或者农村中学,你上城里中学,你叫下乡知青,算工龄,我叫回乡青年,不算工龄。回乡知青有一两千万,当时城市青年人数比重小的多,农村青年上中学的比重高。城市青年下乡1000万,农村回乡青年2倍于城市青年,50年代支援国家工业建设的壮工也全回去了,这样算,从城市向乡村排斥的劳动力总量大约在5000万。这就是典型的资本原始积累代价,都是资本的恶。

我总在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场危机死的都是农民,为什么没死城里人?是因为产业资本当时集中在城市,产业资本向农村转嫁了自身制造的危机。

到1966、1968年的时候,第二次大危机爆发,各项指标又下到零值线。我是1968年那批知青,很多城里人都被送到农村,我父母当时都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老师,人民大学解散,因为他们不是搞科学技术的,社会科学无用,所以解散了。我父亲去江西放牛,我母亲在北京去种水稻,一家六口人分六个地方,都下乡了。

那一次1700多万知青,同理,那时候是80%多的农村人口比例,可以算一下有多少农村回乡青年。所以说1968年大危机也仍然是几千万的失业,怎么软着陆?向农村转嫁。

大规模失业如果在西方会怎么样呢?满大街的砖头都会被揭起来打警察,中国怎么着呢?毛主席一挥巨手下乡了。

至于60年代为什么发生第二次危机,是因为从1960年遭遇危机开始,整个西方世界除了封锁之外,还准备对中国实施打击,中国曾经有过五次被人家准备核打击,为什么再穷也得搞核武器,是因为多次被人家核威胁。整个60年代美机美舰侵犯中国领海领空800多次。

60年代开始出现毛泽东和刘少奇的分歧,刘少奇同志、李富春同志、陈云同志,这些搞经济工作的同志很清楚原来50年代留下的工业结构过重,要调农轻重比例,要调整得合理,于是制订“三五计划”,没有“二五计划”,因为苏联停止投资了,没投资上什么“二五”啊,也就是说“二五”没出台,到“三五”还是没出来,为什么?“三五”准备是搞农轻重比例协调,结果周边地缘战争关系越来越紧,临时改变不搞“三五”了,改成西部建设,搞三线,把沿海工业向内地转移,沿海工业向内地转移不创造新的增加值,反而把工业分散了,增加了工业化的代价,于是导致第二次大危机爆发。

把沿海工业搬到内地,塞到山沟去,大三线、小三线搞了2000多亿的建设,结果都是相当于负效益的投资,导致出现严重的债务危机,就表现为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1968年的危机爆发,也就是我们这波人的上山下乡。

70年代:引进外资导致财政赤字危机

1970年开始,中国要调整产业结构,因为以前留下的产业结构偏军事、偏重工业,于是周恩来亲自制定了“四三”方案,引进43亿美元的西方设备,改造工业结构,这是毛泽东亲自指挥,周恩来亲自制定的,历史上叫做“四三方案”。你们的教科书上也没有。

引进西方资本就需要恢复与西方的外交关系,小球带大球,美国解除封锁,中国开始引进西资。从50年代引进苏资到70年代引进西资,本质上没有不同,都是外资。苏资要求改变你的上层建筑,美资也要求改变你的上层建筑,这也没什么不同,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没有谁左谁右之分,都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引进苏联工业化的经济基础,就得按苏联政府模式来构建上层建筑,乃至高校都是苏联派教师手把手帮你编苏式教材,就跟我们现在主张用美国英文原版教材,进步了吗?你们可以说进步了,也可以说没有进步,是你们的判断,我只提问题。

70年代引进40多亿美元,迅速造成70年代的那场债务危机,爆发为1974年财政赤字。这时毛泽东并不懂什么叫经济危机,因此他说我们现在需要经济调整,邓小平是个经济管理的能人,让他复出吧。这时候就有了邓小平的所谓二次出山。邓小平一出来就要搞整顿,整顿就是应对危机,其实邓小平也不懂经济规律,1974年开始第三次上山下乡,1200万人,对应等比例的双倍农村回乡青年,这次危机又是3000万以上的失业。这场上山下乡运动到1976年以后基本就停了,因为毛泽东去世了,没有谁能再挥挥手就把成千上万的城里人送到乡下去。

可这个时候危机还没有停,毛泽东的接班人是华国锋,华国锋提出“八二”方案,周恩来“四三”方案就已经够危机,“八二”方案比“四三”方案还要多,更大规模引进外资。

1977年制定“八二”方案,1978年财政赤字突破100亿,1979年连同对越战争的军费开支,财政赤字突破200亿,1974年的引资导致财政赤字过百亿,华国锋时代的第二次引资导致财政赤字过200亿,没法维持了。

80年代:改革就是甩包袱

这个时候,改革号角吹响了。什么叫做改革开放?其实是大危机爆发了,而这次危机因为没有毛泽东,所以没法再往乡下送人。不仅如此,还得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让那些下乡知青回城,我们都是那个阶段陆陆续续回来的。回来以后就变成大龄男女青年,满大街逛悠,又都荷尔蒙过剩,之后就出现各种各样的事件,进而出台了两个“严打”,严厉打击刑事犯罪,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当时在大街上搂搂抱抱,就会被抓住送去劳改什么的。

为什么腐败?因为那个年代要求机关办第三产业,今天非常有名的房地产大人物当年就是西城区区委机关打开大门卖大碗茶的老板,等等,大量的干部把自己本机关的原材物料给自己的子女办的公司,也就是倒批件。当时所有东西高度紧张,一个钢材批件倒10道手那是轻的,于是整个秩序严重混乱,通货膨胀陡然起来。

所以,改革乃是危机应对的产物,当政府财务急剧下降,不能应付开支的时候,政府开始甩包袱。比如农村改革怎么开始的,无外乎就是财政管不了农村了,当时的经济工作负责人找到老同志说,咱们干脆放吧,也就是把它当个包袱甩了。

什么叫做政府退出?我为什么说是政府退出而不是农民退出?因为政府在财政严重赤字的情况下管不了问题,原来财政只能维持百分之十几的农村投入,尽管人口占80%,给10%投入已经不错了。农村改革使政府甩掉了百分之十几的财政开支负担。

接着是第二道甩,甩企业。过去是财政拨款,全部收益财政拿走,这叫做国有,全民所有,一道改革指令,叫做“拨改贷”,今后企业去银行贷款,财政不拨款了,企业说既然去银行贷款,那产生的收益是不是也得改?于是就变成留利交税,改变了企业属性。然后接着甩地方政府的包袱,中央、地方财政分灶吃饭,叫做分地承包。

这一系列的改革,从1979年遭遇严重赤字,到1983、1984年,开始推进大规模改革。改革不外乎是大危机条件下财政不堪重负,不断甩包袱的结果。所以,改革说得好听一点叫放权让利,说不好听一点就叫财政甩包袱,是危机应对政策体系。

改革到1980年阶段,80年代后期出现的那场危机,我们说是价格闯关,物价指数跃度的攀升,接近30%,全年是18.6%。因为物价调控又导致了1989年出现的市场停滞,滞胀形态危机在1988、1989年爆发。1989年的其他政治性问题只是这场危机的阶段派生情况。

90年代:加快货币化是吸取前苏联教训

90年代邓小平的南巡无外乎就是在本来没有复苏的经济上猛击了一掌,出现1992年、1993年的高涨,但其实高涨是资本市场的介入。1992年中国取消所有调整工具,开始加快货币化,大量增发货币,用货币来货币化它的实体经济,这一阶段出现的高增长本身是货币化的抬升。

同期,为了吸纳货币,中国放开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这三大资本市场最能够吸纳货币,货币的增速从1992年开始陡然往上增,中国进入了所谓货币化的时代。

应该说这是我们接受了前苏联的教训,前苏联的垮台并不是今天所说的意识形态垮台,而是长期停留在实体经济阶段,没有货币化,为什么不货币化?因为苏联就像今天金融资本的引领国家美国一样,掌控着整个体系的换货贸易,它可以通过不等价交换,占有整个经互会(备注:由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1991年6月28日解散)国家的最大好处,因此不打算使用货币化。中国1992年开始加快货币化,放弃所有票证。说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就这一条我看就够格。他使中国没有步苏东国家的后尘。

1992年中国承认市场经济,其实承认的是资本经济,因为已经放开资本市场。文件永远落后于实践,实践出真知,文件写进去算是承认已经做过的事情。

也就是在这个阶段,1992年开始大规模增发货币,1993年开始出现投资过热,1994年出现24.1%的CPI。

我把1992年叫做货币元年,就是中国的人民币终于成为货币了,以前人民币不是货币,它是票证的一个辅助,是计量符号,连一般商品交换的中介都不是。

什么时候有银行呢?1998年推进金融改革,用了三年的时间,到2001年中国才真正有了商业化、市场化的银行,到2008年,所有国有银行完成上市股改,中国有了所谓上市公司性质的银行。因此,中国的金融业到1992年才真正使货币成为货币,2002年才使银行真正成为银行,前后10年的时间。

1990年代这场危机的爆发,我们把它叫做三大赤字同步爆发。第一,因为大规模引资,造成外汇赤字。第二是财政赤字,严重到银行透支,所有国有银行的自有资本金都吃光了。当时财政、金融不分家,就像毛泽东说李先念,什么财政什么金融?不就是李先念俩口袋吗?左手掏右手,右手掏左手的,这个说法非常形象。财政赤字向银行掏口袋,把银行口袋掏漏了,把银行的存款也吃进来。中央这么干了,没人说,但是广东也这么干,广东就倒霉了,中央派人去治理银行乱象。你们也敢吃存款?就收拾了。中央当时吃了怎么着?吃了就吃了。所以,银行也出现严重的赤字,属于典型的资本金为负值的银行体系。

因此,外汇赤字、财政赤字、金融赤字,三大赤字同步爆发在1993、1994年,要我看,这次危机比上世纪2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比今天的欧盟危机一点都不差,欧盟这点危机算什么?它有三大赤字吗?

中国怎么度过的这次危机?这得看“铁腕总理”朱镕基了。三大赤字同步爆发的时候,中国加快了货币化和资本化的竞争。

1994年1月1日出台了几个重大政策,第一个重大改革是人民币汇率一次性贬值57%,汇率调整,我们叫做汇率改革一步变轨,其实是如果不进行汇率调整,出口上不去,外汇赤字不能解决。外汇赤字是硬碰硬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在外汇赤字的陷阱中爬不出来,中国人要爬出来只好本币大贬值,一次性贬值57%,前所未有。你们的教科书有这方面的介绍吗?

第二大政策,也是1994年1月1日,叫做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是什么?1984年是财政分级承包,那是财税体制改革的第一次,1994年,也就是十年之后,第二次财税改革,中央地方分税,把好收的肥税中央拿走,在此之前,地方税收占比最高可以达到接近90%,在60、70年代,中国最为失序的年代是地方财政占比最高的年代。1957年之前,中央财政占比80%以上。1957年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性投资戛然而止,中央一下掉下来,地方比例一下上去了。

分税制改革使地方财政变成50%,少了百分之二十多,从哪儿来?这个阶段是以地生财,抢占农民土地成了地方政府的普遍行为。群体性事件从此开始大规模发生,同时地方政府还向农民伸手,加重农民税费负担。农民身上绑上炸药,跟收税干部同归于尽,就是这个阶段产生的,代价转移给了社会。不要以为任何改革都只有收益没有代价,这个代价转移了。中央开始有了财政调控能力,这就是第二大改革。

第三大改革就是国企改革。国企改革什么呢?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减掉4500万国企职工,叫“裸体下岗”,不给社保,不给失业保险,不给医疗保险,什么都不给,买断工龄。如果这件事情在西方能干,危机早解决了。这个世界上似乎只有中国人能干,所以我们度过了这场危机。90年代是我们今天很多激进改革界人士鼓腹讴歌的年代。

如果我们认真看看那个年代的改革,看看承受者是谁,我们就明白了,能不能只是一面倒得去唱赞歌,因为它有代价。我也不是只强调代价,也强调当年的新政,或者改革作为应对危机的措施,确实取得巨大成效,中国度过了危机。

中国以前是内需为主,从这儿开始进入外需拉动。外需拉动速度多快?1994年之前外需占比40%左右,三年之后外需占比,也就是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进出口占GDP的比重高到70%以上,最高年份接近80%,这时中国加入全球化,因为你是外需为主了。为什么内需上不去?农民负担加重,城市国企下岗,没有内需,就一下转向外需,这就是中国后来纳入全球化的内部因素。

因此,90年代的外汇、财税和国企的三大改革,导致90年代后期中国加快全球化的步伐。

21世纪:解决生产过剩危机需要乡土社会

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早期我们是劳动力过剩,到90年代我们出现了生产过剩。我们从1999年认识到中国已经发生了资本主义一般内生性矛盾,叫做生产过剩。西方生产过剩进入战争,中国生产过剩难道也进入战争吗?不能,那怎么办?我说我们还是一个伟大的东方文明,从1998年意识到以后,1999年开始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总投资量36000亿,其中24000亿是国债,所以从朱镕基开始就大规模起动国债投资,平均每两年一个大战略,1999年西部大开发,36000亿干进去了,2001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2万亿干进去了,朱镕基时代5万多亿。

到温家宝政府时期,2003年开始中部崛起战略2万多亿,2005年新农村建设5万多亿,2008年抗震救灾灾后重建2万亿,2009年救市投资4万亿。因生产过剩中国不得不靠政府用看得见的手,即国债投资,用远期过剩掩盖当期过剩,这就是现在的实际运行状况。

它带来的另外一个客观后果,很多人嚷嚷很厉害的一件事,国债投资给了谁?大量进入国有公司,15万到20万亿的投资,大量进入国企,于是国企壮大了。由于这些年国企大规模搞基本建设,架电,修路,搞高铁等等,使整个地产升值。比如中国原来几十万亿的地产,现在升值到100万亿,实体性资产总规模达到200万亿,而金融资产去年是128万亿。

那么,200万亿的固定资产,100多万亿的金融资产,请问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是合理还是不合理?比西方要合理得多,西方金融资产是大头,下边的身子小,实体资产很少,所以一定爆发金融危机。

我们现在最怕的是战争,只要西方别拿战争手段对付我们,只要允许我们这么玩下去,我们的实体资产肯定会继续扩张。比如现在提出的城镇化,3000个县级单位,一个县如果有3个左右的中心镇,差不多就有1万个中心镇需要基本建设投资,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投资领域。为什么现在中央强调城镇化,城镇化不是城市化,中央早就讲了,城镇化在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个蓝海,要学会深耕蓝海。

中国的内陆空间广大,可投资领域非常大,如果再能够同时启动西向战略,走陆权竞争,未来还有20年的高速发展过程。林毅夫说中国还有20年的高增长,这话我早就说了好几年,因为投资空间大。其实我们是有信心的。

麻烦在于我们如何看待21世纪的发展方向,主流认为是金融化、全球化,这是主流的人士。相对来讲,我的战略思路比较另类。

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为什么2009年危机我们仍然能软着陆?中国2005年实行新农村建设,使超过95%的村实现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网络。当危机爆发,沿海出口经济倒闭,中国政府把补贴出口的13%退税,改为补贴农民消费的13%折扣,并且告诉农民政策只执行到2010年年底。如果不是事先已经使得95%以上的村通了路,怎么买汽车?如果没有电,怎么买彩电?但是,在农村实现通路、通路等,私人资本干吗?按照私人资本的方式运作,这些事情都没做。当你遇到大危机,出口企业倒闭的时候,怎么转内销?

为什么只有中国走出V型反弹?因为你有广大的农村仍然是乡土社会,这次全球大危机转嫁到中国,巨大代价还是由乡土社会承载着,这可是积极的承载,正因为在农村大量注入基本建设投资。我提醒各位,2005、2006年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大规模投资时候,几乎所有经济学家全都反对,历史证明他们错了,他们是按教科书说的。

今天讨论城镇化,几乎也是,90%以上的经济学家认为城镇化选择错误,因为城镇基本建设构不成投入产出回报率合理的规模,至少得20万人才有基本建设投入产出相对合理的条件。一个城镇好一点的3、5万人,差一点的1、2万人,怎么能搞基本建设投资?但是,如果不搞城镇化,靠什么来消化已经严重过剩的制造业生产能力?

中国的城乡结构并不是一个被人们激进得认为严重不合理的结构,乡土社会是产业资本危机软着陆的载体,如果我们过快过早得把乡土社会破坏,再发生危机的时候将无处寻找软着陆的条件。

进入 温铁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农村   政策  

本文责编:banx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096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凤凰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