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特里希•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1906年2月4日-1945年4月9日),德国信义宗牧师,认信教会的创始人之一,神学教授。出生在德国布雷斯劳。曾经参加在德国反对纳粹主义的抵抗运动,并参与刺杀希特勒。1943年3月被逮捕,二战结束前被绞死。
阅读潘霍华牧师的《做门徒的代价》,会感受到圣灵强烈的震动,那种接通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澎湃的深沉,是很多宗教灵修书籍远不能达到的。潘霍华牧师在生涯壮年因参与刺杀希特勒而被送上绞架,他的死无法用今天属世的价值来衡量。对于这位用生命来践行基督之道的伟大的殉道士,我一直满怀崇敬,高山仰止。
走上刑场前,他平静地说:“这就是终局,但却是我生命的开始”。潘霍华牧师如今已经躺在基督的臂膀里,在天上永活的国度与配得诸长子之名的历代殉道士一起,为这世界的苦难深重发出圣徒永恒的叹息。他伟大的人格精神早已在战后为基督徒所传扬,他的神学著作也抚慰了无数受伤的心灵。然而我很想知道,究竟是什么,促使这位年轻、和平、才华横溢的基督徒、牧师、神学教授,义无反顾地走上以刀剑对抗暴政的各各他之路?
面对世界的不公义和仇敌的逼迫,基督徒到底能不能拿起刀剑“抗暴”?基督不是教导他的门徒要顺服地上的掌权者吗?不是让“上帝的归上帝,让凯撒的归凯撒”吗?既然基督徒是这世界的客旅,又何必为这世界的事情所忧虑呢?潘霍华说:“基督徒不能避开世人。他们从这世界里被呼召出来跟随基督;假如世人歧视其中一个弟兄,基督徒就要爱他,服侍他;假如世人虐待他,基督徒就要帮助他,并安慰他;假如世人侮辱并欺负他,基督徒就要牺牲自己的荣誉来掩盖兄弟的耻辱;世人在哪里追求自己的利益,基督徒就在哪里放弃自己的利益;哪里有剥削,基督徒就不占有;哪里有压迫,基督徒就弯腰扶起被压伤的人;如果世人拒绝正义,基督徒就寻找怜悯;如果世人以谎言回避,基督徒就为哑巴说话,舍命为真理做见证!”。潘霍华通过以基督为中心的信仰诠释了何谓“基督徒”的身份,在与世人同负一轭,“与哀哭者同哀哭”的圣徒团契中,基督徒不再为人的奴仆。
今天很多人误解潘霍华,轻率地给他和卡尔.巴特戴上“神死神学”的称号,以致于人们以为潘霍华是世俗神学激进神学的代表,是推动社会福音运动的主力。即便是“神死神学”也并非尼采的“上帝死了”,不过是在这个众神堕落的年代里,呼召人类更新变化,与神复合。潘霍华说现在这个世界已经“长大成人”,不代表上帝已经死了,而是说人类应该学会自己承担责任,而不是凡事推诿给上帝。潘霍华放弃逃脱升天的机会,毅然回到德国加入抵抗组织,猛烈抨击纳粹的国家教会,大力宣扬基督纯正的教义,这是他信仰明明可知的确据,因为 “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雅各书:2:20》)。
潘霍华总是批评“廉价的恩典”,在他看来基督徒是耶稣花重价赎回来的,而廉价的恩典则把基督的馈赠贬值为买一送一的商品,把关乎救赎与生命的信息缩水为等价交换的货物,是可忍,孰不可忍?潘霍华对“懒惰的基督徒”的批评尤为激烈,这些基督徒躺在路德“因信称义”的遗产上,白白收取救恩却不付出,空口宣认信仰却不守律法;自以为有“基督徒”的“标签”就能进天国,却没想到反而沦为假冒为善的法利赛人。
这是一个弯曲悖逆魔鬼掌权的时代,这是一个信仰沦亡纵欲败坏的时代,这是一个基督允诺要来而还没有到来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需要聆听这位圣徒永恒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