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轩:右倾化将日本推入“万丈深渊”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25 次 更新时间:2012-12-10 13:07

进入专题: 日本  

铭轩  

冷战结束以后,日本社会思潮逐渐右转,尤其是最近20年来,日本国内经济低迷,第二大经济强国地位被中国夺取,日本甚至要落后于印度等新型经济实体;政治混乱不堪,自小泉以来,已经连续出现年年换首相的闹剧;与周边中韩俄三国同时爆发岛屿争夺战,日本在东北亚的地位更加被边缘化。经济、政治以及外交等问题的受挫促使日本更加走向右倾化的道路。而右倾化可以说日本真正走向衰落的开始。

右倾化风靡日本政坛

冷战结束以后,日本社会思潮逐渐右转,不仅左派政党和左派人士在日本社会的政治影响力日趋下降,而且,一些左派政治党派和左派人士也追随日本社会右转的大潮而改变既有政策和主张;无论是在日本政坛、舆论,还是社会思想意识中,右派势力普遍得势。牵制右倾化的社会力量日趋减少。左派的民主党在执政以后,严重的右倾化政策表现成为日本社会最近两年来右倾化的集中反映。

处于国内政治选举的需要,当前日本国内,无论是执政的民主党还是在野的自民党、日本维新会,无论是中央政治人物还是地方政治人物,都在积极向右翼势力靠近,冀求右翼力量的帮助和支持,从而在日本政坛发挥能量。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日本维新会党首石原慎太郎和大阪市长桥下彻等,之所以成为日本的政治明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动员右翼保守力量,主动寻求右翼力量支持。

二战后,日本出现了三次政治右倾化现象。20世纪50年代,随着美国冷战政策的出台,日本政坛出现了第一次右倾化现象。被开除公职的旧官僚复职,旧军人和旧右翼组织复活,二战甲级战犯岸信介(现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的外祖父)就担任过日本右翼组织“祖国防卫同志会”的顾问,并在1957年和1958年两度组阁,担任了3年多的日本首相。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政坛再次出现右倾化趋势。这次目标是要求日本重回正常国家,在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成为政治大国,在行动上积极增强军事力量并向海外派兵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扩大日本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实际影响。

进入21世纪,日本政坛开始出现第三次右倾化现象,日本的右派政治家们计划修改宪法、修改防卫大纲、行使集体自卫权,在对外关系上强化日美防卫合作,不顾邻国的反对参拜靖国神社,挑起并激化与中国、韩国等国的领土争议。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刘江永对说,在中日、韩日关系因领土争议而敏感紧张的时刻,无论是自民党还是民主党,积极对外强硬的声音,反映的是日本政治不断加深的右倾化走向。日本政坛的这一倾向将使日本与亚洲近邻日益隔绝。也许,这是日本真正走向衰落的开始。

右倾化害人又害己

日本右倾化的特征是比较强调自己国家的观点,缺少了对周边邻国的理解,缺少了对国际和平、国际经济建设的贡献。右倾化也是日本衰落的一种表现,是其缺少信心,看不到新方向的结果。

目前,无论是执政的民主党,还是在野的自民党,日本国内的政客们正努力将国内民众对日本政治的不满诱导成为对中国的不满,以便在这种矛盾转移中让本党和自身渔利。这和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国内经济问题严峻,农民和市民普遍不满,而使日本军部和政府愿意通过对外侵略战争的方式外引其国内矛盾。

中日关系的发展和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存在着非常强的相关性。日本国内右倾化趋势发展越强,中日政治关系受到的侵害就越大,是一种负相关关系。而中日民间感情与中日政治关系发展则存在正相关关系,中日政治关系发展越强,中日民众间的感情就会随之改善。

受影响的不仅是中日两国关系,日本与亚洲邻国间的关系也深受日本政坛右倾趋势影响。作为深受日本殖民统治之害的国家,韩国担忧因慰安妇问题及独岛(日称竹岛)主权争端而趋冷的两国关系将愈加难以修复。

政治右倾化激起的将是民族主义思想膨胀,日本政治右倾化威胁亚洲和平。作为世界唯一未对发动侵略战争进行彻底反省的国家,日本日趋强硬的外交政策和不断膨胀的民族主义情绪,将会给地区安全带来新的不确定性,把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引向更加危险的境地。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历程,已经昭示了日本右倾化和日本民族主义膨胀后给日本人民和周边邻国带来的历史性灾难,牢记这些血的教训不仅有利于亚洲和平与安宁,也有利于日本自身的稳定发展。

    进入专题: 日本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977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