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日渐变暖的新形势下,推进低碳发展已成世界潮流。“十一五”以来,低碳发展越来越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重视。但迄今为止,还有不少人对低碳发展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全球气候是否变暖尚待实证,低碳发展不过是西方一些国家的阴谋,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大发展阶段,没有必要陷入其中。如何认识低碳发展的意义,显然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低碳发展是“低碳”与“发展”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低碳发展并非一味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而是要通过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减碳的同时提高效益或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短期内不能在国际社会承诺进行碳排放总量的控制,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推进低碳发展迫在眉睫。
推进低碳发展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能源消耗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烟尘排放量的70%、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来自于燃煤。长期以来,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很不合理,煤炭消费占比始终在70%左右。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造成中国环境问题突出,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并成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水力、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海洋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具有清洁和可再生的特性,是优化能源结构的主要方向。推进低碳发展,必须调整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无碳或低碳能源的发展,这将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
推进低碳发展有利于保护环境。低碳发展并不局限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是减少整个地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低碳发展阻止地球变暖,将从多方面保护我们的环境,如降低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促进降水分布的均匀,缩小干旱地区的范围,保护南极、北极和高山上的冰川,延缓海平面的上升趋势等。通过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促进低碳发展,还将大幅减少因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而导致的环境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增加森林碳汇促进低碳发展,将促进植树造林和生态保护,维护生态环境平衡。通过低碳生活促进低碳发展,将大规模减少人类生活对环境的直接破坏。
推进低碳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低碳发展,就必须降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产业的比重,提高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产业的比重,而这正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中国正处于以重化工业快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以高消耗、低效率、重污染的重化工业为主,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约占50%,能源消耗却占总能耗的70%左右。GDP增长中第二产业增长最快,而第二产业中高耗能产业占比较高,能源密集度较低的第三产业发展则明显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而低碳发展要求向具有高附加值、“低碳”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向发展,这将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我国产业由“高碳”向“低碳”转型。
推进低碳发展有利于培育可持续竞争力。在低碳发展的世界潮流中,谁先掌握低碳技术、低碳品牌和低碳标准,形成较低成本的低碳产业,生产被消费者认可的低碳产品,谁就抢占了新的市场制高点,拥有了新的竞争优势,形成了可持续的竞争力。近年来,低碳发展刺激了低碳技术的投资,刺激了经济增长和新就业机会的创造。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8》中预计,未来30年—40年,全球每年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的投资在5000亿美元以上,2007年—2030年期间投资超过26万亿美元。在全球低碳发展的竞争中,塑造低碳品牌成为各国培育自身可持续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抓手,原因在于消费者对低碳品牌越来越认可。与此同时,各国纷纷制定各自的低碳标准,以掌握国际社会低碳规则的制定权和话语权。
推进低碳发展有利于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历史上的累积碳排放主要是由发达国家造成的,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历史累积碳排放量占全球历史累积排放量的比例较低。中国人口众多,尚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阶段,资源禀赋以煤炭为主,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比发达国家更严峻的挑战。尽管如此,中国依然坚定地强调低碳发展,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政府早在1994年就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于1996年首次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2003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2006年6月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又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同时,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谈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国际气候制度的构建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推进低碳发展,不仅符合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的国情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且符合国际发展的潮流。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推进低碳发展是一个功在千秋、与他国互利共赢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