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61 次 更新时间:2021-11-17 14:32

进入专题: 中国共产党   文化建设  

李佐军 (进入专栏)  


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百年来,文化建设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主要抓手,并积累了丰富经验。目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总结我党百年领导文化建设的经验,对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光辉历程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领导文化建设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时期:“文化救国”时期(1921-1949年)。此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鲜明特征是“文化救国”。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肩负起了传承改造传统文化、吸收创造新文化的使命。在党成立前的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就发起创办了工人通俗读物《劳动界》。在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在红军中设立“红军之友社”,创办《红色中华》《红星》等报纸,建立了红色图书馆;各地苏维埃政府设立了专职文化机构;在苏区开办了各种扫除文盲和进行思想启蒙的业余学校;在国统区依托“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组织团结了鲁迅、茅盾、夏衍等革命文化工作者,主办了《北斗》《夜莺》《向导》等杂志。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党领导文艺工作者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优秀作品;在陕甘宁边区等根据地设立了多级文化委员会,开展了“文化入伍”运动,建立了延安美术工作者协会、抗战剧社等社团;以左翼文艺工作者为核心,团结了大批杰出文化人进行抗战宣传工作,培养了以刘白羽、碧野等一批青年文艺家。在解放战争时期,强调实现解放区人民文化翻身,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山东解放区于1946年12月创办了《文化翻身》期刊;文艺工作者创作了《暴风骤雨》《白毛女》等经典作品。

第二个时期:“文化立国”时期(1949-1978年)。此时期,作为执政党领导文化建设开始由文化救国转向文化立国。毛泽东在1949年新政协致开幕辞时宣告:我们“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建国初,文化建设主要任务是“改造旧文化、建设新文化”,一方面收回了中国的教育主权和文化领导权,另一方面对各类学校学制和课程等进行改革。1951-1956年开展了文化扫盲运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党领导各级政府进行了大规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至1965年,全国已有县级文化馆2598个,城乡影剧院2943个,县级以上图书馆562个,群众艺术馆62个,乡镇文化站2125个。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经典作品,如《青春之歌》《红岩》《创业史》等长篇小说,《梁祝》《长征组歌》等音乐作品,《开国大典》《毛主席去安源》等美术作品,《龙须沟》《蔡文姬》等剧作,塑造了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精神。但因受“左”倾错误影响,文化建设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如对私有文化改造过于追求“纯粹”,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反右出现了扩大化等。

第三个时期:文化富国时期(1978-2012年)。

改革开放后,党领导文化建设重点转向了文化富国,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将建设精神文明作为新时期总任务之一。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奋斗目标。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此时期,还进行了经营机制市场化改革、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双轨制”改革等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第四个时期:文化强国时期(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了文化强国的新时代。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中央还印发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文件。此时期,党通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等,在文化发展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同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获得快速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始终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自觉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马克思主义是立党之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依据。百年来,我们党一方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因为始终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党才保持了正确的航向,才不断抵御了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才有了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的有力工具。

二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党领导文化建设始终是围绕人民展开的。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建党以来,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倡导一切文化工作者必须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正因为坚持这一点,我党的文化建设才不断取得了上述成就。

三是始终坚持不断创新文化。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文化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创新。文化的繁荣,更是离不开创新。百年来,我党根据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阶段的形势和任务,相继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为各时期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创新,强调要在文化内容、文化形态、文化载体等方面进行创新,强调要同时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体制的创新。正因如此,我们党领导的文化建设才不断取得了新的成就。

四是始终坚持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的精髓。文化是需要传承和交流的,没有历史根基的文化和封闭的文化都不可能持续下去。传承传统文化与吸收外来文化之间存在矛盾,需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方面,我党重视传承传统文化,吸取其精华。习近平强调对传统文化“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另一方面,我党重视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习近平强调,“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正因为我们党广泛参与了与世界文明对话,开展了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认真学习吸收了国外先进文化经验,才很好地领导了文化建设。

五是始终坚持文化建设与实践紧密结合。文化根植于实践、来源于实践,从实践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再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所形成的各时期特色文化,就来源于各时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实践。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革命创业史、现代化建设史、改革开放史。实践总是与特定时期国情相连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社会主要矛盾,文化建设也就有不同侧重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此后文化建设又有了新的内容。正因为坚持了两者的结合,我们党才在领导文化建设上一路凯歌。

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重要启示

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文化建设史提供了重要启示。

第一,文化建设永远在路上。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人民需求无止境,文化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内“五位一体”建设协调难度加大,需要文化建设提供更强大的动力和保障。

第二,坚定文化自信。从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百年史可看出,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广阔前景,我们党已积累了丰富的领导文化建设的经验,继续领导文化建设具有很好基础,坚定文化自信完全可行且必要。

第三,重视文化安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上升,我们党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如何保障文化安全提上议事日程。从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百年史看,文化安全也从未远离过我们。故在新发展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安全,清醒面对“四大考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第四,提升文化建设领导力。领导力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保障。不断提升领导力是我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法宝。面对新的形势,我党需要通过加强政治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作风建设、意识形态建设等,不断提升文化建设领导力。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21年10月18日



进入 李佐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共产党   文化建设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共和国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971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