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将最近几年的中国经济走势简单归结为三句话:短期乐观(2010年底到2011年初)、中期悲观(2011年底到2013年)、长期乐观(2014年及以后)。顺着这样的思路,我进一步预判的是,2012年是中国经济“最紧张”的一年,2013年才是“最危险”的一年。直到2014年,我们会经历“最坦然”的一年,才又开始迎接2015年及之后重新充满生机的黄金时期。
如果我们已经习惯了经济保持年均10%高速增长的惯性思维,那么从2012年开始,必须开始接受8%,甚至更低的中速增长现实。
过去我们总是认为,中国需要经济的高增长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当经济规模还不大时,这样的思维也许无可厚非。但是我更愿意认为,中速增长也许才是中国经济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最优选择。
我们已经注意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年均增长率是7%,刚刚过去的2011年,以及未来的今明两年,这一数字保守地看,也会达到8%,这说明“中速增长”已经是在政府管理经济的“容忍度”之内了。
同样重要的一点,国际经济形势的低迷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绝大部分国家的经济都处于零增长、负增长状态。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经济过分的“一枝独秀”,容易遭致“枪打出头鸟”的境遇。
2012,是最“紧张”的一年。
在今年,首感紧张的应该是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有两大块。工商业税收在减少,土地财政的收入在减少,但支出反而在增加。一大块是通常的支出,另一块,之前没有的,现在有了,那就是集中还款期的到来。今明两年还要还款4.6万亿。到2013年前后,有些地方政府可能要“破产”。当然,政府不可能真的破产,这笔钱会让银行来承担。而银行的钱又来自哪里?来自于广大企业和老百姓。这就是财政金融的系统性风险。
2013,“危机”未必是坏事。
尽管2012年的中国经济很“紧张”,但真正的严冬却是在2013年,而且这个严冬可能会很冷,因为短、中、长三个周期的谷底在这一年前后发生了叠加。
近代以来的世界史中,还没有发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在持续发展30年后能继续“高速”下去。
2013年,中国经济会出现一次“硬着陆”,表现为部分中小企业歇业、部分银行难过、部分地方政府“破产”。部分中小企业的歇业,这两年已经出现了端倪。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产能过剩行业中的中小企业估计很难幸免。加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外部经济形势的恶化造成的需求降低,外向型的中小企业也会难逃厄运。
经济硬着陆更广泛的根源还在于以下几方面:
首当其冲是税收。税收年年保持20%~30%的超高速增长,两三倍于GDP和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如果说GDP可能有点水分,但是财政收入可是真金白银。财税收入差距拉大不仅是各阶层的差距拉大,还有政府与企业、民众的收入差距拉大。现在政府控制的财富太多了。
其次是投融资的倾斜。在“V”形反危机的过程中,4万亿的投资主要投向地方的投融资平台和大型企业,广大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广大的创业者拿到的比例很低,造成了财富、尤其是财产与收入的进一步拉大。
再看股市,按吴敬琏的说法,连赌场都不如。在中国股市里,谁在挣钱?是掌握信息的一方在挣钱。至于那些不掌握信息的广大散户中,80%~90%都是赔钱的,股市成了一个加重财富分配不公的平台。
把钱存到银行里,但是通货膨胀让钱又实际贬值。不仅如此,在2000年前后又出现了新的三座大山:买房难,看病难,上学难。GDP在增长,我们的生活水平究竟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所以,我倒觉得经济硬着陆和社会危机的释放并不意味着昏天暗地,经济发展有周期性波动很正常。经过这么多年的高速发展,是该歇歇了。所以在2012年和2013年出现经济上的一些歇脚,是为我们长期发展赢得了机会。同时通过这次着陆,可以倒逼转型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