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新生:泰纳线的伤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728 次 更新时间:2005-02-05 22:48

进入专题: 泰纳线  

乔新生  

近年来,围绕着俄罗斯石油运输管道的走向问题,中日俄三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俄罗斯方面认为自己奇货可居,所以,在与中国进行商业谈判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向日本方面传递信息,希望日本方面加入竞争。日本加入运输管道竞争之后,提出了回报率更高的运输管道走向的方案,所以,已经完成技术论证的安大线彻底搁浅。2002年,俄罗斯方面提出了修建安加尔斯克到远东纳霍德卡的所谓安纳线,吊足了日本人的胃口,但到2003年,俄罗斯自然资源部以生态原因否决了中俄之间敲定的安大线和俄罗斯石油公司提出的安纳线,最终选择了这条运输管道。

这是一个以政治为依托,以商业利益为基本追求目标的多方位的竞争结果。如果能够对这一个案进行全面的分析,那么,对确定中国今后的国际关系和外交走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俄罗斯巧妙地利用了地方的声音

首先,这次商业性的谈判一开始是由政府推动、中俄两国的国营公司具体实施的。在谈判过程中,这两个世界上最重要的转型国家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暴露无遗。在俄罗斯,由于民主政治改革,中央政府的权力受到了地方政府特别是远东地区各个地方政府的制约,在与中方达成初步协议之后,远东地区的政府官员频频在各种场合发表不同意见,而这些意见直接影响着俄罗斯中央政府的政治决策。所以,如果没有考虑到俄罗斯的国情,或者没有预见到俄罗斯中央政府会利用地方某些部门和官员反对的声音,提高对中方的要价,那么,即使在今后的合作中,仍然会遇到麻烦。从俄罗斯方面来说,由于引入了日本这个最大的竞争对手,使得这场商业谈判变得对自己十分有利。如果说俄罗斯的远东地方政府和官员制约了俄罗斯中央政府,那么,俄罗斯中央政府何尝不是利用这些所谓的“地方反对意见”,获得对俄罗斯更有利的谈判地位呢?所以,俄罗斯中央政府在这次关于石油管道的投资方案问题上,充分地利用了俄罗斯的政治资源,并且通过外交策略,引入了战略竞争者,最终取得了较高的收益。对中方来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虽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能源政策,并且利用各种渠道寻求未来的能源供应商,但是,在同外国政府谈判时,并没有充分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通过外交途径、领导人会晤、商业筹码全方位地争取对自己有利的结果。现在,让已经“煮熟的鸭子飞走了”。

在商言商,是中国企业界摆脱传统意识形态的桎梏,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提和基础。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等各个要素都在不断地融合,相互交织,共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仅仅看到经济的重要性,而没有通过政治的或者外交的手段积极促成商业合同,那么,发展政治、外交关系的意义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次中俄之间的石油运输管道谈判,从一个侧面说明,任何国家都在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间,传统的商业关系和地缘政治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决定商业合同的最主要因素仍然是国家的现实和未来经济利益。

中国的矜持收获了恶果

其次,从这次中日俄之间关于石油管线的竞争过程中,可以明显发现,在东亚地区出现了新的大国关系。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崛起对日本和俄罗斯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它们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规则从中国市场上获取本国利益的同时,也在千方百计地通过联合抵制,阻挠中国在国际市场谋取更大的国家利益。在能源战略上,俄罗斯作为最大的供应方在今后20年内不会发生根本变化,而日本作为传统的石油需求方迫切希望在俄罗斯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中国的崛起无疑妨碍了日本能源战略的实现,所以日本希望通过联合俄罗斯,共同抵制中国。在三方之间的博弈中,日本围堵中国的意图明显,而俄罗斯坐山观虎斗,希望从中获取更多的好处。中国凭借地缘优势,认为自己稳操胜券,所以根本没有使出全力争取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商业合同。在这样的情势下,中国的象棋输给了日本的围棋,“楚河汉界”不但没有挡住日本的包围,反而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失去了商业合同。对于日本人来说,只要绕过中国,日本就有了与俄罗斯对等谈判的筹码,就可以利用自己的金元外交优势,充分地实现国家利益。这种排斥竞争对手,占据市场主动的做法,在日本人看来是一种最大的胜利。但是,由于日俄之间的供需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在石油日益短缺的今天,日本人能否如愿以偿人们还需拭目以待。从中国方面来说,被排斥出局并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虽然俄罗斯方面一再表示愿意通过各种途径稳定对中国的石油供应,并且积极探索在能源领域的其他合作方式。但是,在管道运输这种比较优势明显的商业谈判中,中国确实是颗粒无收。

这种大国之间的利益纷争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今后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压力。在争取国家现实利益的同时,各国之间为了自己的长远发展和战略布局,会通过各种手段削弱甚至毁灭自己的竞争对手。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温良恭俭让,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都可能会给中国未来的发展带来更多的问题。只有牢牢抓住历史的机遇,调动一切手段,捍卫国家的利益,才能在今后的国际关系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

在中国的国际关系守则中,过分强调政治关系,而没有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可能会对中国未来处理国际关系提出的更全面的要求。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国家关系学说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只有把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放在中国未来对外关系的重要地位,才能够制定出更加充满生机的、具有灵活性的国家关系学说。

缺的不仅仅是一个沟通平台

最后,地区国家结盟和区域多边组织的建立使得国际关系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状态。中国长期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固然有利于韬光养晦外交策略的实现,但是,这种被动参与国际组织特别是地区国家合作组织的外交方针,不利于中国稳定周边关系,更不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积极发展长远牢固的商业合作关系。可以说,韬光养晦作为一种外交策略,只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个方面。在中国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如果在经济外交和政治外交中仍然信奉传统的做法,那么,很可能会失去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机会。事实上,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积极组建“上海合作组织”的同时,继续加深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往来。但现在看来,面对区域组织多样化的大趋势,中国方面还需要加强与俄罗斯和东亚各国的合作,还需要更加努力地创造各种平台,积极通过区域组织解决彼此的商业纠纷。可以想见,如果在俄罗斯与东亚之间有一个可以相互谈判的固定机制或者合作组织,那么,中日俄之间关于俄罗斯远东石油管线的谈判将会是另外的结局。正是由于中国方面的单打独斗,才会导致今天这样的结果出现。当然,对俄罗斯来说,撇开中日两国任何一方建设俄罗斯远东的石油管道,都不是一个最佳选择。因为只有在投资多元化的时候,商业风险才会最低。俄罗斯甩开一个合作伙伴,但未必能够得到另外一个合作伙伴。在讲求“共赢”的今天,俄罗斯的选择充满了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不过,在日本与俄罗斯之间的秘密交易没有公开之前,我们不知道俄罗斯得到多少或者失去多少。假如说在东亚和俄罗斯之间有一个可以相互信任的合作组织或者松散的谈判平台,那么,中日俄三方都可能会在俄罗斯石油运输管道的建设中获得好处。可以说,处理大国之间关系的传统思维方式,断送了一个最好的棋局,中国何尝是唯一的失利者呢?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来源:《看世界》2005年第2期)

    进入专题: 泰纳线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69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