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国和俄罗斯对西方提出的叙利亚问题决议投否决票。中国驻联合国大使李保东指出,“个别国家热衷干涉别国内政,煽风点火,挑拨离间,惟恐天下不乱。”李大使还公开点了英国和美国的名,指出这些国家的提案完全违背《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8月4日,中国和俄罗斯、古巴等12国在联合国大会议上反对通过叙利亚议案。这在近年来中国外交工作中还是罕见的举动,代表中国外交的一种新姿态。
中国外交进入一个必须的抉择期:维稳?还是维权?背景是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实力得以迅猛增强,人民生活普遍提高,中国人从来没有这像今天这样自信地生活着。但在国际上中国形象并没因为其实力增强而使其地位得以提升和受到更多国家的尊重。相反,中国走入相对孤独期,甚至一些曾经是“兄弟加同志”的友邦也走到了中国的对立面上。人们不禁在问:中国的外交出问题了吗?
小国不能欺负大国
今年5月,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在一次大会上指出,中国块头大,现正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不让别人感觉得可怕,谦虚谨慎尤为重要。中国“不能傲慢,既不能对小国穷国傲慢,也不能对大国富国傲慢”。戴秉国国务委员此话是对中国多年来奉行外交思路的总结,中国这么多年也是这样做的:克制、退让以维护国际社会,特别是周边国家的稳定大局。他同时还强调,谦虚谨慎绝对不等于让别国欺负,小国不能欺负大国。而近年来的现实确实是某些小国在欺负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中庸”与“和为贵”,它深深地影响中国人的思维与行动。体现在外交上就是要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谐”。30多年来,中国外交的支柱有四:头等重要的是与大国建立稳定的关系,特别是对美国、对俄罗斯以及对欧盟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次是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经不懈努力,中国解决了除印度之外所有陆地划界问题。第三是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一直处于稳定状态。第四是坚持开展多边外交,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里中国始终是以坚持正义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
今天,四个支柱仍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其核心思想就是稳定外部环境,兼顾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局,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表现在应对国际事务上,中国崇尚王道,“多与少取”,而不是霸道,包括在几场地区冲突、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以及利比亚和当前叙利亚问题上都主张“和为贵”,通过和平谈判协商解决问题,而反对诉诸武力和外部武力干涉内政。
今天如何看中国外交,身处国内和国外,你会得到两个完全不同答复:中国国内百姓,如很多网民认为中国外交较弱,外交部只会抗议了事。而国外则认为中国外交政策日趋强硬,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变了。其实,中国从来没改变其外交政策,变的只是民众心态:中国正在走向强盛,不能再忍受任何屈辱;变的只是有关国家对华焦虑增多:中国正在变得强大,强大后就会咄咄逼人。无论是对中国人,还是外人,这些只是表象,发展国内经济和稳定周边环境仍是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
“和为贵”把中国带入尴尬境地
“和为贵”外交取向在保证中国拥有相对稳定外部环境的同时,也把中国带入比较尴尬境地:美国重返亚太地区,不断加强在华周边军事部署,挑起地区旧有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主权矛盾,提出要“再平衡”已经或者即将因中国多年持续发展而打破的、曾以美国主导的地区格局,中国已成为其最主要假想敌。周边小国也认为中国全心全意发展经济,特别是随着中共十八大召开在即,不可能会对挑衅行为做出任何反应。4月10日菲律宾军舰在黄岩岛附近海域企图抓捕中国渔民验证了这种心态,因为在这个海域菲律宾军舰一直如此,中国则坚持大国风范,忍让过去了。此前,菲律宾军舰从来没有遇到过中国执法船的护航。这种惯性思维模式在遇上中国执法船时就直接引发中菲黄岩岛的对峙。
国家兴衰除要有国内经济发展和政治掌控能力外,还要有灵活外交,从而保证国家在国际上拥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回顾三十年的中国外交,在很多人眼里维稳成了主题,这种稳定既有与大国关系的稳定,也有与邻国的关系稳定,这是中国三十年来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但中国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在海洋上从北到南,中国正遭遇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挤压,黄海与韩国渔业纠纷不断,两国互有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在东海钓鱼岛和东海石油开采,中国与日本也摩擦没有停止;在南中国海,除了几个申索国要与中国分割海域和岛礁,其他域外国家也虎视眈眈地插入其中,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也试图在此分一杯羹。4月黄岩岛对峙成为中国外交的转折点:维护海洋权益上,中国不再寄希望于对有关国家的“善意维稳”。
中国选择有二:一是为维护稳定而保持克制并做出牺牲,但这毕竟是没尽头退让。二是奋起维权,充分利用国家实力,对中国的领土和领海权益坚持予以保护。外交上的维稳与维权并不矛盾,维稳是维护权益的保证,而维权也促进了稳定关系。有一种观点一直在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抉择,认为改革开放的局面来之不易,要竭力维护这一局面,为达到此目的,可以在局部上做出牺牲。
近期中国海洋政策的调整只是代表外交在维稳和维权选择的一个侧面:中国海监船、渔政船出去巡逻、彰示主权的次数增多,政府护航下渔船编队赴南沙海区作业,石油公司开始在南中国海海域招标钻油,中国还升级管理南中国海诸群岛的行政机关。从过度追求维稳到适度维权,这种政策调整完全是在经历多年挤压后的反弹。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前不久在清华大学世界和平论坛上的讲话是对这种抉择最好诠释。他说,将继续妥善处理与有关国家分歧、摩擦,在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共同维护与周边国家关系和地区稳定大局。在这里,维权是基础,维稳是条件。把维权放在基础位置,这是今后中国外交必须的抉择。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