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下半年经济:稳增长更需稳政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04 次 更新时间:2012-08-04 10:50

进入专题: 稳增长   稳政策  

欧洲时报  

中评社香港8月4日电/法国《欧洲时报》8月3日载文《中国下半年经济:稳增长更需稳政策》,摘要如下:

七月的最后一天,各界等待多时的中国经济“年中定调”终于“靴子落地”——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研究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并对下半年的基调、方向与任务给予明确。其中,“稳增长”被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的经济状况与政策走向一直牵动着全球神经。按照惯例,这个决定中国下半年经济走势的会议会在7月中下旬召开,不过,今年它来得有点晚。进入7月,中央高层频繁奔赴各地摸底调研。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及温家宝还分别主持召开了党外人士和专家的经济形势座谈会。这似乎表明,海内外经济形势确实复杂,中国高层需要听取更多方面意见,掌握更加全面的信息,以便合理把脉经济走势。

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加之中国上半年经济增速近3年来首度跌至8%以下区间,外媒普遍对中国今年下半年经济感到悲观。中国高层这次会议也特别提到,要增强忧患意识,应对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

为应对当前经济增速回落,已经有声音提出,着眼于短期,实施逆周期调节政策,适当加大重点项目建设,酌情放松银行体系资金向实体经济传导的管制约束,保住“增长底线”。这不禁让人想到:2009年的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政策,牵动了至少8万亿元资金,带动了楼市的突然“起死回生”,造就了2010年房价的飞涨。

那么这一次,中国还会再次刺激房地产,来拯救中国经济吗?房地产市场近期出现的一些新动向,似乎在回答这一猜测:各地房地产调控的“微调”已越来越多见诸报端,在扬州奖励购房政策出台后,住建部更出面“肯定”,从而进一步鼓舞了各地纷纷跟进。与此同时,深圳再现久违了的千人排队购房;北京、南京传来新盘被抢购的消息。不过这次会议已经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切实防止房价反弹。

由此观之,中国官方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会出现实质性放松,而 “向改革要增长”的思路将得到延续。

也就是说,官方除了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外,还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及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将改革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寻求经济发展模式的更大突破,包括引导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能源、电信、金融、卫生、教育等垄断性领域,使经济增长更加依靠效率提高,而非资源投入。

当然,在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的同时,中国还需要稳定的信心与稳定的政策。

首先,对经济增速下滑无须过于恐慌,对未来经济增长应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由于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强劲势头,外界因此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对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抱有莫名恐慌情绪。其实,世界经济处于大调整或较长期的低迷之中,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速已属不易。更何况经济增长也有周期性,如同当年日、韩高速增长过后一样,势必要面临一段时期的盘整。正如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秘书长素帕猜所言,“我们应该允许中国经济有一个软着陆”。其次,中国的调控政策应保持相对稳定,转换频率不能太快,力度不能过猛,防止通胀、通缩急转。综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采取的多轮宏观调控,大凡政策频繁调整、政策出台时机选择不准、力度过猛或偏弱,猛放与急收交替进行时,总会延长经济收缩期、缩短经济扩张期,进而加剧经济非正常波动。

总之,中国的作用更多是保持亚洲经济的稳定,这需要她用稳定的政策来实现“稳增长”。而对世界来说,也需要用稳定的心态看待中国,既不要因为亮丽的经济数据将其视作全球经济的“救世主”,也无须因为经济增速稍稍放缓,就大呼“衰退”,而应该关注蕴藏在数字背后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的深层次改革。

    进入专题: 稳增长   稳政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606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