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政府不断在钓鱼岛问题上挑起事端,大大增加了中日关系的不确定性。面对日方的频频挑衅,中国或许需要被迫出台一些反制措施,特别是利用当前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特点,采取若干制裁手段,使日本政府不再得寸进尺,鲁莽行事。
日本对华关系的压倒性特点是,经济上高度受惠于中国,增长和发展系于中国,但安全上处心积虑,多方作对并且变本加厉,决意与中国为敌。另一方面,日本似乎吃准了中国既然寻求和平发展、以邻为善,从而只能隐忍不发的国策,以为中国已经甘愿拔掉了牙齿。
日本这种首鼠两端的国民性格不应该得到纵容。否则,日甚一日,中国的一味宽容将退化为绥靖政策,后患无穷。从现在起,中国不妨改变姿态,尝试调动多种政策工具,综合运用经济、政治、外交、防务和舆论等力量,破解日本往往恩将仇报的恶行怪圈。
中日经济合作已经相当深入,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相互依存关系,但日本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更强。这种不对称的依赖性,首先表现在彼长我消的现状和趋势,那就是,中国人目前耳熟能详的日本企业,目前不少都是靠着中国市场得以发展甚至存活的,中国市场已经是它们的“强心剂”,如果中国市场对某些日本企业关上大门,可以说简直就是“直中靶心”;其次,日本金融业目前很不景气,无论是自身的正常业务发展,还是开拓新的领域,其前途都在中国,如果无法在中国市场立足,就是致命的打击;再次,中日企业、银行界目前在东南亚市场形成的竞争关系,中国势头更劲,中国若强力展开地缘经济竞争,日本经济的抵抗力是有限,一定会失去更多的市场。此外,日本虽有一些高新技术、尖端技术,但这些优势并非其独有,中国可以从其他渠道以及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而日本所需要的稀土等战略性资源,恰恰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所掌控。这种对中国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已经成为日本自身的弱点,甚至对它的国运产生影响。
因此,利用这种牵制关系,我们可以综合考虑多种手段,从经济方面出台一些制裁性措施,让日本尽早结束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冒险之旅。在贸易方面,鉴于中日贸易的现实格局,中国出口日本的主要是原料、半成品等中低端产品,而日本则多为“高精尖”的高附加值产品,这就需要我们在一些重要原材料上“刹闸”,对原先的粗放出口采取一些限制性手段。例如日本一直希望在电子产业上永远压倒中国,而中国在稀土资源上对日限售,无疑是“打中七寸”。与此配合,在关税方面,我们也可以推出差别关税,例如在稀土出口上对其他国家关税水平不作调整,而对日本则适度提高。其实,提高进口日本奢侈品的关税水平,一样会让日本相关企业和某些地方政府感到痛处。
在金融方面,也不应放任日本金融机构在中国市场的扩张,可以采取一些具体政策,比如推迟、暂缓或限制对日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开办业务的申请,缩小对日本金融机构的授信额度,通过各种规定抬高日本金融机构在华办理业务的成本。
此外,适当缩小中国游客赴日旅游规模,适度疏导中国游客去向,引导旅游机构减少赴日旅行线路,同时推动游客去东南亚、非洲甚至拉美国家观光。这样,也会让急需中国游客钱袋的日本消费和零售业受到严重打击。
最后,还可以在中日韩三国自贸协定方面对日提出更多要求,或减少让日本获得优惠的项目,甚至无限期推迟达成协定的时间。三方自贸协定原本是一项互惠协定,而对急需周边市场的日本是一个“大礼包”。如今,日本很难依靠发达国家市场,但它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尚未开拓出来,在全球市场的动员能力上并不强,因而对周边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依赖很大。毫无疑问,中国淡化与日本的一些合作计划,减少甚至取消一些日资企业参与的项目,肯定会对日本产生敲打效果。
中国的可选动作很多。我们也可以在政治、外交、军事、安全、舆论方面采取一些措施进行配合,通过协调运作产生的合力,对日本产生真正的威慑作用。当然,对日本采取制裁性措施,确实会在某些领域出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果,但是只要不惜使用制裁和反制手段,日本就很难不断越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