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未来有时候易如反掌,就像我们在漫漫长夜中依然确知天早晚会亮一样。从现在起20年后,若有人问道:全球最大的财富与资产管理中心在哪里?所有路标一定会指向太平洋东岸的一个中国城市──上海。
上海龙腾天下的时刻正在一步步悄然来临。2012年1月30日,对于上海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金色星期一”。这一天,《“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正式发布,发展目标赫然夺目──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
人民币全球中心在上海,或者说,建设以人民币为主导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迄今为止,描述上海未来身份的一次再定位、再细化,也是真正恰如其分并影响深远的路线图。
这个《规划》意味着,上海以最重要的全球金融中心立身处世,绝非再是痴人说梦。在现代中国,没有任何其他地方与上海相提并论,对于金融中心地位的敬慕,不仅拥有强大的遗传基因,清晰的历史记忆,迫切的需求驱动,活跃的不懈追求,而且眼光远大,心心念念,同时又脚踏实地,善于筹谋。
事实上,这些世代相传的人文特点,正是能够孕育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而地理位置甚至政府鼓励等因素,反倒是次要条件或推动因素。想当初,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上海市政府就将“上海金融中心”问题列入议事日程。1984年秋到1985年全年,当全国还沉浸在如何贯彻落实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汪道涵市长就亲历亲为,毅然将全上海的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动员起来,非常适时地作出了“坚定信心,分阶段实施”的决策。当时,列入“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的重大项目之一,就是“‘七五’期间,如何恢复上海国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笔者作为上海市人民银行的惟一代表,有幸参与和见证了那个风升水起的火红年代。
有《规划》在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从此进入了快车道。俗话说,金融乃百业之首。上海应当借此东风,不失时机地、坚定不移地对截至目前所做的发展愿景,加以重新审视,果断调整。
但是,进入快速发展期,决不等同于宏伟蓝图之下的战略目标就能一蹴而就,更不会自然而然地指日可待。我们要承认,2009年4月29日中国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意义在于,上海(而不是别的城市)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已经确立为国家战略。实现这个战略,任重道远。举目四望,凡是全球金融中心,无一不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市场认可),无一不是法制健全、环境友好、功能配套的结果(竞争需要),无一不是国家目标、国家实力、国家意志的结果(终极保障)。往好里说,上海要走的路还很长,现在只不过是下定了决心,厘清了思路,调整了步伐。
上海能够决定性地脱颖而出,真的要感谢华尔街倒台以来的美欧金融危机。事到如今,
世界人民都看到了,所谓世界性国际金融中心,统统都是西方金融中心,最具标志性的则非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莫属,而以新自由主义为哲学基础、以市场万能为政策信条、以减少监管和主体自律为运行架构的美国模式已经破产,保守地说,也是日暮途穷了。所以不难想像,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或世界的中国金融中心,必须在遵守金融中心共同规律的前提下,重新探索,另辟蹊径。《规划》将四大中心的首位给予“创新中心”,可谓大有深意,语重心长。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之路,预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成为能够融合东西方文明的未来超级大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在2008年实现百年奥运之梦之后,下一个国家目标理当成为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建成和维持全球国际金融中心则是中国完成崛起的最后一道门槛。这个顺序是不言而喻的铁律,上海也不会例外。毫不夸张地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成熟之日,就是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大功告成之时。
有必要指出,有些人在为上海和香港的“瑜亮情结”大为纠结,而历史可能会证明,这其实是一个杞人忧天的伪命题。
以建设世界性的国际金融中心为纲,统领上海的诸多要务和各方面工作,应当成为21世纪上半叶国家和上海的共同使命。
世界需要一个共同的未来。中国支持上海。荣耀归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