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长云:进一步做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大文章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91 次 更新时间:2012-05-25 13:35

进入专题: 农业发展方式  

姜长云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也在积极推进。但就总体而言,粮食和农业增产的代价正在明显加大,农业发展方式的问题还在迅速凸显。要继续保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良好势头,要在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进一步做好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大文章。

清醒认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续8年增产,主要农产品供给日趋丰富,是以资源和要素投入的大量增加为支撑的,由此导致农产品成本迅速提高。2005-2010年,我国三种粮食平均每亩的主产品总成本增加了247.65元,增幅达58.3%;其中化肥费、机械作业费、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分别增加了31.6%、125.1%、49.9%和114.9%,分别占总成本增量的10.8%、19.1%、30.5%和28.8%。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2008年,我国每公顷耕地的化肥使用量达到468.0公斤,分别相当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和印度的4.54倍、2.25倍、1.68倍、2.92倍、3.20倍和3.05倍。

农业发展过度依赖资源和要素投入,付出了巨大的环境和生态代价。我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水资源和耕地的时空分布也呈严重的错位状态:有水的地方往往地少,有地的地方往往水少。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40%左右,远低于欧洲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由于水资源短缺,加之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农业发展过度依赖地下水。目前,全国每年的农业用水量约占全社会总用水量的60%-70%,华北平原每年的农业用水约占地下水开采量的70%。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迅速下降,以至于从华北平原到汾渭盆地、长三角地区,近年来我国地面沉降的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严重的地质问题。华北平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可见,现有农业发展方式的运行,日益难以为继。

在现有农业发展方式下,今后增加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难度越来越大。(1)回顾过去,我国粮食产量由8000亿斤提高到9000亿斤用了6年,由9000亿斤提高到10000亿斤用了3年,由10000亿斤提高到11000亿斤却用了15年。借鉴历史经验,在粮食“八连增”的背景下,未来几年继续增产粮食的难度将越来越大。(2)近年来,在我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增产中,主产区的贡献大多比较大;但在我国部分农产品主产区,每50公斤主产品的总成本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2011年为例,仅东北三省就增产粮食1156.5万吨,占当年粮食增产总量的46.8%。但黑龙江省的粳稻、河北的小麦、吉林的玉米、安徽的肉猪,2010年每50公斤主产品总成本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3%、8.1%、3.6%和14.4%。(3)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非均衡发展,在粮食单产较高、水资源较为丰富的东南沿海地区,不仅占用耕地的压力不断加大,水污染问题也日趋突出,导致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面临日趋严重的污染性缺水问题。(4)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疫病频繁发生,且呈常态化趋势,增加了保障农产品供给的难度。

更重要的是,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在迅速凸显。(1)随着人口的增长、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将会呈现不断扩张的态势。这不仅会导致农业发展的环境要求不断提高,还会导致现有农业发展方式的运行面临资源和要素投入难以大幅扩张的挑战。(2)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争夺资源和要素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带动农产品生产中资源和要素成本的上升,提高农业发展的机会成本,进而制约农产品供给的增长。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创造地方财政收入的能力弱,在与城市和非农产业争夺耕地、水资源的竞争中,农业和农村的不利地位将会不断凸显,导致农业发展面临耕地减少、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的约束不断强化。(3)随着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农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竞争压力迅速加大,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现象日趋普遍。尤其是世界农业发展已经高度组织化,跨国公司对国际农产品市场和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已经明显增强。在此背景下,如果不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借此增强农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我国农业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难度将越来越大,甚至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小而散”的农户、中小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日益被推向利益分配的边缘地位,加大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难度。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多管齐下

1.按照完善农业产业链的要求,着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现代产业竞争,实质是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注意发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关键作用,通过产业链要素结构的升级和产业链不同环节协调状况的改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整个农业产业链的供给保障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建议:(1)把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放在突出地位,强力支持农业发展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此,突出支持现代种业等节地技术、节水技术、节能技术和生物化肥、生物农药等环境技术,强化鼓励其创新和推广转化的激励机制。(2)适应农业需求结构调整和农业功能拓展的需求,在进一步支持粮食安全的同时,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业态创新和食品安全的技术支持,更好地引导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和农业的多功能化,统筹实现农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3)瞄准农业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突出支持农业产业链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及其推广转化,突出支持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协调和供应链管理。当前农资、良种、农业装备、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资源化利用,均为农业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也是提高农业产业链竞争力的关键领域。

2.按照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着力支持农业服务业加快发展

现代农业的发展早已超出了传统农业的边界,要求三次产业协调互动,发挥现代服务业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近年来,我国机耕服务、植保服务、农资服务、信息服务、农产品物流服务等农业服务业迅速发展,成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但就总体而言,我国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成为制约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能力提高的重要障碍,加大了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困难。如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和波动,往往与农产品物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滞后密切相关。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农业劳动力老弱化迅速显现,“386199部队”日益引起担忧。但如果对策选择得当,这并无什么可怕之处,反而正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契机。比如,我们可以在推进农业技术“傻瓜化”的同时,一方面,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组织的带头人,带动“386199部队”发展现代农业,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达到“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另一方面,加快培育农业服务业,引导“386199部队”借助分工协作的优势,有效利用植保、防疫等农业服务业弥补自身不足,形成新的农业发展方式。

建议把加强农业服务业,放在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优先地位。按照精简提升普遍服务、优化改造重点服务、突出加强引导服务的原则,优化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职能定位和供给方式。突出加强区域农业服务中心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先支持农业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优先支持面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等农业产业组织的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围绕这些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要优先引导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业供应链管理等农业服务业加快发展,优化配置,带动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体系整体素质的提升。鉴于国内外农业产业链运行的主要驱动力,已经呈现从农产品生产者或加工者向农产品流通环节转移的趋势。要突出加强对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支持,鼓励流通业龙头企业在健全农业产业体系中发挥骨干带动作用。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超对接等新兴流通方式的支持,积极发挥流通方式转变对生产方式转变的带动作用。近年来,在东北等地区,大型农机的推广使用,有效促进了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支持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带动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随着农机购置规模的扩大和农机使用年限的增加,引导农机的集约、节约利用日趋迫切。建议在增加农机购置补贴的同时,实行农机服务补贴、农机维修补贴制度,促进农机的经济合理利用。

3.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积极实施区域层面的现代农业建设重大项目

近年来,随着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迅速成长,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和区域专业化迅速推进,成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应该顺应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和区域专业化趋势,注意整合资源、突出重点、连片开发,把实施区域层面的重大项目或试验示范放在突出地位,形成从区域层面整体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格局。要重点瞄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环节和关键领域,整合集成科技、财政、金融、保险、财政等农业发展要素,连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培育从区域层面整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如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试验区建设,借此培育区域农业的竞争优势、品牌效应和抗风险能力。

4.加强对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支持,鼓励领军型产业组织发挥带动作用

当前,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产业组织之间的竞争。跨国公司凭借其庞大的资本实力、科技优势和对国际农产品市场、农业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在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涉农中小企业、中小农户推向利益分配的边缘地位。相比之下,我国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相对于国外跨国公司,我国本土化的农业产业组织大多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科技含量不高、竞争能力不强、相互之间缺乏分工协作等问题。长期下去,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后,控制我国农业产业链的问题将会迅速凸显,制约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甚至导致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收益大量外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农业产业组织没有竞争力,农业就不可能有竞争力,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会成为空谈。因此,要把支持农业组织创新、促进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产业组织的成长,作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通过增强农业产业组织的竞争力,增强农业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进而增强农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当前,许多大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作用日显,但其对涉农中小企业、小规模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仍然不强,相互之间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关系尚待形成。今后,要在进一步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挥骨干作用的同时,积极引导其与涉农中小企业、小规模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关系,鼓励其强化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农业科技更好地惠及整个农业产业链。要在加强薄弱环节的同时,通过政府支持更多地引导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协同发展,更好地带动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的发育。

    进入专题: 农业发展方式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374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