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28 次 更新时间:2011-11-03 13:00

进入专题: 农业发展方式   农民增收  

李菱   王本周   李振通  

在这次“走、转、改”活动中,我们来到广西桂平市,重点调研农民增收问题。这是一个有着2200年历史、180万人口、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县级市。通过深入多个乡镇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我们深为中国当代农民的创新气魄所震撼,深切地感到:在今天的中国,解决“三农”问题,就在于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创造性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民增收落到实处。只要紧紧抓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个根本,积极组织、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就一定能够制定出符合农民群众需求的各项配套政策,就一定能够激发出广大农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发展现代农业、增加自身收入的巨大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桂平市农村发生的新变化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一、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基础与支撑

在调研中发现,无论是普通农民,还是基层政府,都对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想办法,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实践。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合作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的收入实实在在地增加了。从农民家庭收入来源看,早已从过去单一种植收入转变为多元化的农业或非农业的劳务用工收入、土地入股分红收入、农产品加工收入以及养殖收入等等,且这些收入呈上升趋势,如农村用工前些年人均每天只有30元,2011年已经上涨到80元。走访中,桂平农村出现的三种增收方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农业龙头企业是新形势下农民增收的有效组织者。农业龙头企业直接从事农产品加工,与城乡、工农之间联系密切,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产品和农村劳动力两个资源的转化,对农民的拉动和辐射作用最强,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捷径。同时,龙头企业还有力地带动农村交通、通讯、建筑、流通、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大量农民从事第三产业,大大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实践证明,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有效促进了我国当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深刻改变了我国农民的生产经营模式。在调研中,我们深入走访了位于桂平市的广西金源生物化工实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木薯(或甘蔗、红薯等)为原料的生产乙醇、丁醇系列化工产品的农业龙头企业,每年要消耗木薯干片30多万吨。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 的经营方式,带动当地一大批农户增加了收入。公司引进木薯优良品种,发动农民订单种植保价收购,建立生产原料基地。木薯种植面积从2004年的1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5万亩,种植农户从原来的12万户发展到20多万户。其中,木薯种植面积达到500亩的农户就有100户,种植100亩的农户则多达500户。我们走访的白沙镇福田村木薯种植大户黄家清,种植木薯800亩,去年仅此一项纯收入就达到30多万元。2006年该公司支付给当地的木薯种植户款项达到1.2亿元,2007年达2.4亿元,2008年近5亿元。2010年每个种植户平均收入达到3000元。公司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500多人,常年在公司务工的当地农民有100多人,年务工收入达120万元。这种农业龙头企业延长了木薯加工的产业链,实现了农产品加工的循环经济与综合利用,是农民增收的有效组织形式。

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民增收。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仅是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而且对于推广农业科技与提供市场信息,建设农村市场体系发挥了巨大的带动作用。我们发现,桂平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同时,也成为了农民增收的新“引擎”。我们专程访问了南木镇金龙村的农业专业合作社。金龙村位于南木镇西面,距桂平城区10公里。全村12个自然屯,农户718户,总人口为3369人;全村耕地面积达5093.4亩,过去是个有名的“捧着金碗要饭,守着宝地受穷”的穷村。2007年10月,由金龙村委会牵头组建了金龙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村支部书记骆国信的带领下,合作社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严格按合作社章程管理,以“公司+农户+标准化生产”模式进行生产,成功地运作完成了13个项目,总投资307万元,总产值477万元,股民受益146.9万元,集体积累1.95万元。该社最先开展土地流转入股,通过发动群众入社,以土地入股方式,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从而使农业生产方式开始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合作社经过3年多的运作,入社农户由成立之初的23户发展到目前的297户,土地经营规模由原来的25亩发展到现在的2500亩。目前已建成了年出栏1000头生猪的养殖小区、年出栏300头肉牛的养殖场、350亩立体养鱼场、年出栏3000羽山地鸡的养殖场和1500多亩种植基地。2010年合作社种养项目经营总收入685.03万元,净利润307.7万元,社员(股东)分红总额246.4万元,社员人均纯收入5870元。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4300元,比2006年的全村人均纯收入2885元,增长近50%,推动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致富能人带动农民增收。所谓乡村能人,主要是指农村中在创业、营销与技术等方面有一技之长、德才兼备的群体,如创业能人、技术能人、村干部能人等。他们带头致富、言传身教,对乡村的发展和共同富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生产致富的同时,还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资助贫困家庭、孩子上学、架桥修路等公益项目。我们走访的金田镇彩村养殖户黄丽泉,是桂平市渔业协会会长,金田丽泉黄沙鳖养殖专业合作社主任,也是桂平市最早一批养殖专业户之一。1997年他刚开始养鳖时,仅有鳖池0.2亩,养殖黄沙鳖400只;2010年已发展至30多亩养殖规模,产值470多万元,年利润240多万元。2003年,他带动养殖户成立了桂平市金田黄沙鳖养殖协会,会员达156人,养殖面积317亩,当年经营黄沙鳖收入就达720万元。协会成为基地的核心,带动农户近1000人养殖黄沙鳖,使2003年全市养殖黄沙鳖1500多户,面积2600亩,产量670吨,产值9780多万元。2008年,他又成立了金田丽泉黄沙鳖养殖专业合作社。至2008年底,金田黄沙鳖养殖协会会员和合作社社员已发展至501人,养殖收入1.56亿元,带动全市10140多户养殖,农户人均养殖黄沙鳖收入6.19万元。

二、 农民合作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与平台

在调研中,我们强烈感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载体与平台。我们发现,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即农民合作社是可以担当此任的,它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桂平市近年来形成了一大批涉及种植业、林果业、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农机服务等领域的专业合作社,不仅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而且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据了解,截至2011年6月底,该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89家,2011年上半年新增19家。其中,种植业76家,畜牧水产养殖69家,农机服务35家,农产品加工及购销服务9家。全市合作社已发展社员6万多户,涉及全市26个乡镇350多个村,辐射带动农户20万多户。2010年,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实现订单农业的生产面积25万亩,农产品订单销售量达到50多万吨,销售收入10亿多元,实现社员户产业经营人均纯收入7200多元,比上年增加2000元;辐射带动农户实现人均产业经营纯收入5850元,比上年增加1200元。桂平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第一,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兴办专业合作社。桂平市充分利用当地种植、养殖业发展的传统,形成了优质稻、木薯、甘蔗、花卉、林果、食用菌、黄沙鳖、生猪、养鱼、腐竹加工、农机服务等优势产业,通过积极引导农民组建与优势产业协调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辐射带动优势产业基地化、规模化发展。例如,依托木薯产业成立了富民木薯专业合作社,先后在21个乡镇189个村,建立木薯良种繁育基地431个,共计15.2万亩。又如,以金田镇为核心,组建了20多家黄沙鳖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黄沙鳖养殖面积1万多亩,年产量4000多吨,产值5亿多元,纯收入超过2.5亿元,已成为桂平市水产业的优势支柱产业。

第二,以龙头企业为支撑,兴办专业合作社。比如,龙头企业金源生物化工实业有限公司组建的富民木薯专业合作社,通过推动木薯产业的产、加、销一体化,极大地推进了木薯产业的发展。此外,广得利食品有限公司牵头组建了社坡广信腐竹产销专业合作社,社坡健民食品厂牵头组建了社坡健民腐竹加工专业合作社等。

第三,以专业大户为骨干,兴办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市已有161家专业合作社是由专业大户或经济能人组建的,占专业合作社总数的85.2%。比如,壮君金田淮山专业合作社和家春金田淮山专业合作社均是由当地淮山产销专业大户联合成立,合作社以金田淮山基地为依托,加快了金田淮山产业发展。目前,这两个合作社已发展社员2510户,辐射带动周边种植户1.5万多户。2010年,金田镇淮山种植面积2.8万亩,鲜薯总产量6.4万吨,总产值达3.2亿多元。金田镇农民仅淮山一项就增收5000万多元。

第四,以基层组织为纽带,兴办专业合作社。除了上述的金龙农业专业合作社,目前桂平市还有西山镇前进花卉产业专业合作社、垌心山区林果产销专业合作社、麻垌镇上鸪荔枝专业合作社、石咀镇平治家兴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石龙镇新村永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它们都是由村级组织牵头引导兴办的,在这些合作社的发展中,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带头人的领导和示范作用十分重要。

三、 发展专业合作经济需要关注的问题

桂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阶段,从内部管理机制到对外业务拓展,从吸引专业人才、扩大规模到提高融资能力,都还存在着一定困难和问题。尽管如此,发展农民合作社是当前我国农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径,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单纯外延扩大向集约规模经营转变的重要载体。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意调动农民群众和村镇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与创新精神,充分调动被服务主体和服务主体两个积极性。从桂平的情况看,这两个积极性结合得好的村镇,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规模就大,效益就好。总结桂平市的实践与经验,我们深深感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不仅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更主要的是使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落在了实处,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紧紧抓住以下两点。

一是必须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鼓励农民创新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一场革命。它体现在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并且有赖于生产分工的细化和深化。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依托一定的组织形式或载体,当前农村形成的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也是农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在农民合作社的建设、土地的调整流转、种植养殖品种的选择确定、栽培管理及销售中,都要求党政干部做大量细致的示范和引导工作,只有征得农民群众同意的事情,才能干成、干好。

二是必须充分发挥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村镇基层组织在推动农民合作社建设中的服务和保障作用。当前,急需鼓励发展为分散经营农户服务的各类农民合作社组织,尽快推动一批有信誉、有潜力、农户欢迎的生产性服务组织迅速壮大起来,以推动农民合作经济形成燎原之势,为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创造条件。

    进入专题: 农业发展方式   农民增收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598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红旗文稿,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