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长云: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48 次 更新时间:2024-08-04 22:51

进入专题: 高质量发展  

姜长云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不断取得新成效新突破。推动高质量发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这就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融合发展、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五方面着手,不断完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着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体现了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等生产力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革命性跃升,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何为“新”、如何才称得上“质变”,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同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和制度约束也千差万别。因此,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应该面向实际需求,坚持因地制宜,防止出现“南橘北枳”问题。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及其向产业创新的转化加速推进,“并跑”型甚至“领跑”型科技创新明显增加,但“跟跑”型科技创新仍然居多;许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观,部分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与欧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与此同时,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度推进,一批前沿领域关键技术加速涌现,且呈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群体跃进态势,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转化的周期明显缩短。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作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演进规律,面向拓展新领域新赛道对制度创新的需求,加强制度供给和政策创新,完善产业治理,加快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通过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完善其投入增长机制,做强做优做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鉴于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我们要注意推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地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选择空间。

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实体经济以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以及生产能力投资为内容,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社会财富创造的源泉。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但是,我国当前实体经济发展仍然面临无效供给特别是低端供给过剩、有效供给特别是高端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和广覆盖性等特点。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正在加快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分解、重构和转型升级,重新定义诸多产业的发展方式、商业模式和治理理念。因此,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日益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成为提升产业创新力、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抓手。

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甚至传统服务业在运行逻辑上差异较大。首先,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要尊重数字经济运行逻辑,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政策体系;也要通过制度创新,拓展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逻辑兼容或和而不同的发展空间,加快推进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其次,制造业是发展实体经济的关键。我们要结合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创新投入保障机制,引导数字经济在稳定制造业比重中发挥作用。最后,鉴于平台经济、产业互联网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领头羊”,也是引领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航空母舰”,我们要顺应其产业属性和发展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和常态化监管规则,提升数据安全治理和监管能力,推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创造条件。

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融合发展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2023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的比重分别为54.6%和48.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2%。我们要顺应服务业产业属性和发展要求,面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提高居民生活品质需求,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引导服务业增加有效供给并提升标准化水平,加快优质高效发展步伐。特别是要聚焦重点环节、关键领域需求,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融合化发展,加快其网络化、集群化进程。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品质化提升。引导产业互联网平台等破除跨地区经营行政壁垒,增强引领带动力。统筹考虑中介服务机构发展需求和痛点难点,完善法规制度体系,提升其诚实守信、依法守责和高质量服务用户能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易取得高收益,也面临高风险,但传统的银行融资偏好风险可控。因此,要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甚至政府投资基金、重大产业基金等创新友好型金融。此外,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是服务业发展契机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富矿”,但因其过程和结果往往难以清晰预期,过于严苛明细的规则约束容易限制其活力和发展空间。推进相关体制机制创新,培育诚信合作、包容创新甚至鼓励“灰度创新”的产业生态至关重要。

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化基础设施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平台,是较大程度决定经济运行和国计民生质量的“公共产品”。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甚至“画龙点睛”的作用。新型基础设施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强,要加强其规划、标准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建设,健全其融合利用和赋能创新机制。同时,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拓宽其投融资渠道。加快构建网络联动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引导其优化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健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合作机制。

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中,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具有“骨架”作用。一是要全面深化铁路、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公路收费和养护体制改革与政策创新,推动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和经济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二是要提高航运保险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务水平,推进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助推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三是要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机制创新与协调联动,增强其综合效能和可持续运营能力。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全球产业竞争日益转化为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唯有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临危不惧,赢得战略主动。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日益要求在继续重视效率、效益的同时,更加重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深化制度创新,抓紧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在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具有“定盘星”作用。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要以健全强化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为关键抓手,引导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引导产业链供应链不同环节形成战略伙伴关系。深化政策创新和试点试验,探索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预警和应对机制。同时,重视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的作用,把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加快完善国家储备体系放在重要位置,拓展国家战略回旋空间,增强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通过制度创新,推动产业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合作共赢,增强关键产业备份“平时”可持续运营、“急时”可快速转换的能力。此外,还要重视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这对于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进入专题: 高质量发展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制度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401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评论(0)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