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真是变化快。十多年前的大陆,就是正面用市场经济这个词,都显得异端,如今,却在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地位。
5月29日,马来西亚宣布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至此,已有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三国承认了中国大陆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6月3日,中美双方代表就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在美国举行首次听证会。6月底,欧盟将提交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初评结果”。
一时间,所谓的中国大陆“入市”问题,成了大陆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从公开发表的一些具有官方背景的大陆市场经济发展报告来看,当局在“入市”问题上,也显得有些心情急切。
这并不奇怪。
据外经贸大学中国W TO研究院的数据,截至2004年2月,中国大陆遭受的反倾销诉讼已经超过600起,是遭到反倾销诉讼最多的世贸组织成员国。参与积极应诉的胜诉率只有35.5%。今年4月13日,美国商务部对彩电反倾销案做出终裁,认为中国输美彩电存在倾销行为,倾销幅度为4.35%—78.45%。其中,厦华4.35%,康佳11.36%,TCL22.36%,长虹24.48%,其他应诉企业的加权平均税率为21.49%,未应诉企业的全国统一税率为78.45%。这一裁决对中国彩电行业的影响显而易见。4月14日,对这个裁决,中国官方人士“表示遗憾”。
无论对已经做出,或是今后还会做出的裁决如何评价,如果大陆当局能够做的只是经常表示遗憾的话,就难以向相关国内企业和受到影响的国民交代了。低胜诉率本身就是一种压力。没有人能够遏止遭到起诉或陷入困境的企业思考,它们何以会有如此的处境。可以说,日益增多的反倾销诉讼,使得大陆当局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内压力,而这种压力会引发当年入世时潜伏并受到压制的分歧,从而对政府形成相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压力。任何明智的政治家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虽然中国即使被承认为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也不是说就能完全免于反倾销诉讼,但是,倘若大陆不能得到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中国企业就可能不得不面对接二连三的反倾销诉讼,并且败诉率挺高。可以预料的是,美国等国家要认可中国的“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尚须假以时日。因此,在未来一些年里,“入市”将成为政府不得不面临的难题。
在这种情势下,大陆当局一方面会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入市”,另一方面,为了缓解国内压力,防止矛头指向自己,就会在理论上给国内舆论一个自圆其说的解释。这也就是说,中国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面临政治化的诱惑和风险。
这并非空穴来风。
大陆有学者和媒体就认为,中国经济近几年的迅速崛起,在各方面都给美国带来了很大挑战,再加上中国有别于美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独立的外交政策,使得美国的商界和政界都在寻求一种手段来遏制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正中了它们的下怀。
这不免有些言过其实了。尽管对中国大陆的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与否,确实跟政治有关,但主要还是经济和法律问题。比如,美国拥有1300万会员的工会组织——劳联产联,不仅在当年反对中国入世,现在也反对给中国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客观地说,这更多的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退一步说,某些国家现在不承认中国具有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即使归结为政治原因的解释完全有理,同样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另外的疑问:在中国决定入世的时候,这些问题都想到了吗?
要知道,所谓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并不是突然间出现在中国大陆面前。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条款中,就包括了在15年过渡期内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内容。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所缘起的协定,都是中国政府在谈判后认可的结果,并具备法律效力。如何对待当年认可了的条款,涉及中国的信用。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也是一个基本前提。
如果承认这个事实和前提的话,就难以回避建立在这个事实和前提基础上的推论:一些世贸成员国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企业在应诉反倾销调查时会因此处于不利境地等,这应该是签订有关协定时就能够预见到的问题。可以说,中国大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程本身就值得深刻反思。
意识到这一点,有助于大陆冷静、客观地看待争取市场经济地位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波折。如今,中国大陆入世还不到三年,离15年还差的远,如果平心静气地对照美国市场经济的具体标准,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时难获认可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明智的选择是,认真务实地对待美国的各项市场经济标准,把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带来的压力,变成加速中国市场化的动力。
可以说,任何国家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政治化,都无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