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品牌光明乳业最近推出一款叫做“如实”的酸奶产品,受到众多消费者的关注,网上议论不少。
如实的包装上写着“只有牛奶和发酵菌种”,强调无食品添加剂,包括增稠剂、色素、香精甚至白砂糖都没有,保持酸奶的原汁原味。只有另附的一小包蜂蜜供消费者自己选择添加与否。
网民反映是口感欠佳、确实很酸、价格也高,不过至少“不是皮鞋做的”。当然也少不了揶揄:其他产品都不如实了吗?
皮鞋是最近舆论的男主角,与之搭档的女主角是药用胶囊和酸奶。两位女主角的制造材料之中也包括皮鞋先生这事,连日来引起舆论大哗。
食品和药品相关的原料来源如此不堪,这算不得空前绝后。连同长期暴露在舆论目光下的种种有毒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社会上对饮食来源的信心越来越低落。
本报日前报道指出,消费者的批判除了针对官方执法不力,官商勾结包庇,也包括商人和企业界的道德,以及官员饮食所具备的特供安排等等。
然而信心的缺失之所以是当下最重要的问题,更因为它突显的是社会在这一课题上权威的全面瓦解。
药用胶囊被检出重金属铬超标之后,一些民众开始想着掰开胶囊直接服用药物,但卫生部药物专家表示,胶囊是药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掰开服用会影响药效,甚至产生更严重的毒副作用。专家向媒体解释,药物本身的医药成分只是一小部分,比如阿莫西林的医药成分只有百分之几,其他的辅料和胶囊剂的成分,都是帮助药物吸收和发挥药效的。
笔者近日再三向两名分属国际医疗器材与食品检验的不同企业德国专家询问,都指出胶囊并不是药品的组成部分,本身没有医疗价值,也不会影响药效,其唯一作用就是把药物带入体内,而方便吞食药物也是胶囊发明的主要原因。
一名专家具体指出,可以掰开的胶囊本身就不足以支撑药物进入体内后的完整性,除去之后不会影响药物功能。要对药物释放产生控制作用的胶囊必定会设计成封闭式的,或者是为了携带液态的药物。但大部分胶囊都会在几分钟之内溶解。
卫生部另一名药监专家在铬超标胶囊事件后则在公开论坛上指出,一天吃6个胶囊,没有吃下多少铬,“要冷静,不要恐慌”。
这名专家其实是在解释非法业者用工业明胶代替医用明胶,也解释了在2000年以前中国没有检测胶囊质量的标准。也有其他专家强调了中国标准的严格以及多数食品的安全性。
但是网络连日来还是挞伐揶揄不休,正因为专家说辞与社会的愤怒无奈相比,这样的“安抚”显得过于沉重。而中国民意的沸腾缘于长期存在的民生问题不得解决甚至愈演愈烈,毒胶囊连日来已经在全国各地都被发现,专家说辞若非与民众认知相反,就是经不起追问和专业考验。
于是应该在民众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政府公信力越来越边缘化、行业权威纷纷消失,如果连必须具备科学与专业技术的权威都不能安定人心,实在难以想象如何得以维持和谐稳定。
不过公信力流失对某方面来说是一大商机。华尔街日报中文版昨天报道,加州奶农几十年来都专注于美国人的需要,但如今一家乳业公司California Dairies Inc.已经添置了3500万美元的设备,打算为中国人和亚洲顾客生产符合需求的奶粉,著名律师袁裕来在微博上说:“我代表全中国人民表示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