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资本主义批评资本主义

——“创造性资本主义”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06 次 更新时间:2012-04-16 16:14

进入专题: 创造性资本主义   新自由主义  

王平  

2012年1月,达沃斯论坛的第一主题就是“重塑资本主义”,表明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已经走到穷途末路。其实,早在2008年1月,比尔·盖茨等就发现了资本主义存在的严重弊端,他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的发言中,提出了“创造性资本主义”的设想。此概念一经提出,立刻引起广泛关注。“创造性资本主义”是什么?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它能够替代新自由主义、保障资本主义制度的强势发展吗?本文拟围绕“创造性资本主义”进行简要解析。

一、 “创造性资本主义”提出的历史背景:新自由主义遭到富豪和民众诟病

新自由主义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前后,达到了发展的顶峰。有相当多的人认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走向市场经济道路,表明自由市场经济和西方政治模式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成为了人类社会最终选择的永恒适用的政治经济模式,进而有人提出了“历史终结”的结论。然而,仅仅过了20年,以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为导火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迅速弥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时至今日,资本主义摆脱危机的希望依然渺茫。从底层的民众到资本主义富豪,大家都开始反思资本主义制度。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众开始否定新自由主义,并通过“占领华尔街”等运动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资本主义体制内的弱势群体——普通民众,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对政府解决危机不力的不满以街头抗议的形势表现出来,提出了“最基本的事实就是我们99%的人不能再继续容忍1%人的贪婪与腐败”的口号,剑指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政策,表明民众对新自由主义已经忍无可忍。

社会分裂为99%和1%,正是在推行新自由主义的30余年间急速形成的。推行新自由主义的30余年,穷人和富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收入排行榜的前20名,除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加拿大外,都是欧洲国家。排在后面的25个国家中,有14个在非洲,8个在亚洲,美洲和欧洲各有一个国家。贫富差距不仅在世界各个地区之间越拉越大,在每一个国家内部也是如此。以美国为例,2011年9月13日美国人口普查局发布了《美国2010年的收入、贫困与医疗保险现状》的报告。报告显示,2010年美国贫困率为15.1%,贫困人口达到4620万人,为52年来最高。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深度贫困”人口为2050万人,为36年来最高。没有医疗保险的美国人口数量从2009年的4900万人上升至2010年的4990万人。八成美国人认为美国经济很糟糕。报告显示,美国收入最低的10%的人的所得比1999年下降了12.1%,收入最高的10%的人同期只下降了1.5%,而同期收入显著增长的唯一人群是最富有的1%的人群。“占领华尔街”运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众对新自由主义的不满和抵制是以“占领华尔街”运动为样板的一系列运动的方式表述出来的。从表面上看,“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导火索是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危机引起的大规模失业,再深究其原因是新自由主义推行30余年导致的贫富差距的加大,而最为根本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资本主义制度引起了穷人与富人之间因财产不平等而导致的生存条件、社会地位、发展前景等一系列不平等的鸿沟。以美国为例,美国社会发展到今日贫富分化、经济失衡、失业率高居不下的局面,里根政府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是始作俑者,新自由主义政策造成了美国社会阶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进一步改变。早在1981年里根任期之初,就推动了所谓的“经济复苏税收法案”,把全美最富裕阶层的税率从70%降到50%。随后在1986年的另一次税收改革中,这一税率更是戏剧性地下降到了28%。但与此同时,美国低收入阶层的税率却从11%上涨到15%。同时,由于公共职能的退却和萎缩,国家也无力保护被市场逻辑忽略的弱势群体。美国社会保障网络的拆除,社会福利项目的削减,早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就把社会底层拖入一种无望的境地。“占领华尔街”运动发出的正是社会底层的呐喊,他们表述的主要意图是要反对美国政治的权钱交易、两党政争以及社会不公正,撼动的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基。

除了民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富豪也看到了新自由主义的僵局。比尔·盖茨提出“创造性资本主义”,表明一部分资本主义体制内的富豪对新自由主义持否定态度。在提出“创造性资本主义”之前,比尔·盖茨等富豪已经在思考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问题。他提出“创造性资本主义”,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受益群体——资本主义制度体制内的一部分富豪,对新自由主义存在的问题具有了清醒的认识。他们看到了新自由主义的不可持续性,看到了新自由主义的没落,提出了替代新自由主义的“创造性资本主义”方案。(有关“创造性资本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围绕“创造性资本主义”进行的一些争论可以参见迈克尔·金斯利编著的《创造性资本主义破解市场经济悖论》,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比尔·盖茨认为,技术的突破能够解决核心的问题,技术在为数十亿人服务,并且这一范围在逐渐扩大。但是,技术的突破只改变了那些有支付能力的人们的生活,即有经济需求的人们的生活。而经济需求(economic demand)并不等于经济需要(economic need)。数十亿人需要计算机时代的伟大发明,底层的人们也需要这些东西。但是,在现行市场运作方式下,他们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需要,没法获得这些东西。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10亿人食不果腹,喝不上清洁的饮用水,用不上电,而这些都是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必需品。最底层的10亿人每天生活费还不足1美元。这最底层的10亿人不但没有享受到全球经济发展的好处,相反,他们还要承受将他们抛在一边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弊端。气候变化的成因与他们关系不大,可气候变化偏偏对他们的生活影响最大。全世界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疟疾,然而这类疾病得到的关注还比不上防治脱发的药物。为什么他们享受不到经济发展的好处?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机制。这表明,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机制将整个人类分割成几个部分。首先,它将全球的人类分成为资本主义制度内的人和资本主义制度外的人。资本主义制度内的人可以享受到技术创新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方方面面的改变,当然,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资本主义制度外的人享受不到资本主义发展的成就,他们只能承受资本主义发展的弊端。同时,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人们也被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是得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富豪阶层,随着他们财富增加,为他们服务的经济动力就相应增强;另一部分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广大雇佣阶层,随着他们财富的减少,为他们服务的经济动力就相应减少,直至消失。当然,在雇佣阶  层中会有极少的一部分可以变成富豪,但是,绝大多数变得越来越贫穷。这种现象,越来越让资本主义制度陷入发展性危机。

为解决资本主义的制度性危机,一些资本主义富豪在思考如何从理论上改进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还采取了实际行动。2011年8月14日,美国“股神”巴菲特公开呼吁对美国国内富豪增税,以帮助美国政府削减预算赤字。巴菲特直言自己“已经被对亿万富翁们很友善的国会呵护得够久了”。他建议,对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富豪提高税率,对资产超过1000万美元的富豪,还应增加额外的税收。2011年11月17日,由美国“财政力量之爱国财团”中的138名富豪联合签名,致信美国总统奥巴马和美国国会,请求为国家考虑,向他们这些富豪多征税。“财政力量之爱国财团”成立于一年前,旨在说服国会终止前总统小布什实施的富人减税政策,不过未获得成功。现在,该组织又向由12名国会议员组成的“超级委员会”提出同样要求。“请做这件正确的事,提高对我们的征税”。控制众议院的共和党反对增加富人税收。他们认为,提高富人税收会影响就业,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国会议员们不仅财富傲人,还投资有道。一份调查指出,过半的参议员与4成众议员申报资产增值。这与金融海啸后,许多美国民众财富缩水、房屋成为负资产的惨状截然不同。数字显示,大多数美国民众投资无方或已无能力投资,但国会的富豪们身家不减,以钱赚钱。奥巴马计划向年薪百万的高收入阶层加税,在国会遭到阻挠。如果通过增税方案,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国会的富豪们。所以,尽管头脑清醒的富豪们积极地向政府建议多征自己的税,以便维持资本主义的稳定运行,但是,对于当前资本主义的困境,他们认为靠新自由主义已经无力解决,必须探索新的解决渠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等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富豪开始积极探讨“创造性资本主义”概念,希望用“创造性资本主义”这个新型的资本主义建设模式,缓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改善底层民众生活,将被抛弃在资本主义体制之外的人纳入资本主义体制内,让他们也能够享受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成就,以期摆脱资本主义目前的僵局。

二、“创造性资本主义”的基本理念

“创造性资本主义”的主旨是:“让资本主义的这种为富人服务的属性同样也能够帮扶穷人”。为了能让利己主义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让每个人都能从中获益,比尔·盖茨认为,“需要完善资本主义制度”。也就是说,比尔·盖茨看到了现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比尔·盖茨提出的“创造性资本主义”制度体系“有两大使命:一是赚钱盈利,二是改善那些无法充分享受市场经济益处的人群的生活。” 在这一新的体制下,政府、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可以携手共进,企业可以兼顾行善和盈利,让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使更多人从中获益。这一概念一经提出,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广泛参与对这一概念的讨论。曾在微软工作7年、《Slate》网络杂志创办人迈克尔·金斯利创建了一个网站,集中一批有识之士共同讨论“创造性资本主义”。“创造性资本主义”的宗旨是要为构建更加合理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提供新思路,希望通过“创造性资本主义”缓解资本主义制度危机,挽救资本主义制度。这是在新自由主义遭遇发展危机之后,人们纷纷提出的改良资本主义制度的众多理念之一。

“创造性资本主义”要改变现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如下两个方面的弊端:一是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本质上的非共享性。2009年全球GDP总量达到了57万亿美元,人均接近1万美元,全球的物质财富足以保证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丰衣足食。但是,事实却是,地球上有10亿人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二是资本主义的利润价值观。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和生产的目的是攫取利润,这导致资本主义生产与人类社会的真正需要脱节。资本主义的市场激励机制是经济机制,市场机制是用经济回报来激发人的创造力。因此,经济活动总是服务于富人。在一个两极分化的世界,技术进步往往都是针对富有的阶层。这导致穷人享受不到技术进步的成果,却要忍受技术进步带来的气候和环境恶化问题。

“创造性资本主义”希望通过推广新技术,进行了一些惠及社会底层民众的试验。比如,在过去的20年中,微软利用公司的慈善机构为那些没机会获得技术的人送去了技术。为了弥补数字鸿沟,微软已经捐赠了价值超过30亿美元的资金和软件。微软的一些最优秀的研发人员正在努力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以便使更多的人能够获得和买得起电脑。一方面,微软设计了一种没有文字的界面,可以使文盲或半文盲在少量的培训或协助下学会使用电脑。另一方面,微软正在寻求如何利用无线网络,同软件一起,来避免高昂的连接成本阻碍农村地区获得网络服务。世界卫生组织希望在非洲扩大脑膜炎疫苗的接种范围,但它并没有直接去找生产疫苗的厂商,而是先到非洲了解人们的支付能力。世界卫生组织了解到,如果要让非洲的母亲为她们的孩子接种脑膜炎疫苗,疫苗的价格不能超过50美分。随后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合作厂商按这个价格标准组织生产。事实上,印度血清研究所找到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将疫苗价格降到了40美分。世界卫生组织允许该企业在未来10年为公共卫生体系提供25亿支脑膜炎疫苗,同时允许它将产品卖给私营医疗机构。另一个例子是一家荷兰企业,它拥有一种疫苗的专利权。该企业对在发达国家生产该疫苗的企业收取专利费,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则可以免费使用该专利。结果在越南生产这种疫苗的成本还不到1美元,而且这1美元当中还包含了运费和宣传免疫等相关活动的费用。很多企业都可以利用这种差别定价,让低收入人群买得起一些有用的药品和技术。

三、“创造性资本主义”能够替代新自由主义吗?

“创造性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弊端的分析,实际上触及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弱点,或者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地球是整个人类的地球,而资本主义制度是服务于一小撮富人的制度。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不符合整个人类的需要。或早或晚,资本主义制度将被更合理、更公正、更符合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制度所取代。人类社会制度的演变也正是遵循着这样一种发展路线不断地前进。

相对于目前陷入发展僵局的新自由主义而言,“创造性资本主义”如果通过实践和理论的提升,成为替代新自由主义的一种资本主义发展策略,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有其进步意义。“创造性资本主义”并不是由比尔·盖茨第一个提出,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彼得·德鲁克就已经在他的著作中指出,大企业作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社会组织,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当前的大企业所谓的承担社会责任,多是用慈善作为一种品牌营销手段,而不是把对社会承担责任作为自身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创造性资本主义”的提出,正是要将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变成企业自身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企业的一场场做秀行为。因此,“创造性资本主义”要实现的是一种制度创新,是想构建一个新型的资本主义制度。

“创造性资本主义”设定的目标是终结贫穷,但它使用的方式是将企业功能最大化,靠企业去解决在原本的制度设计中本应由政府完成的角色。尽管相对于新自由主义,比尔·盖茨的“创造性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但是,“创造性资本主义”本质还是一种资本主义制度。“创造性资本主义”是在认可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提出并研讨的一种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方式方法。“创造性资本主义”是要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将资本主义的触角伸向地球的各个角落,是要实现真正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让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每一寸土地都在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之下,是打着帮扶穷人和弱者的旗帜,寻找更多的可剥削、可雇佣对象供资本家剥削。“创新性资本主义”终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虽然可以实现对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改良,它依然是一种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资本主义制度。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进入专题: 创造性资本主义   新自由主义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微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235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红旗文稿》,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