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展:失控的世界的社会学启迪

——《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读后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99 次 更新时间:2012-03-01 09:31

进入专题: 社会学   全球化   吉登斯  

张展  

今天,我们改变和创造了我们的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找到了我们自己。然而我们却发现,这个世界早已脱离了我们的设想和预期,它正如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意驰骋,不仅不再受到我们的控制,同时也将我们带向一个未知和不确定的方向。我们所面临的不再是敌人,而是被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风险和危险,变迁和变化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该如何应对全球化过程中的风险?对此我们又应该进行怎样的反思?

在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探讨之前,我们不妨先去了解下吉登斯眼中的“全球化”。吉登斯认同积极派关于全球化的看法,认为全球化是一种“在其中”的现象,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亲密的个人方面,从工作到政治领域,全世界都能感受到它产生的结果[1]40。与大多数人一样,他也看到了全球化的非良性后果,然而,其在看待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平等问题时,却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那就是不断扩大的不平等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态环境危险,并不能只归罪于富人,因为全球化只是一定程度上的西化,世界正变得无中心化,不受任何大公司和国家集团的控制,同时非西方国家对西方国家的影响也日益凸显。我们不难看出,吉登斯在书中对全球化的思考和认识,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应该是其关于现代性及其所带来后果的思考。这里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一个这样的结论:全球化就其实质而言,是现代性的一个后果。我们对全球化的讨论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对现代性产生的一方面后果的探讨。

一、传统该何去何从

吉登斯认为,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今天我们的世界正在出现两种基本的变迁:在西方国家,不仅公共制度而且日常生活都在远离传统,同时,世界上其他一些仍然维持传统的社会也正变得非传统化。吉登斯认为,这是正在出现的全球社会的核心和关键。同时,其也谈到我们的传统也常常屈服于现代性,经由重新包装变成了遗产或者是在商店中可以随意购买到的粗劣工艺品或者小玩意。这里,不免让我想到了我们被受冲击的传统节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剧,我们的传统节日日渐淡化,而外来节日则逐渐抬头,大有盖过传统节日的势头。在现代中国,各种“洋节”一年比一年过得火热,时尚青年追逐新潮,迷恋于“洋节”,他们热衷于“圣诞”、钟情于“情人”、嬉戏于“愚人”等节日。我们不禁担忧起来,“洋节”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进程而“乘虚而入”并“节节升温”,使得我们的传统节日受到很大的冲击,并有着逐步丧失的可能。从本质上看,这种“洋节”的流行和升温并未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益处,这种盲目和跟风,其实是年轻人对现代生活压力的一种释放,是对沉重现实生活的暂时脱离,也是文化大融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它使得我们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记忆日趋苍白,细节有所淡化,热情逐渐消退,我们渐渐失去了很多我们的传统,于是我们出现了吉登斯所谓的传统的另一面———成瘾和强制的出现。人们可能沉溺于工作、锻炼、饮食、爱情甚至性,其原因只是在于传统的衰退和缺失。

于此,吉登斯认为,社会需要传统,传统是必须的,我们应该坚持,因为它给生活以连续并形成生活[1]42。这些都给了我们很多重建我们传统文化的启示:中国的传统节日因为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所以才能流传百年。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世代相传最重要的载体,它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神。

二、情感渐失,我们将去向何处

在本书的第三章中,作者在谈到家庭的问题时,为我们提供了怎么思考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如何建立与他人之间的联系等很有价值的分析。同时,他也比较了传统家庭和现代家庭的不同。他认为,传统家庭首先是一个经济单位,且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很明显的男女不平等现象,两性生活的主要目的就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而现在家庭却发生很大变化,婚姻不再是一种经济关系,而是一中礼仪方式的认同,其中亲密的关系和情感联系更成为我们婚姻的基础,有助于对脆弱关系的加强。

吉登斯提到“现在尽管婚姻还仍旧是一种通常的状态,但对于多数人来讲,婚姻的含义却有了或多或少的本质变化。婚姻意味着夫妇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而且实际上对这种稳定是一种保障,因为有一种公开声明的含义。但是,不再是两个人生活在一起的主要根据和保障。”的确,以情感联系和亲密关系为基础的现代婚姻比起坚固的经济联系似乎真的脆弱许多。就目前中国来看,随着“80 后”时代的到来,闪婚闪离的现象屡见不鲜,一纸婚书变得廉价,婚姻已逐渐失去了它捍卫关系稳定的作用,“银婚”和“金婚”也已慢慢成为我们的生活中的“神话”。伴随着“丁克”家庭的出现和增多,原本是夫妻感情和关系纽带的孩子,也被“革职”。

同时,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感情联系和亲密联系正在取代以往的人们生活的联系纽带。”对于这点,笔者考虑到这本书的出版时间以及一些现实的状况,认为吉登斯的结论似乎言之过早了。如果他的书出版在2011 年的今天,那么书中的这部分内容将会被改写。因为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已经超越或者远离了情感关系,变得越来越趋于理性化。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多的是一种建立在经济利益基础上的关系,现在社会中的“杀熟”现象就是很好的例证。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熟不意味着亲密的关系,熟更不意味着可以彼此信赖。我们在采取行动的时候,往往考虑的只是我们自身的利益。这里,韦伯的目的合理性行动可以给我们很恰当的解释。那就是,人们的行动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行动的目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只要目标达成了,任何手段都是合理的。这样无疑会带来一个后果,那就是我们彼此之间感情或者说情感的联系日趋淡化,整个社会也日渐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我们打着“熟人”、“亲戚”的幌子,为了自身的利益,毫不留情地斩断彼此之间亲密的关系,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的冷漠和麻木。全球化或者说是现代性让世界渐渐失控,同时也让我们自己渐渐失控。我们争取更多的财富,更大的利益的同时,却丢掉了我们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情感甚至是人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的。

三、应对全球化,民主又该何去何从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吉登斯谈到了民主问题。他认为民主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民主制度正在全球普及,但是另一方面在其他国家都要效仿的成熟的民主制度中,却出现了民主制度的削弱再扩散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民主应该何去何从?我们是否就应该认为在民主似乎只是流于形式的时候,民主制度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呢?对此,吉登斯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民主国家需要依靠民主本身,也就是作者所谓的民主化的民主。民主应该超越国界,在全球化的时候需要的是全球化的响应。同时,他认为民主化的民主并不仅仅与成熟的民主社会有关,它也有助于在民主不够发达和完善的地方建立民主制度。比如说在中国,专制和集权的阴影由来已久,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方式并不能建立一个更开放、更民主的社会,还需要自下而上的公民文化的回复。对此,吉登斯认为用市场经济代替可能原来更稳定的国家经济并不能达到这个目标,他将完善的民主比做三条腿的凳子,政府、经济和公民社会,三者应该达到平衡。同时,在这个综合体中,我们不能忽视媒体的作用。他强调,全球信息社会的出现是一个巨大的民主推进力量,同时电视和其他新闻媒体通过将政治观点平民化和个性化,几乎摧毁;他们自己所打开的公众的对话空间[1]73。对于现阶段出现的民主削弱在扩散现象,吉登斯也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那就是民主不仅需要特定的环境,而且需要长期的培育。没有什么东西不经历斗争,在任何层次上的民主斗士值得为之奋斗的,而且最终都会达到。我们失控的世界不是不需要政府的管理,而是需要更多,当然,只有更民主化的体制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见,对于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未来,吉登斯把希望投向了民主,或者说是把希望投向了我们的制度。的确,我们的世界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它正在产生很多从前为存在过的东西,它们以不固定的偶然方式出现,同时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我们中许多人都感受到我们力量的狭小和微弱,很多的时候我们都是无能为力的,诚如吉登斯所认为的,我们所体验到的无能为力并不是个人失败的标志,而是反映出我们制度的无力。我们要做的就是重构我们曾有过的这些制度,或者建立全新的制度。全球化不是我们生活的附属物,它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

四、关于本书的另外一些思考

读过吉登斯的《失控的世界》,书中的几句话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吉登斯说:“对待未知的风险,我们首先做的是要正视它的存在,然后是要乐观积极的对待风险。虽然风险总是要规避的,但是积极的冒险精神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和充满创新的社会中最积极的因素。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意味着我们要面对更多的,各种各样的风险。我们可能应该变现的更为积极些,而不能过去谨慎。”于此,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生活中我们也要面对很多的风险,很多的无法预知。然而,面对风险,很多时候我们选择的是逃避而不是挑战,是推卸而不是担当,殊不知在远离风险的同时,我们也将机会隔离。其实,风险并没有那么可怕,也不是不能应对,如果我们能够正视风险,并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风险,积极地应对面前的挑战,勇敢地承担我们的责任,机会与命运的游戏中我们一定会成为最终的赢家。

    进入专题: 社会学   全球化   吉登斯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069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经济研究导刊,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