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2012年中国货币政策前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24 次 更新时间:2012-01-20 10:16

进入专题: 货币政策  

张明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呈现出前高后低之格局,第一至三季度的GDP同比增速分别为9.7%、9.5%与9.1%。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将跌至9%以下,全年GDP增速约为9.2%左右。经济增速的回落一是由于欧债危机卷土重来造成出口增速下滑;二是国内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回落;三是应对高通胀的货币政策压低了经济增长。由于前两个因素在2012年将继续发挥作用,预计中国经济将在2012年走出前低后高之格局,全年GDP增速约为8.4%左右。市场担忧的硬着陆在2012年尚不会发生。

2011年全年中国CPI增速为5.4%,远高于中国政府4.0%的初始目标。CPI同比增速由2011年1月份的4.9%逐渐攀升至7月份的6.5%,之后逐渐回落至12月的4.1%。2011年中国较高通胀的主要成因是需求拉动的食品价格上升,但同时也与国际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的输入性传导有关。由于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速将明显回落,发达经济体受金融危机困扰增长缓慢,无论是需求拉动还是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都可能显著减轻。唯一的变数是伊朗与美国近来的争端是否会推高全球原油价格。如果伊朗危机并未升级,那么预计2012年中国CPI增速将回落至3.5%左右。

由于2012年的经济增长继续回落、通胀压力显著减轻,预计中国央行将会适当放松其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基调将由控通胀为主转变为稳增长为主。

为抑制通胀上升,中国央行在2011年加息三次,目前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基准利率分别为3.50%与6.56%。预计中国央行将在2012年基本维持现行利率水平不变,而主要通过其他手段(例如调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存贷比、适当提高贷款限额等)来刺激经济增长。之所以降息概率较小,原因是通胀压力虽有回落但依然存在。此外,中国政府也会努力改变居民存款实际利率为负的局面,以增加银行存款对居民部门的吸引力。除非经济增长前景显著恶化,否则利率工具不会成为2012年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调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成为2012年中国央行适当放松货币政策的最重要手段之一。2011年上半年,为抑制通胀压力,中国央行连续6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率一度高达21.5%。随着通胀压力的回落与流动性压力的凸显,2011年12月,中国央行首次下调准备金率。预计央行将在2012年再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4次,每次50个基点。连续调降准备金率的理由包括:第一,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第二,增加市场上的流动性。短期国际资本流出降低了央行的冲销压力,甚至需要央行主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2011年最后三个月,外汇占款均出现负增长,这导致央行通过暂停央票发行与正回购来缓和市场流动性压力。在2012年,下调准备金将成为央行实现货币扩张的重要手段。

公开市场操作方面,2011年央票新发行额显著低于到期额,导致央票余额由年初的接近4万亿人民币收缩至年末的两万亿左右。考虑到2012年上半年短期国际资本继续流出可能导致外汇占款继续回落,市场流动性短缺可能持续存在,预计2012年央行票据依然会维持净回笼的局面,央行可能通过加大回购央票力度的做法来向市场补充流动性。截止2012年底,央票余额甚至可能回落至1万亿以下。

2011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5万亿人民币,基本符合市场预期。M2同比增长13.6%,与前几年相比显著回落。考虑到国内房地产价格下跌与成交量回落将影响房地产投资增速、外需萎缩将持续打压出口,预计中国政府将实施定向宽松的信贷政策,向保障型住房、基础设施建设、中小企业融资、消费信贷等领域注入更多信贷资金。预计2012年人民币贷款将增加8-8.5万亿人民币,M2同比增速约为14%左右。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可能至少在2012年上半年持续流出,导致外汇占款增量持续为负,这改变了过去中国央行持续依赖外汇占款发行基础货币的局面,使得央行在未来不得不更多地依赖银行信贷来扩张货币。这意味着对商业银行75%的存贷比限制已经不合时宜,2012年我们有望看到银行存贷比的相应放松。

由于中国政府对银行信贷的控制,导致委托贷款、理财产品等表外投融资方式在2011年大行其道,并积累了一定的风险。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政府已经加大了对银行表外投融资活动的监督与控制。事实上,表外投融资市场的兴旺可以被视为民间利率市场化的努力,造成中国实质上形成了利率双轨制局面。尽管表外投融资在2012年的增长速度可能有所放慢,但只要国内基准利率水平是扭曲的,银行信贷是配给的,那么民间各种灰色投融资活动将延续下去,并不断衍生出新的形式。

    进入专题: 货币政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938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香港《紫荆》杂志,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