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易纲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中国人民银行主场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易纲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中央银行履职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不断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
不断优化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方面。要继续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着力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此外,还要注重发挥好货币政策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求是
一、完善中央银行制度
中央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中枢,负责货币发行,调节货币供应和流通,维护币值稳定;调控金融活动,推进金融改革,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实施宏观审慎管理,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对中央银行履职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必须不断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
一是要始终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金融事关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中央银行要不折不扣执行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高效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中央银行事业必须充分体现人民性,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金融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央银行要着力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金融体系,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以高质量金融服务促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要坚持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原则。金融的本质属性是通过合约进行资金融通,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由市场来配置资源的效率要比计划经济高得多,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要好得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经济以财产权和人格权为基础,界定了市场主体企业和家庭消费者依法合规经营和消费的界线,同时也界定了政府职能的边界和准则。法治经济的好处是可以使市场主体形成稳定预期,更好地调动积极性并促进创新。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从事金融业务活动。这表明人民银行是国务院组成部门,要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运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要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开展金融管理和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时,要依法行使行政权力,依法保护产权和人民利益,维护市场公平秩序。
三是要始终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并积极借鉴国际有益实践。《中国人民银行法》确定了人民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中央银行定位。自创立以来,人民银行始终坚持立足中国的国情和具体实践。完善中央银行制度,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现实出发,实施有利于金融长治久安的政策措施。
与此同时,全球中央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被广泛接受的行为规则,包括:为维护币值稳定,央行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通胀或经济增速偏离目标水平时,央行应当灵活调整利率;为避免道德风险,央行发放再贷款要有合格抵押品并收取适当利率;为防范金融风险传染,央行可向金融体系提供流动性支持等等。中国和世界历史充分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我国完善中央银行制度,也要积极借鉴上述有益经验,并吸取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不断提升中央银行的履职成效。
二、不断优化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畅通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职能,不断优化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方面。
(一)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演变
回顾我国中央银行的历史,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就是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颁布,为中央银行履职提供了系统全面的法律依据。在1995年以前,我国主要实行以数量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框架,中央银行以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为主要操作目标,有时直接对银行信贷规模进行管理,并对各利率水平提出具体的管制要求。
1995年以后,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改革进程快速推进,央行逐步形成了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等一系列完整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在1995年至2005年的十年间,汇率是货币政策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在此期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稳定维持在8.28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的水平。这可被视为一种以汇率为锚的政策框架。基础货币投放以外汇占款为主,央行资产负债表因外汇占款而扩张,同时我们通过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开展对冲操作,将外汇占款投放的多余流动性“冻结”起来。就资产负债表规模而言,当时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明显超过了几个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中央银行。这一调控框架有效维持了我国的币值稳定,防范了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风险,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2005年7月21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后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逐步增强,国际收支趋于平衡。自此,货币政策框架也逐步向以价格调控为主的框架转变,即以利率为核心的货币政策框架逐渐确立并得以实施,同时辅之以数量指标的考虑。人民银行逐步退出常态化外汇干预,开始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和流动性水平,并通过降准把过去“冻结”的多余流动性逐步释放出来,提高了货币乘数,基本稳定的央行资产负债表支持更多的货币信贷增长。
(二)以利率市场化改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利率是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利率市场化是经济金融领域最核心的改革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经过几十年的持续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市场化利率体系,收益率曲线也趋于成熟。
要继续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着力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一方面,继续完善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体系。继续巩固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的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体系,同时着力完善利率走廊机制。另一方面,持续强化市场基准利率培育。拓展回购利率DR在金融产品中的运用,进一步巩固DR的基准性。不断优化LPR报价形成机制,督促报价行提高报价质量。按市场化原则培育国债收益率曲线。
(三)发挥好货币政策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总体而言,货币政策是宏观总量政策,如果激励机制设计正确,可以辅之以部分结构性功能。结构性货币政策是在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上,通过设计适当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流向经济特定领域的货币政策,具有结构调整的功能。近年来,我国进一步丰富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发挥其精准滴灌功能,取得较好效果,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总量型政策的压力,帮助提升了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有效性。
从我国的具体实践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向的工具,通过提供再贷款或资金激励的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投放,是总量货币政策的有益补充,对于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绿色金融为例,2021年,人民银行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工具,支持碳减排重点领域发展。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自担风险,央行提供给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到期收回。接受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承诺对外披露发放碳减排贷款的余额、利率及碳减排效应等信息,并接受第三方核查和社会监督。截至目前,碳减排支持工具已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1万亿元,覆盖6000多家市场主体,带动年度碳减排量近2亿吨。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发放近3000亿元。受此带动,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已超过30万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比各项贷款高20个百分点。绿色债券市场自2016年推出以来累计发行超过3.7万亿元,存量规模2万亿元,连续两年保持世界最大绿色债券发行市场地位。两项结构性工具充分发挥了货币政策直达绿色低碳领域、助力碳减排的功能。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