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远:经济转型速度太慢 甚至倒退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24 次 更新时间:2011-12-13 19:58

进入专题: 经济转型  

任远  

来源:《东方早报》2011年12月12日 http://www.dfdaily.com/html/113/2011/12/12/712944.shtml

早报记者 是冬冬

如果说前10年受到世界规则体系的影响,未来10年,中国会越来越深地影响规则体系。

专访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

“如果说前10年受到世界规则体系的影响,未来10年,中国会越来越深地影响规则体系,只有有效地成为世界体系的维护者、创造者,中国的大国时代才真正开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日前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如是描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年的意义。

全球化促进中国现代化

东方早报:如何评价中国加入世贸这10年的成绩和意义?

任远:加入WTO后,对中国全球化的进程是个促动。

首先,这是中国第一次制度化地进入世界体系。回顾中国整个现代化的历史,清末的时候是被动地进入世界,这种被动参与没有制度化地进入世界体系。但现在是作为世界体系规则的成员方,制度化地进入全球体系,不仅仅是一个接受规则的过程,从接受规则过渡到参与规则,更深地参与世界运行。

其次,为中国的发展找到一个全球化的推动力。以前,都是关起门来搞建设,现在是以外部力量的作用带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以外部力量推动市场发展的形态,以WTO为标志开启的。

第三,WTO推动市场经济改革。整个中国市场化经济的改革,市场化的过程不完全是内部改革的一个结果,更是一个外部力量塑造。外部开放性推动了中国市场化改革,引导中国改革。

以前基本上是从中国内部寻找自身现代化的道路,WTO为中国找到了一条全球化促进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促进国家治理,促进经济改革。

东方早报:有观点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哪些不利的因素值得我们注意和关注?

任远:入世对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观念产生了一些影响,有积极也有负面。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是经济总量提高,出口提高,介入全球金融合作。但我们也必须接受世界经济的一些规则,比如,可能会受到反倾销的诉讼。一定程度上,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在全球化产业分工格局之下,依据中国的比较优势确立的,这种发展方式对中国经济是有极大促进的。

但对于经济发展不平等也有影响,比如对于资本利益的侧重,损害了劳动者利益。我们可以看到GDP增速快于劳动者工资的增速,劳动者利益跟不上经济增长。

对社会的发展和文化观念也是这样,越来越多的国际大片,思想观念进入,包括对于现代性意识的塑造,改变了人们的文化观念。在这些领域,包括对公民意识的培养,都有影响,但不可避免的,在文化观念、价值领域,冲突冲撞也表现得更明显一些。

“比较优势在转变”

东方早报:过去10年,中国一直利用自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但事实上,目前我们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有观点称,中国的人口红利未来也可能会消失,你是怎么看的?

任远:比较优势不会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加入WTO以来,我们发现了自己的比较优势,低劳动力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全球化结合起来,带来了高速的经济增长。

但比较优势不是永恒的,而是会改变。

我们已经发现了征兆,劳动力成本在上升,劳动适龄人口的比例在下降,未来比较优势肯定会变,但要到2020-2030年之间才会发生根本性的格局转变,因此要为这种转变做准备,而且因为转变很快,经济发展方式要适应未来比较优势的转变。所以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速度也要很快。但2008年以后,我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速度太慢,甚至倒退了。

此外,中国在比较优势上还有大国优势,可能在东部地区的转变会快于中西部,这样的结构调整有大国优势。我们有很多结构的转变可以通过大国内部的结构调整进行转变,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塑造出格局。但并不是简单地在中西部复制东部经验的一个过程,需要把地方性创新的优势激发出来。

东方早报:那你认为,目前的情况令人满意吗?不少企业开始将工厂转向内地,能把地方性的优势激发出来吗?

任远:不满意。现在经济转型过慢,对于社会活力来说,总体不是特别理想,社会流动性受到制约,社会和文化的创新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社会力量对于国家发展的贡献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这些方面令人很遗憾,也有危险。社会力量如果不能有效纳入制度化的渠道的话,会带来社会不稳定,社会不稳定、矛盾的增加,就是说明国家建设的不足。

全球化撕裂社会结构

东方早报:全球化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和角度,社会生活、信息交流、经济发展和政策层面,你研究社会发展和人口比较多,能从这两个方面谈谈入世的影响么?

任远:首先是信息化影响信息社会,其次由于经济和交流的增加,移民的增加,国际移民社区增加,引发了移民如何融入当地社会的讨论,如何整合到城市多样性文化格局。第三,是不平等性对社会的影响。

信息产业的革命,在全球化格局下就会影响社会结构、社会构成,人们的交往生活模式与原来的行政等级社会交往结构体系完全不同。这样的一个社会结构的重新塑造改变社会生活,这种改变,是WTO对社会影响的突出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也撕裂中国社会结构,带来社会不平等性的扩大。

中国社会不平等性的扩大,一定程度上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对于资本和劳动关系的不平等,由于代工环节带动中国非正规就业的发展,扩大了收入差距的不平等。在全球化体系中,有一部分人成为全球体系的末端。

如果没有合适政策干预的话,差距会越来越大。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缓解全球化对社会不平等的威胁,需要列入政策考量。

此外,全球化对于国际移民的影响也很突出,国际移民越来越多。全球化以来,在中国投资办厂,设立地区或者全球总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FDI投资,社会上,就是国际移民和外来移民。

文化没有现代化要枯死

东方早报:之前你提到全球化下,中西文化的冲撞不可避免,那这种情况会越来越严重还是会慢慢消融?

任远:现在可能更多的看到了文化价值冲突性、意识形态冲突性的一方面。但同时,入世不仅带来文化的交流,也带来文化整合,为中国文化如何现代化提供了一个途径。这种整合不完全是以西代中,也不完全是以中抗西,而是一种中西融合的,更加“拿来主义”,取长补短的文化现代化的过程。

比较理想的途径是,文化要交流开放,在开放交流中竞争,成长。只有在成长中,中国文化才能真正现代化,如果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实现它的现代性,很难对推动中国现代化进展发挥根本性的影响。

东方早报:那如何来实现文化开放,有什么途径?

任远:比如《功夫熊猫》,是个难过的现实。它是外部文化塑造,利用了中国仁义礼智信,这些传统文化都是能现代化,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构造成世界文化普遍认同接受的价值。但现在是别的国家,拿了中国的宝贝,来实现他们的商业利益,这对中国文化是一个绝大的讽刺和悲哀。

中国文化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实现自身的现代性,通过世界的全球交流,展现自己的文化魅力和价值。

如果形成不了中国的文化格局,那从文化意义上可能被消失、被西方化了,而这样一个文化格局的形成,要从历史文脉中找到依据,并且要使它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的文化是要枯死的。

“要有一流的思想家”

东方早报:那如何实现文化输出呢?是通过自己的文化大片出口,或者形象宣传片推出,还是其他手段?

任远:是的,我们就是要提倡中国文化走出去。走出去的话要文化创造,中国有很多历史文化资源,但你不能直接拿来不加工,要把历史的文化重新创造出来,才能走向世界。

这种创造过程,事实上是中国文化不能走出去的根本壁垒。不是文化营销网络,以及文化宣传等因素,最主要就是文化的内容创新。我们有一流的思想家,一流的文化产品出现,自然会影响世界,才能真正走出去。否则你建再多的文化传媒公司也没有用,要把中国的思想激活。

不是说在外面放映了宣传片就是走出去了,不是说建立一个孔子学院就走出去了。大片是文化的末端环节,文化的附属产品。文化的根本是思想家,中国要有一流的思想家。

要是创造不起来,中国不可能成为文化大国,也不能成为世界大国。中国成为世界大国,必须要在文化战略上,有原创性的文化艺术,影响世界的各种文化产品。

中国有自己的文化资源,自己有金饭碗,被别人吃了多可惜,说到底是文化生产机制出现了问题。

东方早报: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算走得较慢的?

任远:是的,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文化的全球化显得比较慢,而且无力,这种无力使中国成为经济大国,但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中国发展道路模式的确立,还是停留在被世界塑造的层面,成为一个缺少灵魂的国度。

国家发展的灵魂,是通过国家的意识形态、文化理念、精神得到塑造的,而这样一个文化思想的理念,需要理论界的创新,也需要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激发中国成为文化发展、思想繁荣的大国。

    进入专题: 经济转型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民权理念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8160.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