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援外必先安内、公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75 次 更新时间:2011-12-05 09:52

进入专题: 校车事件   外交   信息公开  

十年砍柴  

中国政府援助马其顿23辆校车,这本是外交中很平常的一件事。中国驻马其顿使馆也将其当成例行的工作成绩写成新闻稿,刊登在外交部网站上。但因正逢甘肃省正宁县劣质“校车”发生车祸致使19名幼儿园孩子殒命的悲剧刚发生,对外捐赠校车的新闻一经各媒体转载,立刻引起舆论狂潮,甚至有人引用清朝时慈禧太后一句后来载入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语录:“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对此解释说:中国早期也获得国际社会很多的帮忙,而随着中国的发展,现在也需要履行国际义务。马其顿在汶川地震发生时也有为中国提供支援。

这番颇有高屋建瓴味道的说辞,当然很有道理,政治上也正确。但私下里,恐怕外交部门高层也会责怪具体经办者对国内政治的敏感性不强,办这件事选错了时间点。

两件事摆在一起,实在对比过于强烈,足以搅动起网友的不满和愤怒。但因此说网友的表达过于情绪化,亦非持平之论。其实包括广大网友在内的中国普通民众,大多具备传统中国人乐善好施的品德,并不吝于对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发言人以马其顿在汶川地震援助中国为例进行说明,很容易让人理解对质疑校车援助的国人有“知恩不报”的指责。其实,仔细分析那些言论,大多数并不是认为马其顿不该援助,而是这次援助行为和甘肃校车惨案摆在一起,让更多的人在被深深刺激之余,会对这样一些问题作出思考:中国为什么要援外?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援外?政府的援外和广大民众有何关系?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可以类比的。友善处世、急人所难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中国是个大国,特别是这些年经济发展较快,GDP已是全球第二,尽力履行国际义务理所当然。但是,人与人之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国与国之间亦然。在对外援助时,有必要问一声:为什么要这样做?

为什么要援外,我以为第一个理由是基于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邻居遭遇困难时,伸手帮助一把,是人之常情。对中国政府在国际救灾中发挥作用,或援助一些饱受战乱之苦的国家以避免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我想多数国民是理解的。即使由于历史恩怨而对之感情相当复杂的日本,在其地震后许多中国人抱以同情并主张政府和民间对其援助,即便在中国船工死在泰国境内的湄公河的惨案刚被报道,对泰国发生的特大洪灾,也能表示同情,甚至不反对援助。------因为,将心比心,一个人在遭遇困难时多半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

第二个理由当然出于“国家利益”,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说过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常被用来形容国际交往。人生在世,不可能不追求利益;一国立于地球上,同样如此。援助也常作为一种外交手段,用来为本国谋取利益。在1949年以后,中国长期受到西方的封锁和制裁,中国援助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固然是发扬所谓的“国际主义精神”,但不能说没有多交穷朋友、打破西方封锁与孤立的利益考量。比如非洲的穷朋友们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

但“国家利益”过于宏大,仔细分析起来,可能有利于多数国人的“国家利益”,也有利于少数人的“国家利益”;有基于长期战略考虑的“国家利益”,也有过于强调意识形态的“国家利益”。当然,这几类“国家利益”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截然分开,往往会混杂在一起,但长期观察,彼此还是有较清晰区别的。如近两百年来,俄国经过沙俄、苏联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联邦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差异很大,在对外交往包括援外也因不同时期不同的意识形态而有差别,但总体说来,这两百年来俄国不管谁当政,其在对外交往时包括援外,维护其本民族的利益这条外交主线一直没变。

而且国与国之间相交利字当头,固然不错。但纯粹谈“利”也是靠不住的,正如交朋友要看志趣相投,用钱买不来真朋友。国际上交往,若彼此理念相悖,花钱买来的“亲善”往往十分脆弱。

从根本上说,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什么样的内政决定着什么样的外交,所谓弱国无外交,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援外也得如此,充分尊重本国国情,考虑到内政的援外才是理性的。自1954年至1978年,中国向阿尔巴尼亚提供援款75笔,协议金额为100多亿人民币,当时阿总人口200万左右,阿成为那一阶段中国对外援助受援国人均数额最多的国家。需要指出的是: “三年困难” 时期,本国许多老百姓正处在极度饥饿之中,中国仍然向阿尔巴尼亚提供大量援助。当然,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光来苛求“冷战”时期的外交,但以往援外的经验和教训应该得到总结与重视。何谓“力所能及”,起码要本国国民的日子过得差不多。普通家庭对外交际也是这个道理,否则就是打肿脸充胖子。

如此说,并不是说要等到本国国民都对自己生活满意才能援外,这样也是不可能的,即使最大的援外国美国,也有本国国民因不满足贫富差距过大而有“占领华尔街”的示威活动。但起码援外要尊重多数民意。如何体现多数民意呢?是需要有公开的、法定的程序的。比如民意机构(议会或人大)对包括援外在内的外交预算进行严格的审查,援外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当然要接受纳税人全面而有效的监督。

援助马其顿校车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原因正在此。政府花多少援外,援助哪些国家,为什么要援助。大多数国民并不了解------似乎有关部门也不想让国民了解。就在今年8月,各部纷纷公布“三公”支出时,外交部以涉密为由拒绝公布“三公”经费。此次各部位的晒“三公”还只是总账,不涉及到一笔笔的具体花费,对外交部而言已是“国家秘密”,那么公众要了解援外的详细信息,恐怕更难于上青天了。

如此,我想公众对在国内中国孩子命丧劣质校车而在国外向他国援助崭新的、合标准的校车,进行对比而表达不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进入专题: 校车事件   外交   信息公开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761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经济观察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