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899 次 更新时间:2011-08-15 22:17

进入专题: 留守儿童  

王艳成  

摘要: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已经成了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笔者通过对监利县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出:应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全方位形成教育合力,来应对和妥善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对策;

引言

留守儿童最早是指父母在国外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现阶段,“留守儿童”通常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 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留守儿童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留守儿童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孩子是推动祖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新生力量,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今后的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现状及造成农村儿童选择留守教育的原因

(一)监利县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现状

监利县是全国闻名的农业大县,劳务输出大县,是个典型的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如果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里的水土却只能养育部分人。在全县约142万人口中,约有60多万人口长期分布在中国的各个角落,他们或异地打工,或经商,甚至出国打工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由于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居住的不稳定性和收入水平普遍不高,他们无法将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这些孩子或是寄宿在亲人朋友家里,或是独立生活。据监利县教育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在校中小学生约23万人,其中“留守学生”占1/3左右。

针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笔者就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道德三大问题,设计了三十道小题一百多个答案,对监利县公办初中学生相对集中的监利县实验初级中学(容城镇直初中)和监利县江城中学(县直初中)共3892名在校学生,作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发现,留守学生有2031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高达52.2%,江城中学更是高达79.58%!在调查中还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道德、社会关心程度、今后的希望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对他们自身及社会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通过调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普遍不好且缺乏信心

据笔者的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有42.96%的留守儿童学习较差,仅有 9.78%的留守儿童成绩优秀。在问到对提高学习学习成绩的信心时,有67.66%的留守儿童缺乏信心,甚至有8.75%的留守儿童完全失去信心,其中调查成绩不好的原因时,就6.78%的学生认为是自己本来就不行,这些数据都与访谈中了解的情况大致相符。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据全国妇联调查统计指出, 目前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占全部农村儿童的28.29%。而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与父母分开生活的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这个年龄段正处于一生获取知识和生活的重要时期,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和教育,他们相对其他孩子而言就有输在起跑线上的趋势,这不仅表现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好,而且也体现在他们对学习、生活缺乏信心和进取心,这些都对留守儿童今后的人生轨迹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2、道德情感淡薄和道德行为不良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有90.85%表示想念外出的父母,而外出务工的家长与子女联系的很少,只有27.07%的家长能保持与子女的不定期的联系,而且联系的内容中:学习、生活占63.6%;思想道德仅占17.02%;人际交往占5.59%;人生安全占9.07%等。家长与子女的长期隔离及关注重心的偏离导致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缺失,道德观念淡薄,且家长多对子女采取的是放纵溺爱的态度,希望用物质金钱来弥补亲情的缺失,这反而导致留守儿童自私任性、只知索取不去奉献、依赖性强、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待人处事冷漠等缺点,并且,部分留守儿童道德有失常行为。据有关专家对某地848名中小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占总数的40.8%,在有打架、旷课、小偷小摸行为的28人中,有23认识留守儿童,占82.14%。通过访谈发现,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在家里不听大人的教导,顶撞长辈,我行我素;二是在学校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喜欢说谎,小偷小摸;三是交友不慎,容易与失足青年成群结伙,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四是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电视、电脑游戏;五是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和煽动性,会带坏其他同学。

3、缺乏心理关爱,出现心理健康障碍

笔者的调查发现有33.69%的留守儿童在学校里缺少或者没有知心朋友,融入集体困难;有60.86%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的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情绪消极,表现出自卑孤僻、自私冷漠、情感脆弱,内心压力大或任性、极端、暴躁等性格特征,有的存在叛逆怨恨情绪。当学习生活受到挫折时,有8.16%的孩子感觉社会对自己不关心、不公平,生活没意思,虽说这个比例很小,但却不可轻视。留守儿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若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就可能会影响到一批人,将来对家庭乃至社会都将产生不良后果。

留守儿童年龄大多分布在8到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养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 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学者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年龄越小的孩子心理问题越突出,女生又要比男生更突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等方面。

4、易受环境影响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对子女思想道德的教育鞭长莫及,加上受到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部分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到诱惑,结交不良青少年,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父母孩子采取一种“物质+金钱”补偿的方式来弥补不能留在子女身边照顾的歉疚,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据笔者对学生辍学情况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辍学的原因并不是经济条件,而是产生了厌学情绪,约占68.40%,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或亲戚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可以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二)造成农村儿童选择留守教育的原因

存在以上现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1、政策体制滞后是制度根源。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此伴生的高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使收入低廉的农民工无法负担,只好选择子女留在家乡农村学习生活,促成了留守儿童群体的不断增多。

近年来,虽然各地针对城乡分隔的户籍二元体制的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面向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限制,加之与城乡分隔的二元体制改革相配套的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就业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改革等在实际执行中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还需进一步清理、取消和完善,这种饱受诟病的二元分隔的体制长期以来遗留下来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特别是受我国长期实行城乡隔离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影响,如果外出务工者如果把孩子带到城市就读, 就必须向流入地学校交纳高昂的借读费和学杂费, 城市学校进入门槛高而农民工子弟学校条件差且发展尚不完善,甚至由于各地教材选用不同,流动儿童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等困境,都会导致流动儿童难以融入城市学校来接受良好持续的教育,加之现行的教育制度又规定流动儿童必须回到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高考,这样一来,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照顾,这种城乡的制度壁垒是造成留守儿童选择留守教育的根本原因。

2、贫穷落后是经济根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改变。对于农民工家庭来说,因为贫困很难改变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现实。

较低的收入节余水平使得大部分父母无力再承担子女在身边城市的上学费用和生活费用。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8月启动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择外出务工经商,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平均收入为1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1500元,男性农民工收入为1070元,女性农民工收入为7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每月支出收入的四成,一半左右的农民工将收入的一半寄回家。然而被接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一年需缴纳学费近23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0%还多,另外许多孩子上学需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据有关媒体报道:5000名随行的农民工子女有2500名缴纳借读费,赞助费,每人平均交1230元,这笔支出对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负担。另外受大部分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具有高度不稳定性,工作变换频繁且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据调查农民工解决住宿问题最主要的途径,一是租房,二是单位提供的宿舍。租用私房的占50.8%,住在单位提供的宿舍里的占31.9%, 还有少量人是住在工棚或自己搭建的简易棚屋里。就是租住私房的也是几个人合租,且地点往往都在交通不便及偏远的城郊, 居住条件很差。如此居住条件,农民工缺乏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环境,加之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无暇照顾子女。调查表明,只有四成左右农民工工作时间为8小时以内,超过六成的农民工工作时间超过了8 小时, 更有一成人每天工作超过12 小时。过长的工作时间, 繁重的体力劳动, 农民工已没有剩余时间和精力去顾及子女的生活、学习。

3、认识不足是措施障碍。监利县曾经就留守儿童的问题做过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还是没有很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各级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还是欠缺,有的只关注农民外出务工创收和向城市转移,有的甚至认为留守儿童是农民工自己家庭的事情,没把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看,加上有的地方财政没有财力来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因此,这种认识和态度,直接导致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的不能落实。

4、关 爱不够是直接原因。监护人也是家庭留守者之一,他们不仅要负责整个留守家庭的正常运转,还要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进行照料。隔代监护人,他们年龄已经较大,身 体多有疾病,加上缺少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守旧;单亲监护因家庭缺少了劳动力,因此对留守儿童管教普遍缺乏耐心,打骂体罚留守儿童是常事;其它监护方式,对 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则更加不利。

5、教育资源短缺是重要因素。一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足,教学资源严重短缺。二是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缺乏规划,应对措施乏力。三是教师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沟通有限。

二 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

湖北省监利县是贫困县,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非常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外地的非常普遍,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文化教育落后,法治建设不健全等状况,使留守儿童问题更加突出。针对监利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可以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来探究产生的原因。

(一) 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教育意思薄弱与监护不力

1.父母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意识薄弱

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以及各项制度的限制,使得他们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父母重养轻教,外出务工的父母,有的对孩子在金钱上的要求是有求必应,借以弥补亲情的缺失;有的则撒手不管,甚至长时间连个电话都不往家里打,这样家长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和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在知识、精力上不能在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等方面给与足够的帮助,使家庭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充当代理家长的亲戚在孩子心中没有威信或出于一种无奈心理而使管理不力。

2.临时监护人能力不足,无力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

留守儿童很大部分是隔代监护,这部分高龄的农村老人普遍是文盲,通常只能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 无人照顾和辅导学习,影响学习成绩。同时,祖孙间存在极大的代沟,这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教育很不利。也有部分家长意识到了隔代监护的缺陷,于是将留守子女托付其他亲戚好友照顾,但事实上这些亲戚朋友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对于这些孩子的学习大都没有时间过问或对孩子的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处于无奈的状态;另外,留守儿童自我约束力差,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不足。有些留守儿童自己单独生活,除了学习外,还要保证自己的日常生活,这就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 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关注的往往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

1. 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学校与留守儿童的互动不够

学校侧重于学生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而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思想方面难以顾及。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尚未意识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学校管理缺乏针对性。根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对湖南、湖北、安徽等10个中西部省份的调查结果认为:“所调查的许多小学负责人、任课教师尚未意识到留守儿童这种现象, 没有把这种现象作为基础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问题提出来加以处理和应对。”学校很少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地把留守儿童这个弱势群体的诸多问题专门提出,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另外很少有学校专门针对留守儿童设计一些集体活动,不能有效的推动留守儿童融入到集体之中,消除内心的孤单寂寞感。

2.教师在对待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由于农村师资力量的缺乏及老师自身家庭负担繁重等原因,教师很难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有效个别辅导和教育,当然也就没有更多精力去特别关照留守学生,对留守儿童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老师们普遍心有余而力不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只好重视“好”学生而忽视或放弃对“差”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从而导致学习成绩本来就不好的留守儿童我行我素、自甘堕落、自暴自弃。这表明教师的社会责任得到的功能性扩展,而实际却又无法承受。

3.学校与监护人在管理上存在“空白区”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有75.02%孩子是寄宿在学校附近的亲戚或朋友家中,有些孩子对临时监 护人说是到学校去了,对学校说是寄住在亲戚家中,而学校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又缺乏有效的联系和沟通,这就导致了学校与临时监护人管理上的“盲区”,在这 个“盲区”里,留守儿童自然很容易沾染上社会的不良风气,如乱花钱、泡网吧、赌博、打架斗殴等。有学者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实行针对留守儿童采取 “寄宿制”的建议,借此克服监护人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寄宿制”面临资金供应不足、管理人员短缺等各种困难,导致学校“寄宿制”的实行 和推广面临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

(三) 社会环境方面:有关部门重视不够,相关政策和体制尚待完善

1.教育体制及政策制定的不合理或实际难以执行

从制度层面上看,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是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城乡义务教育分割的制度制约下,流动儿童教育政策设计的偏差与不合理,以及政策设 计与政策执行的巨大不平衡,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数量的不断增加。另外政府虽然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制定了相关规定,如健全学校图书室、运动场等活动场所的 建设等以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活动,但由于相关配套措施,如资金支持,人员培训在实际中执行力不够,往往这些政策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并不能改善留守儿童教育 困境的实际状况。

2.对一些大众传媒、娱乐场所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在儿童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显得日益重要。有学者调查指出,儿童看电视主要是为了满足放松与逃避现实的需要、情绪刺激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快乐的需要和学习现实生活的需要。对于留守儿童来讲,由于大多学校缺少公共活动的场所及设施,在课余时间又缺少丰富的活动,多种因素导致留守儿童出没于学校附近的电子游戏室、网吧等娱乐场所,并且由于缺乏家长的监管,这些孩子容易染上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与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起,最终可能危害社会。据笔者的调查可知,目前尚缺乏对学校周边的整治和管理,相关的法制建设也不完善,未能给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形成一个绿色的成长环境。

3.农村教育财政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缺乏

国家在教育投资上明显倾向于城市教育,农村学校在师资水平、软硬件设施上都于城市学校相差甚远,部分地区教师的工资都不能得到保障,这对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 教学积极性是极为不利的,导致大量优秀的教师外流。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 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也不能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没有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 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共同成长,使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断层。

4.农村教育风气的恶化,功利主义的教育风气盛行

教育是一种见效慢、风险高的投资。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相比较进城务工和南下打工带来的经济生活显著变化而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村贫困家庭供孩子念书的积极性,很多农民认为很少农村的孩子可以学业有成,挤入上层社会,因而宁愿选择让孩子及早地进城或南下务工,急功近利的教育风气在农村盛行开来。受外来“金钱至上”、“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侵蚀,留守儿童父母把子女的教育目的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上,他们让孩子享受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他们达到一定年龄,多认识几个字,方便以后出外务工。

三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群体正在加大,问题正不断凸显,因此,我们必须从制度上、 政策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一)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责任观,强化家庭教育功能

由于受自身教育文化程度的限制,大多数农民工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事,家长只要给予子女金钱物质保障就可以了,而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 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在外地务工的家长, 应主动与子女的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能避免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要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同时应处理好家庭经济收入与子女健康成长的关系,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双方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孩子;如果夫妻双方都外出务工, 一定要慎重选择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如是隔代监护, 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不能过分溺爱娇宠,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二)学校要研究制定针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管理政策

1.学校应健全和完善寄宿制。留守儿童“寄宿制”的优势在于,集体生活可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习成绩、改变辍学倾向、培养道德情感和提高社交技能。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学校的技术条件,增加师资的配备, 培训相关管理人员,大力推行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教育,在此基础上还需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和心理辅导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指导和及时心理疏导。

2. 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将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成绩、与代管人的融洽程 度、父母的情况及联系方式、监护人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并与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的保持定期联系与交流,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融合在一起。

3. 完善“家长-学校”联系制度。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会议形式,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 策略。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应建立畅通的定期联系渠道,以便共同教育管理孩子。学校可抓住春节时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组织家长们参加学校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讲 座和培训,并尽可能安排家长与班主任一对一的面谈,使父母更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利用假期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

4. 学校和社会应针对留守儿童开展关爱活动。如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设置集体活动,完善图书室、校园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活动,使留守 儿童融入到集体之中,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消除内心的孤独自卑感,从而保证他们的个性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社会可以针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工程”等公益活 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全社会的温暖,从而有益于留守儿童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

(三)政府要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及相关的政策扶持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它是三农问题和农村义务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在农村孩子身上的综合反映。各级政府要在财政上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要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提出和采取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力和义务的政策,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

(四)加强监管力度,动员社区参与,净化学校的周边环境

共青团、妇联、文化、教育、宣传等相关部门要强化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和监督力度,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游戏机室、录像厅等不良场所。对违反规定的经经营者予以重罚,同时开通社会监督电话,以净化社会环境;加快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保障机制,媒体加强相关的法律宣传力度,多管齐下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社区也应加强帮扶力度,动员社区有条件的居民与“留守儿童”结对子、送温暖。学校要进一步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和健全“以生为本”的教育机制。从而形成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共同妥善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贡献力量。

(五) 深化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流动儿童城市入学

深化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让农民工有融入城市的入口, 并最终实现安居乐业, 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前提条件。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保障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市民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应修改和完善现行的义务教育法, 以现有的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 破除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壁垒, 彻底打破多年的城乡“二元分治”体制, 引导农民工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 给予农民工子女以切实的“国民待遇”, 免除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一切限制和不合理的收费,流入地政府要提高对教育投资水平,并适当给予相应的的政策倾斜支持,加快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质量,充分吸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各地在规划引进企业的同时要规定企业对员工子女教育的投入,这样变留守儿童为跟随儿童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六)加快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给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本市县域内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上项目力度,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加快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流通、服务、旅游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多提供针对农民工特别是妇女的工作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就地转移,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进入专题: 留守儿童  

本文责编:xiaol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分层与流动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318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三农中国,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