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济:“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对外开放战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80 次 更新时间:2011-08-14 09:48

进入专题: 十二五   国际环境   对外开放  

张小济  

“十一五”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出口总量全球排名第一,进口总量全球排名第二。开放型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

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国际市场份额明显提高,产品结构优化,实现了规划目标。2010年货物进出口总值达到29727亿美元,与2005年年末进出口总值14221亿美元相比,年均增长21.8%,高于规划设定的目标。我国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占全球份额由7.3%上升至10%左右。机电产品出口增长高于同期我国总体出口增速,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8.9%,这一比重较“十五”末期的2005年进一步提高3.1个百分点。出口市场多元化取得进展,对欧美日以外的市场出口比重由48.7%上升到54.3%。服务出口由世界第8位升至第5位,进口由第7位升至第4位。“十一五”期间,我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预计可达到4200亿美元,为“十五”期间的1.5倍左右。

“十一五”期间,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坚实步伐,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合计2166亿美元,是规划确定发展目标的3.6倍;五年来,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38.8%,在全球的排名由“十五”末期的第18位跃升至第5位,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4944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4.2倍,完成营业额2850亿美元,是规划目标的2.2倍;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192万人,是规划目标的1.5倍。

“十一五”期间,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要素价格定价机制改革滞后,部分进出口商品未能充分反映我国的比较优势;服务贸易领域改革开放缓慢,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服务进出口没有完成预期目标;境外投资管理和促进机制不健全,资本输出方式、领域单一,影响海外资产的发展规模和投资效益;出口市场和产品多元化进展缓慢,企业国际化运营能力有待加强;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截至2010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28473亿美元。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加大了总需求管理和国际收支调控的难度。

“十二五”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发展前景

1.全球经济将重拾增长势头。对大部分经济体而言,2009年~2010年是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的谷底,“十二五”时期将是世界经济自谷底反弹复苏时期。“十二五”期间,预计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3%左右。

2.贸易投资自由化将取得新进展。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未来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进一步推动全球跨境投资。从而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为了尽快走出危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新一轮技术革命,力图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同时抢占新技术、新产业的制高点。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既可能推动其技术进步,也可能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4.全球经济格局将进一步多元化。

5. 可持续发展问题凸显。我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人均排放水平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将面临空前的国际压力,是对外经济关系领域面临的新的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1.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吸收高端产业活动与生产要素机遇。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各国政府与跨国公司应对危机的措施,将大大推进全球供应链的调整与整合。中国同时拥有快速扩张的大市场与低成本双重优势,对全球高端生产要素与产业活动的吸引力大幅上升。我们对近500家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中国在跨国公司未来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跨国公司不仅将继续把中国作为其面向全球市场的制造基地,而且计划大力开拓中国市场,将更多的研发活动、区域总部、先进服务业和高端制造等高附加价值的产业活动向中国转移。同时,中国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也进一步显现,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对金融人才、技术人才的挤出效应,为我国吸引高端人才特别是海外留学人才提供了难得机遇。进一步引进高端生产要素与产业活动,将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创新研发能力,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增强我国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2.后危机时期跨国并购的机遇。金融危机后,大部分经济体中企业市场价值大幅缩水,资源、技术、品牌、渠道等价格下降,为中国实现低成本海外并购提供了机遇。

3.发展中国家快速推进工业化带来的机遇。2000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长加快,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逐步扩大。发展中国家占中国出口的比重有所增加,非洲、拉美成为中国进口的重要来源。一批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对基础设施建设、建筑设备、工业装备等产生强劲需求,有利于我国扩大海外工程承包、增加建筑设备和成套设备等资本密集产品出口,带动我国出口增长、结构升级和出口市场多元化。

“十二五”是中国对外经贸摩擦与矛盾凸显期

“十二五”时期,中国对外关系日益复杂,面临着多重挑战:

一是大国责任相应增加。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期待更多,对我国未来实力增长的影响更加警惕与敏感,我国也需要主动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国际责任范围将十分广泛,涉及贸易、汇率、市场开放、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在全球规则的调整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协调本国与他国利益,对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是贸易摩擦仍处高发期。我国占国际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提高,与贸易伙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升级,与发达国家的正面竞争会越来越多。

三是气候问题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带来新挑战。气候问题在推动我国技术进步、结构升级的同时,对我国经济贸易也会带来挑战,一方面节能减排的承诺可能挤压我国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可能采取的碳关税等边境措施,可能直接影响到我国出口竞争力,并进而影响到我国对出口型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例如,欧盟已经决定对航空服务征收边境税(碳税),将大大提升航空运输成本,对其他行业征收边境税也在酝酿之中。美国国会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提出建立一个限制排放与交易许可机制(Cap and Trade),将显著提升企业的经营成本。

“十二五”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与战略措施

一、大力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十二五”时期,我国应牢牢把握后危机时期国际格局剧烈变动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新兴大国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秩序与全球治理改革,为未来重构国际经济秩序奠定基础。

二、实施可持续外贸发展战略,实现外贸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十二五”时期,虽然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环境压力加大等压力,由于在生产规模、配套能力、国内市场等方面的明显优势,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不会动摇,贸易大国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施可持续外贸发展战略,实现外贸在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三、利用全球资源,推进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

四、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增强服务业竞争力。

五、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六、扩大国际资源产业投资,保障海外资源安全。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海外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上升。保障海外资源安全是“十二五”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

七、优化对外开放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各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差异有密切关系。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是我国“十二五”时期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

八、审慎稳步推进金融开放,维护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进入专题: 十二五   国际环境   对外开放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308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