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名义汇率计算,2010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按照2005年购买力平价计算,则超过了7000美元。这个收入属于世界银行定义的中高收入国家的范畴。但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如居民收入和国内消费占GDP比重下降,收入分配失调。这些问题促使人们思考,中国是否会步一些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后尘,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即长期停留在中等收入水平或发生倒退的状态。
在过去的三十余年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不在少数,这从对71个1980年属于中等收入行列的国家的统计可以看出来。在这71个国家当中,46个在1980年属于中低收入国家,到2009年,其中22个仍然属于中低收入组,12个降为低收入组,剩下的12个升入中高收入组。另外25个国家属于中高收入国家,到2009年,其中15个仍然属于中高收入组,2个降为中低收入组,剩下的8个升入高收入组。如果以1980年-2009年这29年间停留在同一收入组别或降级到下一收入组别为标准,则1980年属于中等收入的71个国家当中,61个、即87%处在中等收入陷阱之中。
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可能是人力资本水平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从低收入状态进入中等收入状态,可以依赖便宜的劳动力和较高的资本积累。但是,劳动力供给的增长是有限的,而单纯的资本积累终归要受到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约束。因此,要实现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的飞跃,必须提升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的质量。
在提升技术水平方面,中央已经有充分的准备。根据十二五计划的要求,我国的研发投入将从目前占GDP的1.7%上升到十二五期末占GDP的2.2%,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另一方面,政府也对教育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规划。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简称《纲要》)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的大学粗入学率将达到40%。政府对技术进步和教育的大力投入无疑将有利于中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然而,我国教育政策也有改进之处。《纲要》主要强调正规教育,这对提升未来的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是有用的,但对现在已经进入劳动力大军的劳动者却用处不大。现有劳动力大军的主体是2.4亿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当中的80%只具有初中或以下的教育水平,而且绝大多数人不会再回到正规学校里学习。考虑到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将仍然是中国劳动力大军的主体,提高这部分人的人力资本将是中国产业升级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因此,我国不仅要重视正规教育,而且要重视在职培训。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人在进入工厂之前都要经过二到三年的技校培训,进入工厂之后还要从学徒做起,随着技术水平和经验的提高逐步提升自己的技术级别。现在到了恢复这个优良传统的时候了。
一个可行的方案是,国家每年发行一定数量的“教育国债”,用于在岗工人的培训。鉴于工人的分散性,实际操作中可以采取补贴培训学校的方式分配资金。
与此同时,应该重新建立工人的八级工制度。目前,工人除了工资增长,没有其它职业发展空间,这大大打击年轻人选择做产业工人的积极性。工人的技术级别就如同技术人员的工程师级别一样,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可以增加工人的荣誉感。
总之,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要选准关键因素。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2.4亿进城务工人员的人力资本被忽视,但这却是制约中国走向高收入国家的关键性因素。事实上,提升这部分人的人力资本水平将提高他们的收入,这本身就是中国走向高收入国家所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