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建议建立一个房屋储备银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772 次 更新时间:2024-07-04 23:51

进入专题: 房地产   房屋储备银行  

姚洋 (进入专栏)  

 

Q1:上半年我们针对房地产、促消费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目前政策效果如何?下半年可以有什么样的期待?

姚洋:我觉得回顾前五个月的经济表现,整体还是向好的,我调研的一些企业,反应也是“有些恢复”,但是还在继续“等待观望”,大家都希望政策层面可以有“大招”释放出来。

上半年在地产方面推出了3000亿的再贷款,是个积极信号;消费领域推出了“以旧换新”。

尽管大家还在赚钱,但觉得好像有压力,这个压力很多都是精神层面的,而不是实际层面的。

总体而言,中央在出招方面是比较谨慎的。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2008年的“四万亿”刺激政策造成了很多的后遗症。

我个人认为“四万亿”是必要的,而且对于维持中国在金融危机之后的增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留下了很多后遗症。比如各地乱建一些项目,浪费了很多资源,还助长了腐败等等。过去十几年,我们一直在反思,走不出来。一说政府要花钱,就会提到“四万亿”。

第二,中央层面还是希望整个经济不要有过度的负债、过度的金融化、过度的房地产化。

从2018年开始,我们看到了去杠杆、去债务化、去房地产化的整体趋势,取得了一些成效。如果再推出大招,可能就会抹杀这些成效。因此,中央出台政策比较谨慎,而且出的政策都是圈地式的,比较微观化。例如房地产行业的“保交楼”,就是微观政策,而不是大水漫灌的政策。

我预计下半年可能会有新政策出台,但也不太可能是我们所期待的大招。

Q2:今年以来,在推动房地产行业回暖方面,政策出台了多项政策,从目前数据看您认为这些政策效果如何?

姚洋:这些政策确实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作用是脉冲式的。政策一发布,第二天销售额可能就增长了一两倍。但一周之后,效果基本上就消失了。

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二手房的交易一直还可以,现房的交易也不错,但关键是期房的交易情况不太活跃。

此外,房地产企业总是传出不稳定信息,特别是大房企,项目多。其实一个项目出现问题,并不意味着其他项目也有问题,但老百姓并不知道,他们看公司不看项目,这会产生较大影响。

所以,我认为单纯依靠需求侧的政策效果有限,尽管绝大多数城市取消了限购政策,但效果并不显著。原因主要在于供给侧依然面临较大风险。人们担心房企倒闭后,自己成为“冤大头”。

我认为应更加现实地处理供给端问题,比如取消预售制度。让老百姓预付款去盖房子,让他们承担风险,这是不合理的。但是,房地产企业已经习惯了预售,不能一下子急刹车。我们应该制定一个三到五年的过渡期计划,让企业有时间喘口气,适应和消化这一冲击,减少风险。

我们目前明显看到房地产市场超调了。一般预计的房地产需求量为10亿至12亿平方米,而去年可能只有9.6亿平方米。根据今年前五个月的数据推算,全年销售量可能不到9亿平方米,明显超调。这主要原因在于供给端问题,因为需求端完全放开了。

所以,我一直呼吁需求与供给双管齐下,不能只放开需求端,供给端同样至关重要。

Q3:如果全面取消预售制度,企业端将没有足够的现金流去建楼,他们的钱应该从哪儿来?

姚洋:取消预售制后,银行应该开闸放水。

以前我们靠预售资金滚动,拿着预售资金挪用到其他项目,一旦链条断了就全断了,确实有很大风险。

取消预售制就需要银行放贷,但这个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我们现在在搞白名单制度,白名单上的项目需要仔细审查;白名单之外的项目,借钱会更难,所以需要联动起来解决。

另一方面,央行近期提出将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预计带动银行贷款5000亿元,我不知道现在是否有城市真的去借这笔钱,然后去收房。我觉得这个方式存在“用途错配”的问题,地方政府借了很多商业性债务,实际上是用于公共事务如修桥铺路,这些项目要么没有回报,比如修公园,要么回报期很长。

按理他们应该通过发政府债券来融资,但现在他们是去借商业性债务,到银行借钱,到市场上借债券。我不是说一点都不能借,但这不应成为主体。

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商业性债务成为主体,地方的政府债券反而成为一个引子,用来引导市场融资。我认为应该反过来,政府债应该是主体,稍微借一点商业性债务来补充。而且如果要借商业性债务,必须要有现金流支持,不然永远还不上。

我完全赞成地方政府去收房。收房有什么好处呢?给市场一个信号,价格不会再跌了,政府都出手了。但必须用公共资金或长期资金,这正是我一直在呼吁的:建立一个房屋储备银行,资金来源可以通过发行永续债,只需支付利息即可,这是为了公共目的。然后地方政府可以从这个银行借款,用来收购房产,建成廉租房或保障房。

但这是长期的事情,根据中央的计划,未来保障房要占所有房产的一半,如10亿平方米中的5亿平方米将是保障房,这是一个长期任务。既然如此,就需要长期的方法。

此外,如果户籍制度不改革,保障房推广就会受阻。只有那些没有户口来到北京且没有住房的人才需要保障房,这需要户籍制度改革,这是一个相互联动的问题。

Q4:在年初跟您的交流中,您也表示:过去房地产调整速度太慢了,早就应该让房价下跌。“不是老百姓没钱了,而是老百姓不愿意去买房子,所以必须让价格调整到位。”经过半年的调整,您认为房价现在到底了吗?

姚洋: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还没有跌到位。如果比较一下美国金融危机后的房价,它们跌得时间快但很深,但我们的调整时间长,跌幅尚不足够。日本的情况更为长期,一直在下跌并跌幅较大。这种调整必须跌到一定程度,市场才会反弹。中国香港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房价跌了一半,然后趋于稳定。

我认为(如果靠市场自由调节)跌幅需要达到40%,市场才可能得以矫正。中央政府目前判断市场调整差不多到位,所以要求地方采取措施稳定房价。我认为房价会继续下跌,因为中央政府注入的资金量太少。同时,地方政府也没有积极性去扩大贷款规模,所以市场自然会继续调整。如果让市场自由调节,房价必然还会下跌。

Q5:央行上半年探索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但这并不意味着量化宽松,您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姚洋:首先,公众对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有一个普遍的误解:央行进行国债买卖理解为“量化宽松(QE)”是不正确的。

很长时间以来,央行主要通过外汇来发行货币,现在外汇储备不增长了,所以央行必须用其他方式,全世界的中央银行都会这样做,即通过市场购买债券。

大家不要过度解读,这只是一个发货币的手段而已。

我认为老百姓去购买超长期国债是很好的,这说明老百姓对中国政府投了“YES”票,非常有信心,这是好事。

我一直在强调,政府必须加大杠杆。现在各方面都不再加杠杆,企业不加杠杆,居民也不加杠杆。去年我们的储蓄大幅增加了10%,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我们的经济增长是5%,储蓄增长了10%,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信号。这表明我们的需求极度不足,必须创造需求,但从哪里来呢?只有政府加大杠杆。政府不加杠杆,我们不可能扭转当前的需求下降趋势。

过去一百年来,现代经济学告诉我们,这是唯一的出路,我们历次金融危机也告诉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政府加杠杆。

货币政策已经失效,只有财政政策才管用,政府必须加大杠杆。

Q6:以往我们的房地产投资对GDP的贡献是很高的,现在房地产高速发展期已经过去,我们的经济新增长点是什么?

姚洋:首先,要想替代房地产业,一定要找到链条特别长的产业。因为房地产产业链条是极其长的,不要想着就是盖房子、卖房子。

我觉得现在唯一能替代房地产的就是汽车行业,汽车行业链条也非常长。当然,汽车行业要完全替代房地产,也不那么容易,它的体量也不够,还是有限的。

另外,大家都有一个误解,以为房地产调整后,它就是夕阳产业了。我告诉大家,房地产永远是朝阳产业,全世界都是这样。“衣食住行”永远是朝阳产业,因为是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

高科技不管饭吃,你看印度发展高科技,整个经济就发展不好。因为高科技行业可容纳的就业太少了,前后项联系又很少。比如AI,基本没有前后项联系,是干干的一个产业,更别说它会替代一大堆产业。

Q7: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产品出口快速增长。中国汽车产业的出海,有哪些优势?

姚洋:我们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太强大了,简单地看一下车价就知道了。

比如说有一个入门级的电动汽车,在国内卖起步价约10万多一点,在欧洲是2.8万欧元,你换算一下,价格是我们的两倍,我们的优势太大了。

当然,价格优势反映的是我们综合成本的优势。中国造汽车现在基本在重复日本80年代的“精细化”,效率极其高。

再比如我们在电池领域的优势太明显,因为电动汽车40%的价格在电池上,这样把我们整个的成本也降下来了,这是我们的优势。

所以,欧洲要给我们征税,我觉得没任何影响。我觉得中国就应该挥挥手:你就征呗!

我们应该大度一点,平视世界,我们已经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了,泱泱大国要有大国气度。大国气度就是说我们现在成功了,你们落在我们后面,我可以帮助你们。

我觉得我们汽车厂家要认清一个形势,不要老想着在中国生产汽车卖到海外,这条路走不通,一定要去海外建厂,这是双赢的。

Q8:中国企业在海外建厂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您认为现在企业出海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姚洋: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是怎么把产业链挪过去,得把供应商带过去,因为当地的供应商比较少,他们去工业化非常严重。

但是我也知道我们的很多企业不畏艰难,龙头企业走出去,供应商也跟着出去了。

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因为需要说服供应商,跟着到匈牙利去设厂,一开始成本是比较高的,但长期坚持下来,我觉得还是可以赚钱的。

欧洲必定是个巨大的市场,北非的投资环境也在改善,从北非进入欧洲是没关税的,所以北非也可以投资,比如摩洛哥等地方,跟欧洲距离比较近,跟欧洲的关系也很好。

Q9:关于耶伦说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您怎么看?

姚洋:当然有,我们过去十几年一直产能过剩。我觉得我们争辩“不存在产能过剩”是掉入了耶伦设置的一个圈套。

其实回答耶伦这个问题很简单:没错,我们在国内是有产能过剩,但是对全世界来说不过剩。特别是我们的新能源,一点都不过剩。

美国要能源转型,欧洲要能源转型,整个世界要能源转型,我们太阳能的能力在国内过剩,对全世界来说一点都不过剩。

问题就在于美国把投资的大门给我们关上了,你(美国)应该打开大门,让我们中国的企业到美国去投资,这才是对的。把“球”踢到了美国那边去,让他们来回答。你(美国)打开你的大门,我给你去投资,我帮你工业化,对你们美国有好处,为什么不给我们敞开大门?美国人没理。

Q10:针对未来新能源车出海趋势,在技术创新方面您还有什么样的建议?

姚洋:我没什么建议。我只是对我们中国的技术进步佩服得五体投地。

比如华为进入这个领域后,为中国电动汽车智能化增加了起飞的翅膀。因为华为在芯片领域、算力领域都是世界一流的,它加入后,让我们的汽车智能化提高了一个大的档次,让我们在世界上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这种技术进步一直都在小步快跑迭代。

所谓的来一个breakthrough(重大进展)是很少见的,目前来看大部分还是美国在做,中国很多都是在做1到N的创新,我觉得这很合理,我们不能把美国做的所有事情全给抢过来,那让美国干啥?这个世界总是有层次的。

我觉得中国在技术进步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在高端算力、芯片、GPU方面,算力也是可以找到替代的,一块芯片不够,我用十块芯片,还可以在算法方面优化。

我一直说,美国这样打压中国的高科技领域,特别是不允许美国企业卖产品给中国,实际上是犯了一个战略性错误。

这个完全不符合经济学的逻辑。经济学的逻辑是世界要有技术分工,大家在分工里都会生活得很好。现在美国“吧唧”把这个链条给卡断了,中国又有这种能力,技术路线是明确的,所以反倒醒悟过来了,开始做美国做的东西。

再过十年,美国人回头一看:我天啊!中国升级了,反而替代美国了。

 

作者姚洋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腾讯财经”,原标题为《经济学家姚洋:房价还没有调整到位 唯一可能替代房地产的是汽车产业》,略有删改。

进入 姚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房地产   房屋储备银行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310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