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伦敦爆发骚乱,由北伦敦的托特纳姆地区蔓延至市中心的OxfordCircus,出乎不少人意料之外。但观乎骚乱爆发的结构性成因,这次可能不过是预演,只要这些问题得不到正视,更严重的冲突恐怕还会出现。
骚乱导火线是一名黑人青年被警察枪杀,他的家人高调呼冤,引来网络动员追求公义。这就像1985年南伦敦Brixton骚乱的背景:当时警察指一名来自牙买加黑人新移民家庭的青年涉嫌犯罪,枪伤了他的母亲,激起民愤,令英国种族问题浮上水面。今天不少新移民家庭依然住在市郊,像北伦敦托特纳姆地区就有大量非洲裔新移民,白人抱怨他们浪费福利开支,他们的生计则最受经济不景气影响。南亚裔英国人的数目则越来越多,乃至已改变英国文化体系,但他们并未全面融入国家,甚至常被当做疑似恐怖分子。来自俄罗斯、中东产油国等地的富有新移民,则大举进占城市核心,令伦敦有了“伦敦格勒”、“伦敦斯坦”、“伦敦京”之称,原有精英亦不是味儿。相较下,美国的“平权政策”虽然备受争议,但毕竟较能融合不同阶层的非白人人口,但在经济低迷的英国,少数族裔容易把经济问题演绎为种族歧视,白人也容易把经济上的不满归咎于暴发新移民。
但种族问题并非这次骚乱的核心议题。英国虽然没有加入欧元区,但过度开支的经济结构,和西班牙、意大利等“欧猪五国”大同小异,甚至有学者将之归入“欧猪六国”之列,无论是谁执政,紧缩开支、减少福利都无可避免。虽然这会涉及社会各阶层,但以青年的怨气最大,月前爆发的大规模学生示威,除了反对大幅度加学费、减津贴,背后还有这样的讯息:十多年前,没有大学学位的保守党首相梅杰推行高等教育普及化,把一大批院校升格为大学,打破精英教育传统,彻底改变了英国青年的期望。今天的80后、90后却发现,负担大学学费越来越困难,辛苦毕业后又很可能失业,好些学系更因为经费不足而倒闭,这都和他们的期望大有落差,难免认为自己沦为政策的牺牲品。这次受害者是29岁青年,警方迅速把他定性为罪犯、闲汉,令青年有了“他朝君体也相同”的同仇敌忾,加上托特纳姆地区所属行政区是英国相对穷困的地区,与青年、教育相关的开支刚被一下子削减75%,民怨早就存在。
削减开支的问题同样影响着公务员,负责维持治安的警察也被削减20%经费,士气本就低沉,不满往往发泄在市民身上。这一方面容易激化警民矛盾,另一方面也令警察效率难以提升,对社会不稳定因素难以控制。在平日,一般人对政府的不满没有什么机会表达,但一旦有执法者有争议行为出现,就往往被演绎为政府不听民意、不恤民情的总象征。加上英国警队正受默多克新闻集团窃听丑闻困扰,年前把巴西游客当做恐怖分子、将之误杀的丑闻,也让人记忆犹新,“为虎作伥”的粗暴形象就逐渐深入民心。数月前,曾有二千多名黑人青年和平游行至苏格兰场警察总部,抗议另一宗类似的黑人不明不白死亡案件,但传媒关注程度极低,令他们不得不“反思”策略。这些社会问题,有了枪击死者的具体形象,在互联网时代就足以极速传播。
伦敦举办2012年奥运在即,若经济问题不能改善,更难以期望政府能拨出足够开支应付突发危机。当警察在民众心目中失去公信力,而外来恐怖袭击威胁依旧存在,社会治安面对的挑战只会更大。电影《2012末日预言》有一幕讲述伦敦奥运被腰斩,恐怕将成为英国政府挥之不去的梦魇。
(作者系香港教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