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死刑废止的文化因素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19 次 更新时间:2011-05-10 23:49

进入专题: 死刑  

刘阳  

今年3月,美国伊利诺伊州州长奎因经过了与受害者家人、检察官、宗教领袖两个月的磋商,签署了废除死刑的议案。从7月1日起,伊利诺伊正式成为美国第16个废除死刑的州。同样是在3月,台湾地区因反对死刑的前“法务部长”于去年下台而恢复执行死刑。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2/3的国家废除死刑,尤其在欧洲,欧盟所有成员国都已废除死刑。而按照一些专业人士的分析框架,台湾地区在许多环节上都比中国大陆更有条件废除死刑,为何此事目前仍无定论?

发生在1997年的台湾艺人白冰冰之女白晓燕绑架案,许多人仍有印象。绑匪陈进兴杀害了17岁的女孩,并在逃亡途中又犯下一宗三尸命案、一起绑票案和十六起强奸案。陈进兴落网之后被判处五个死刑、两个无期徒刑,最终被枪决。

这只是事情的一半,另一半是这样的:陈进兴在狱中表示愿意接受基督信仰,并认罪悔改,消息一出岛内舆论一片哗然。人们纷纷表示不满,声称如果这么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这么轻易就被饶恕,太不公平了。即使他们并不信仰基督教的上帝和天堂,也无法接受一个罪犯有可能会被赦免进天堂。按照陈进兴的遗愿,他的心脏被移植到一名年轻人身上,这名年轻人后来娶妻生下两个孩子,一颗心换回三条命。

在西方文化的犹太-基督传统里,每个人都是上帝创造的,中国人熟知的“人人生而平等”的宣言,其实应该翻译成“人人被造而平等”,因此没有人有权剥夺人的生命(也包括自己的生命)。“申冤在我,我必报应”,最终,神会进行末日审判。法律的神圣源头是与神立约,没有中世纪的教会法体系,后来欧洲的司法体系和法律为王的观念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当一个人诚实地来到上帝面前,袒露自我,认罪悔改,虽然他不得不承担现实世界里行为的代价和结果,但至善的上帝会赦免他。这就是西方文化里恩典的概念。尽管现代以来,西方宗教力量与世俗国家的立法进程日趋分离,但既坚持对公平与公义的诉求,又尊重饶恕与赦免对人心的价值和力量,却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元素得以延续。

任何法律体系都无法脱离社会道德而悬置空中。华人文化传统与西方不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手边易逝的幸福,是民众全副身家性命所系,其对死刑惩罚功能的心理依赖,不是因为嗜血彪悍,而恰恰因其脆弱不堪。

“朝闻道,夕死可矣”,但道的定义,却是由具体的人做出的,这种独断性在宋朝尽显端倪。当皇权旷世温柔,愿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立下不杀大臣的家训时,文化精英彼此的倾轧之酷,却令人震惊。任何一方得君行道的另一面,都免不了党同伐异、赶尽杀绝。

流风所及,中国人很怕在道理上站不住,在道德上站不住,因为大道的运行是不介意人命的,所谓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必须看到,这不是现代的制度设计造成的,而是其所依赖并助长的。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句话之所以广为流行,根子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因果律,对恩典对爱其实很陌生。当然,中国历史上也有大赦,通常发生在新皇帝登基的时候,要彰显的是天子就像天一样、人就像神一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是世俗权力对神性的僭越。

媒体有时会披露某起案件被告人的生活细节,从中可见其人性的部分,包括他的情感、困惑与无助。有时,也会听到专家学者从一个更宏大的视野阐述慎杀、不杀的理由,却遭到民意的强烈抵制。这不仅在台湾发生过,许多其他地方也如此。从“人人皆可为尧舜”、“满街都是圣人”的文化心理出发,收获的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暴戾现实;从“人人皆是罪人”出发,却能尊重生命。

从台湾地区的实践看,经济与政治环境并非决定死刑存废的根本原因,拿来主义的便捷令文化精英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尽管不断收获龙种变跳蚤的尴尬,却缺乏对制度移植的反省。有些人当其倡议得不到响应时,就习惯性地转头批评民众的素质。岂不知当今所缺恰恰就是对人的重视远不如对道理的重视,哪怕是为了一个人道主义的道理。爱能止恨,道理不能,道理会让恨的人觉得自己报复得很有道理。

而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满足民众基本的对真相的需要,就谈不上所谓恩典和不杀。第一步是呈现真相并令公众获知,第二步才是宽恕。赦免是对基于事实所要求的公平的超越,只有当有限的人对更高的价值标准敞开之后才会发生,这是制度所无法硬性规制的。赦免无损于社会公正,混淆与掩盖才是对公平与公义的伤害和侮辱。在真相没有呈现之前的赦免是廉价的,很难避免被滥用。

一个社会解决不了自己的症结问题是很糟糕的一件事,但比这更糟的,是把一个次要问题当做主要问题来对待。因为它客观上使人们乱眼分心,甚至忘记了彼此的共识。法律不是一套务虚的文化符号。有时,人们脑袋里收获了一堆符号上的进步,双脚却仍在泥泞之中,最终,符号意义上的进步沦为安慰窘迫现实的一贴膏药。死刑应该废止的远景,难以被某起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案件的审理所拉近。文化的更新与“创造性转化”,容不得半点取巧。对文明的追赶者而言,对时机与耐心的考验最为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只争朝夕”,必然失去未来。

尽管伊利诺伊州加入了废除死刑的行列,美国仍有三十几个州保留死刑。根据民调,超过60%的美国人支持把犯有谋杀罪的人判处死刑。但与欧盟各国立法情况与民调并不完全一致的激进不同,即使包括近4000名法官、律师和法学教授在内的美国法律协会以及众多活跃的宗教组织都不支持死刑,但美国仍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渐进态度。其中意味,值得深思。

    进入专题: 死刑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域外传真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063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南方都市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