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再林:“日本灾难”催生人类哲学观念的巨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19 次 更新时间:2011-03-27 15:11

进入专题: 日本地震  

张再林  

网络上把日本大地震和2012年世纪末预言联系在一起并非偶然。随着日本地震核辐射物质随风跨洋越海地向全球飘散,随着几乎全世界的人都为愈演愈烈的事态如惊弓之鸟般地绷紧了神经,这使日本灾难已并非为一地域性的、民族性的灾难,而是陡然上升为全球性的灾难。

人们也开始意识到,这一灾难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是人类亲手为自己植出的难以下咽的苦果。而这种人祸与其说是人类自己酿制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不如说是人类自己酿制的生态危机,一种更为深刻也更为致命的危机。如果说面对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人类还可以自我治愈的话,那么,正如日本这次核危机表明的那样,生态危机以其不可逆的毁灭性的危害几乎弹指之间就将人类置于万劫不复之地。因为,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生态灾难,都要由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全部生灵来共同承担和埋单。这也说明了为什么面对日本灾难,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可以搁置民族世仇而捐弃前嫌,人类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受到他们之间是如此的患难与共、休戚相关。

其实,这种由核电泄露引发的生态危机爆发在日本,其看似偶然,而实属必然。一个极度崇尚、痴迷于"经济成功"、"工业奇迹"、"技术力量"的民族,必然要为这种崇尚、痴迷付出沉重的历史代价。因此,当"日本制造"风靡全球之时,实际上就已经为其后发的生态危机埋下了深深的伏笔;当日本民族成为巨无霸的"经济恐龙"之际,同时也就为其拉响了在地球上陆沉的警笛。于是,出乎尔反乎尔,几乎在一夜之间,一个一度傲视群雄的日本一变外强中干、不堪一击的日本,一个加班成瘾的工作狂的国度被透支得筋疲力尽、奄奄一息,一个长期衣被着工业力量"世界第二"光环的民族,一个自命为最勤奋、最敬业也最争强好胜的民族,在为他们的巨大努力、无比执着付出沉重代价的同时,其命中注定是一个背负着人类历史悲剧的民族。所不同的是,如果说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其悲剧最终是由美国人的原子武器所一手制造的话,那么,这次悲剧虽同样重创于原子武器,但上面却贴着日本自己制造的标签。

因此,痛定思痛,当我们反思今天的日本灾难的时候,有必要也反思一下今天的我们整个人类,和日本人一样同样盲从于现代工业文明的整个人类。我们应该反思我们人类是否有必要如此追求工作的高效,是否有必要如此拼搏于生产总值的增长,是否有必要如此醉心于无比奢侈的消费,是否有必要如此无节制地开发自然的资源和能源,而对所谓"无限能源"的追求是否不仅是一个如泡如影的美丽的神话,而且也将使人类面临涸泽而渔乃至最终与自然同归于尽的风险。我们应该反思在高速公路和"新干线"上一路狂奔的人类,是否不仅早已无心光顾"田间小路"上的逶迤曲折和从容闲适,而且也彻底忘却了"欲速则不达"这一颠覆不破的古训。

这意味着,这次日本灾难带给我们的,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不是诸如核能安全此类的技术性的考量,而是有关人类生存发展的取向和方式的战略性的思考,即真正的哲学性思考。而这种思考将最终必然导致我们人类哲学观念的根本转型、根本更新。它使我们意识到,海德格尔当年关于"拯救地球"的预言并非危言耸听。一如海氏所断言的那样,现代的工业科技文明正在使地球变成"一座巨大的行星工厂",其结果必然使人类"无家可归",而这种"无家可归"不正是在这次日本核泄漏所造成的数量急剧攀升的灾民大迁徙中得到见证了吗?同时,它还使我们意识到,今天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唯科技主义的膨胀的高度警惕也并非杞人忧天,正像人们在这种日本大震所看到的那样,随着一座座核电机组上空接踵冒出的令人惊恐万状的火光和浓烟,随着日本技术显贵们面对核泄漏是那样的手忙脚乱、回天无力,现代人类所坚信不移的"科技至上"、"人定胜天"的理念,是显得那样的不无滑稽和难以自圆。

也许,在这种反思中,中国哲人老子、庄子的思考在今天可以真正地派上用场。他们对天人和谐的原生态的人类文明的向往,他们对人类中心和人定胜天的工具理性的抨击,他们所秉持的顺任自然、无为不争的生命理念,他们所提倡的不尚奢华、不无质朴的生活态度,所有这一切思考虽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的头脑,虽被一些人讥为有"开倒车"之嫌,但在今天重温起来却依然是那样的令人倍感亲切,以其醍醐灌顶,以其一语成谶,使它们不啻为执迷不悟于工业科技文明的现代人类提供了一付真正的解毒剂,和一套真正的警世恒言。

当然,这种对古老的东方智慧重拾并不意味着我们必然摒弃人类的现代文明,而是意味着人类现代工业型文明在其"世纪灾难"的重创下业已迎来它的临界点和转型期,意味着人类必须为其今天的文明注入新的思想元素,意味着一种"独白"的人类现代文明必须重回和其前现代的原文明的对话之路,并在这种对话中重建"责任伦理"而非"技术伦理"、"生态文明"而非"机器文明"。。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在这次日本大地震的地动海啸之中,不仅有可能为我们激震出一个灾后重建的新日本,而且也将有可能为我们激震出一个业已反思的、超越单值的和更为兼容也更具生机的人类的新的文明理念。

(作者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进入专题: 日本地震  

本文责编:xiaol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960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思与文,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