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丁丁:社会交往与数学直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162 次 更新时间:2011-03-03 17:04

进入专题: 社会交往   数学直觉  

汪丁丁 (进入专栏)  

有一年我在北京大学附近见到一份广告,大致是“幼教天才班”招生,一岁半以上即可学习数学。恨得我牙根痒痒!幼儿教育的后果,往往10年或更久才显现出来,害人的教育,与有毒的食品相比,罪孽深重不知多少倍。有些中国人确实没有宗教感,确实什么都不害怕。

对脑发育过程的科学研究还刚刚开始,196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的脑科学家埃克尔斯晚年(上世纪90年代)曾写过一部至今无出其右的著作《脑的进化:自我意识的创生》,最近我在亚马逊网上书店见到一位读者2008年写的简短评论:这本书就足够了,不要读其他的书!(英文很强硬:Do not read anything else!)这本书也是我在北京大学2010年秋季行为经济学课程的参考书之一。埃克尔斯在这部著作开篇就指出,对于脑的演化,科学界所知极少,他不得不依靠猜测来填补许多环节。

在这一领域我能补充的,是经济学原理。要知道,我们每日消耗的能量,大约25%是由脑消耗的。脑的数百亿个神经元,我们只熟悉其中不到5%的功能。经济学家的信条是“天下没有免费午餐”,那么,我们的脑怎么可能有如此奢侈的免费午餐?必定是我们还没有找到脑的全部代价。

最近五年,由于各种脑成像技术的竞相进步,脑科学研究的知识更新可谓“日新月异”。2006年以来,就我在这一领域的广泛阅读而言,脑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可以达成共识的是这样三项结论:⑴在每一个人的脑内,存在着目前被称为“社会脑”的部分;⑵幼儿期间有一个激活“社会脑”的时间窗口,错过这一段时间,可能导致“自闭症”——不理解他人的意图从而缺乏同情心;⑶社会脑的功能障碍,通常不伴随着智力障碍。但是,科学创造与情感生活密切相关。

以上三项结论意味着,儿童早期教育,社会脑的开发远比任何智力开发更重要。社会脑的主要脑区,今天各类脑科学文献列出的,有8~10个。其特征是:⑴分布在左脑和右脑的颞叶(颞上沟和颞极)、前额叶中腹部和侧背部、框前额叶与颞极的相邻区域、颞叶与顶叶交汇区域、岛叶、扣带回;⑵语言脑区主要在左侧,“他心理论”脑区则主要在右侧;以及很可能由于这样的不对称性,⑶存在社会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左脑与右脑的不对称性——左脑通常与认知能力密切相关,而右脑通常与情感能力密切相关。

以上的脑科学事实,尤其是左脑与右脑的分工,以往许多年里,众所周知,故而有诸如“开发你的右脑”这类科普读物的畅销。不过,这类读物有许多误导成分。例如,我常强调:真正的直觉,与符号能力密切相关,而符号能力的开发必须同时激活右脑和左脑。

在这里,我想告诉年轻家长,如果你真诚希望孩子有高超的数学能力,那么,以我的7年正规数学训练经验,我告诉你,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几何直观的能力。而几何直观,只不过是符号能力的运用。于是,培养数学“天才”,关键环节就在于培养孩子的符号能力。但是,符号能力要求同时激活左脑和右脑。也就是说,同时激活语言的智力的逻辑的左脑和情感的社会的道德的右脑。

现在,你明白我为什么在前两篇文章里特别重温中国古代儒家的教育方法了吧?古之“小学”,重在“洒扫”、“应对”、“进退”,这绝不是平庸呀!宗教感,尤其是高级宗教感,人类学家和宗教学家认为,是一种符号能力。爱因斯坦始终认为他自己有强烈的宗教感,虽然,他不承认自己是“宗教的”。

你想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下一个爱因斯坦吗?虽然这想法很无聊,不过,我还是可以顺着你的想法说:那么,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开发孩子的符号能力,必须同时开发:右脑——情感和道德,左脑——语言和逻辑。而且不要忽视顺序,先有情感,后有道德;先有语言,后有逻辑。前面的文章我已经说过,早期教育的内容和顺序,不能随意改变。

情感从何而来?如果孩子整日见不到父母,往往处于焦虑之中。自闭症儿童为什么普遍表现出语言障碍?难道他们的语言中枢不在左脑了吗?不是,语言中枢仍在左脑。但缺少情感脑的激发,他们完全没有热情去学习和使用语言。事实上,自闭症儿童的临床表现就是对他人的行为与意图毫无兴趣。语言,首先是用来探测他人意图的。对他人意图毫无兴趣的儿童,理性的选择,就是放弃语言。

我写文章,情感受篇幅限制极大。匆匆走笔至此,下文再叙。

进入 汪丁丁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社会交往   数学直觉  

本文责编: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914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IT经理世界》,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